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信息·解析数据·适时追问:“由数汲理”的思政教学过程探究
2024-05-10彭慧
摘 要 “由数汲理”的大思政教学指的是在以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为载体的学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运用数据信息传递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基于数据展开内生式道德学习、建立价值理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习得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平面化思维导向多维剖析,从单向度思维导向辩证认知,从碎片式思维导向系统思考,由此形成理性思维,丰富能够解答“人生试题”的方法论。
关键词 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理性思维
作者简介 彭慧,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黄渤海新区分局教研室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以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为载体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是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针对学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重视空前但惯于陈式”“过程扎实但并未走心”“认知到位但弱视习性”等突出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由数汲理”的大思政教学法,运用数据信息传递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基于数据展开道德学习。
一、组织信息:触动情感与思维
在思政课及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很多必要的、含有数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强烈的情感震撼力、价值冲击力、道德生发力。因此,教师基于教育主题和学习目标,组织好相关信息,是实施“由数汲理”的大思政教学法的首要条件。
(一)信息的基本内涵
在“由数汲理”的大思政教学法中,信息指的是课程文本中固有或添加的、用数字精准描述出的某一事实或学科知识。例如,小学语文《慈母情深》一文中反复出现的“七八十”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养家糊口的辛劳;“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表现了收入的微薄。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和道德学习的触点,以数为据的事实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将学生拉进更现实的生活,帮助学生发现更核心的问题、产生更本质的思考、形成更切身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构建更理性的观念和规范。
含有数据的事实信息应具备五个特点:一是相关。信息要与课程的德育主题高度相关、切合,体现紧扣德育主题的典型性。二是近实。信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要使学生感觉到“在身边”“够得着”。三是易懂。信息选取要得当,要契合学生的学段特点、年龄特点,要与学生的理解力相匹配。四是适量。数据并非多多益善,数据过多会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师要精选数据,确保选取的数据能够有助于学生发现主要问题并抓住问题的核心。五是有力。信息要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的情感与思维,不仅能把学生代入情境,还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情感困惑、道德两难。具备这五个特点的信息才具有足够的价值。
(二)倡导学生“自组织”
除了引导学生感知包含数据的现有事实信息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搜集乃至自主获取以数为据的事实信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生活、现实社会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采访、考察、调查、实验等方式采集第一手信息,并进行初步整理、筛选,形成体验性知识,借此让学生感知生活、了解社会、探知具象、生发情感和思维,进而形成自己的观念。这一“身临其境—体验共情—生发问题/感悟”的过程,也是学生“自组织”数据信息的过程,既可以彰显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又有益于学生的道德内生。
二、解析数据:拉抻情感与思维
“由数汲理”是指用数据信息催生学生的价值辨析、道德建构,引导学生在解构事实或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明理悟道。这是让学生经历完整而深度的“思维对话”的重要过程。
(一)建立联系,在数据转换中丰富认知
建立联系指的是使包含数据的事实信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一般认知建立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已有知识、一般认知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实信息,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一般认知的引导,深入探索事实,借助具体数据展开思维,在理解数据及事实的过程中建立新的认知和情感,或者自主澄清价值观念,改变固有的思想认识。
(二)展开运算,在步步推进中深化观念
展开运算指的是提取事实中的数字信息,并通过运算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其自主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达成最大共识。例如,焦霞老师在小学主题班会“垃圾分类童心同行”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一天产生的垃圾量,再让学生计算一栋楼、一个小区一天产生的垃圾量,然后将这些数据与一头成年大象的体重、一间普通教室的容物量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换算,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三)适度拉抻,在具体情境中增进理解
在以数学、地理为代表的本身富含数据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然地在计算或认读数据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建构。而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教师往往要采取引入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领悟特有的时空背景。例如,蔡昊韦老师在初中语文《卖炭翁》的教学中,通过引入烧炭的常识让学生理解卖炭翁的烧炭之苦;引入终南山至长安的距离、路况让学生体会卖炭翁的运炭之苦;引入唐朝时期红纱和炭的价格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不公。通过这些具体的引入和情境创设,学生能自然地沉浸于诗文之中,感悟蕴含在其中的丰富情节和深刻思想。
三、适时追问:建立理性道德认知
包括思政课在内,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止于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科知识的层面,而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由此形成理性思维,丰富其解答“人生试题”的方法论。“由数汲理”的思政教学法尤其重视这一理性思维的培育过程。
(一)从平面化思维走向多维剖析
平面化思维指的是在思考问题,尤其是判断是非、辨析价值时,思维方式单一,执着于一个角度。平面化思维可能导致学生在道德学习上取得的成果较为有限。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切准学情,通过追问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促使学生从多维度视角看待问题,通过多元聚合达成理性共识。例如,在主题班会“滴水之恩:亲情”的教学中,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自己一年的生活和学习消费情况。当学生认识到家长对自己的倾情投入,思考如何报答亲情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妈妈有没有伤心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单一的物质与金钱报答的角度转向情感角度的深入反思上,使学生懂得并做到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情感回报。
(二)从单向度思维走向辩证认知
单向度思维指的是在思考问题,尤其是判断是非、辨析价值时,思维方向单一,习惯于一个朝向。单向度思维可能导致学生在道德学习中形成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观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基于道德内涵层次的设定,紧密结合学情,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例如,在主题班会“科技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借助数据了解科学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后,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反向思维,为学生列举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强化“用科技造福”的价值观。
(三)从碎片式思维走向系统思考
碎片式思维指的是在思考问题,尤其是判断是非、辨析价值时,思维活动零散,不能形成整体的认识。碎片化思维可能导致学生在道德学习中无法把握问题的核心、抓不准本质和重点。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当立足整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整体与要素的相互关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理解整体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结构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运用联系的思维作出有深度的价值判断。例如,在主题班会“珍爱生命”上,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展示一个生命能为社会创造多少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为人类发展作出多大的贡献,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将教学主题从“活着真好”提升到“为社会赋能”的層次上。
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由数汲理”的大思政教学法实际上是学习主体对蕴含数据的事实信息进行组织加工、澄清价值观念、建立道德认知的心理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赋予数据信息独特的张力,促成感性认知与数据思维相结合的教法升级,有利于丰富学校思政教育方法体系,建立依托课程、扎根生活、洋溢理性思维的学校思政教育新机制,从而突破“学生被教育”的实践困境。
责任编辑︱赵 庭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2022年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全环境立德树人格局下‘由数汲理·化知为行的大思政教学法研究”(2023-87-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