从胶澳设防说登州镇总兵官
2024-05-10王栋
王栋
“内阁奉上谕,李鸿章、张曜奏,会同校阅海軍并勘查各海口台坞工程事竣一折,览奏均悉……另片奏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行该衙门知道。钦此。”光绪十七年五月初八日(1891年6月14日),清廷通过内阁所颁发的这道“明发上谕”成为了胶州湾设防的坐标起点,也是青岛这座城市建置的开始与发端。
设防最初人选并非章高元
实际上,胶州湾设防最初的人选并不是章高元,而是驻在烟台的海防营统带孙金彪(字少襄,1844-1905)。孙金彪虽然名义上署汉中镇总兵官,但因在时任山东巡抚张曜(字亮臣,1832-1891)麾下统领嵩武军,显然孙大人只是在汉中镇挂名而已。根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字渐甫、子黻,1823-1901)与张曜勘查各海口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添驻炮台”应由时任登莱青道盛宣怀(字杏荪,1844-1916)接办山东海防捐,筹措防务费用,孙金彪按“先烟后胶”的顺序,负责两处炮台的建设。然而,1891年8月,张曜因背上发疽突然卒于任上。山东布政使福润(?-1900)继任巡抚后,李鸿章遂向其推荐了自己的同乡兼部下章高元(字鼎臣,1843-1912)统帅广武军专门在胶州湾驻扎设防,并负责炮台营建。
根据上海《申报》1892年7月26日的报道,此前的农历六月,章高元曾先行与盛宣怀、孙金彪“赴胶州,验看海口,拟将修筑炮台”。8月,章高元就率领四营的绿营兵从蓬莱移防胶澳,并将位于胶州湾东岸,扼守澳口的青岛村作为其驻防地。随后,步兵与炮队营房、校场、炮台、火药库、电报房及总镇署等军事设施的营建也陆续展开。
地区级军事机构登州镇
登州镇是清代设立的地区级军事机构,1892年8月随章高元移防至胶澳。镇,大致相当于现代国防体系里的省级军分区。镇的最高首长为“总兵官”,俗称“总兵(总镇、镇军)”,其职权约等于如今的军分区司令。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移临清镇于登州,改设登州镇,属绿营建制,以总兵领之,归山东提督节制,辖左、中、右三营及文登营。雍正二年(1724),由于新设兖州镇,登州镇改为统辖镇标中、右二营,兼辖济南、青州、即墨、莱州、武定、安东、寿乐、胶州、宁福、文登等,共计十三营。嘉庆二十年(1815),登州镇兼辖的济南、武定、安东三营拨归兖州镇管辖。道光三十年(1850),登州镇改为水师镇兼辖陆路,同治十二年(1873)复改专管陆路。总兵官直辖本标中、右两营,兼辖文登、宁福、胶州、莱州、即墨、青州、寿乐七营,官兵共3709名。此后至民国初年,登州镇的管辖范围基本未变,大致相当于今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的陆域。
从二品武职总兵官
据《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所载,光绪十一年壬子(1885年12月),因时任登州镇总兵官蔡国祥开缺送部引见,记名提督章高元被平调为新任总兵官。不过,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9月,当时署台湾镇总兵的章高元在台湾府转行巡抚刘铭传(字省三,1836-1896)的奏请下,才“因病内渡就医恩准赴登莱青镇本任”,直至10年后因丢失驻防地胶澳而黯然去职。有清一代,总兵官为从二品的武职,其等级要远高于驻地的四品知府和七品知县。也因此,总兵官署无论是等级,还是规模都应高于当时的府署和县署。不过根据蓬莱当地历史研究者考证,章高元移防胶澳前,其在登州的办公居住地“总镇署”,位于府城南门内西侧,由明代的监军道署改建而来。从道光年间的县志地图上看,登州镇“总镇署”是个大门三开间,附带射园,但仅有一进的院落,远不及章总兵驻防胶澳后所建的官衙。
民初改置镇守使
自道光二十年(1840)至清帝退位,历任登州镇总兵官共计有22任,其中绝大多数为汉族职业军人所担任。而自章高元起,李鸿章麾下的淮军系开始把持这一职务。如章高元的后任之中,除了短暂代理的邓际昌(字璞君,1856-1930)为江苏人,夏辛酉(字绍襄、庚堂,1843-1908)、李安堂(字硕愚)和叶长盛(字柏龄,1869-?)等几位总兵官均系安徽籍。辛亥革命爆发后,登州镇总兵官一职并没有随着民国的肇建消失,而是在一年多后的1913年8月才改置烟台镇守使。1928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末代镇守使张怀斌(字献臣,1874-1944)去职下课。登州镇总兵官及其延续而改设的烟台镇守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