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视域下小学美术“3+X”教学模式研究
2024-05-10林洁茜
林洁茜
【摘要】项目式学习作为新课标课程实施的一种推荐教学方法。文章以项目式学习的理论为指导,对小学美术项目式教学的现状、意义与作用进行分析,立足实际学情,简述项目式学习的创新性与教育价值,结合闽南文化,开展主题化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建立“3+X”的教学模式,从闽南文化主题的选择到项目意识的进阶,再到支架式教学的搭建,提出几点关于项目式学习模式下教与学转变的思考,深度挖掘闽南文化蕴含的教学资源,打造适用于小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美术 项目式学习 闽南文化 美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3-0154-03
在现有的闽南童谣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中,我们发现课程内容单一化,师生只是进行闽南童谣与美术知识的简单拼凑,教学策略机械化,无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无学科核心素养引路,项目化意识薄弱,且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强,评价形式简单化,过分关注结果性评价。将以上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闽南童谣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路径,建立“3+X”教学模式,“3”即围绕一个源点、注重两个意识、搭建三个支架;“X”即迭代,学科视角的转换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精准定位源点,让文化在课程资源中融合
常言道,富有地域特色就有生命力。在闽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闽南文化,闽南童谣则是闽南文化的一个源点,这个“源点”不仅丰富了美术课程资源,使小学生项目式学习活动呈现多姿多彩的样貌,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本土文化,有效促进美术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联结。通过问卷,知晓在校生对闽南童谣了解情况与喜爱程度;探寻闽南童谣传承的基本形式;围绕闽南童谣为议题,找到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突破口与内在联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的综合性教学活动。[1]闽南童谣主题广泛、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富有童趣,学生既能沉浸在童谣世界里,又能增长课外知识。以“走进闽南童谣”为系列主题的项目式学习,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美术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按照学段特征设计项目式教学构架,设置“读册歌,绘童谣——闽南童谣”等内容,组织学生读·闽南童谣、悟·闽南童谣、绘·闽南童谣,这种以多元主题内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阐释了闽南文化所蕴藏的地域特征及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让学生沐浴在闽南文化的光辉之下,感受闽南文化与美术教育相融,带给学生独特的艺术浪漫。
教师对闽南童谣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学生将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充分践行“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并将生活演变成艺术品”的学习过程。
二、靶向聚焦意识,让文化在项目学习中融通
与传统课程不同,项目化学习更多强调具体任务情景的综合性学习,即项目意识。每个项目任务具有一定的学习进阶性,让美术技能都蕴含到每个情境和任务中。
(一)项目意识:任务引领激发潜力
项目式学习是对跨学科课程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整合性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协作参与,探究项目内容,促成问题解决,展示最终成果。
基于艺术课程标准,项目式学习在探究真实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搭建学生的思维阶梯,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备品格和学科核心素养。
《心中的闽南童谣》这一项目议题,围绕“如何用泥塑的表现形式制作出闽南童谣的内容情节?”这一闽南童谣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从了解闽南童谣的主题内容、特色,到“古文化”的理解传承以及“新文化”的交互创新。基于这样的驱动性问题,设置子问题和子任务,细化主要活动内容,例如,子问题(闽南童谣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子任务(走进闽南童谣文化),主要活动(赏析闽南童谣艺术,在感知中提升审美情趣;用美术的方式展现闽南童谣,在艺术表现中掌握技能;设计文创产品,在创意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设计、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建构闽南童谣文化项目式学习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
从上述设置的项目任务及学生能力指向看出,基于项目式学习是在真实任务情境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落实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素养的形成。教师不断深化任务内容且由学生自主完成,从而让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在项目学习中协同教师、同学,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打造一个個小小建筑设计师。
(二)进阶意识:分解能力循序渐进
2004年,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学业成就评价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提交的报告中,提到了“学习进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词语。如何在实施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进阶?笔者认为,项目任务设置应由易到难,串联起一条“任务链”,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赋能学生成长,这就是学习进阶的一种方式。
项目式课程中的“教-学”,强调教师将“教”的思路转化为“学”的过程,让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探究。这要求围绕教学内容主线将各课时分散的主题、知识实现“有意义”的“黏连”,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基于此,教师借助问题链将各任务联结起来。问题链是知识结构框架下,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经验,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按照逐渐深入和环环递进的逻辑结构,将知识整体分解设置成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多个问题形成“问题链”。[2]教师围绕项目的学习目标,厘清学习内容的进阶关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切实把握闽南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线索。
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到合理布展,这一条任务链即问题链,它将本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转化为项目中不同阶段学习的系列问题,强调让学生以“我是闽南文创产品展销员”的认知体验为支撑,思考“如果我是展销会的摊主,要学会哪些本领?”实现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下,推进项目式学习的进程,让学生的美术学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创新历程”将会是美术课程赋予学生的新方向。将任务链和“闽南文创设计项目任务分析单”进行分解,提取关键问题和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学习情境,在项目探究过程中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突显项目式学习的深入性与探究性。让学生从感知闽南童谣走向对闽南文化的深层理解,从内心感受并触碰传统文化的脉搏。
三、触发多元支架,让文化在美术实践中融汇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创设的,借助“任务支架”“技术支架”“评价支架”三大支架,搭建起学生深层次理解学习内容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一)项目任务支架:理清设计思路,推进泛在学习
项目设计应该关注重构与整合两个方面:重构指依据课标的要求,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将学习内容分层和连接;整合是指基于学情,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完整的学习项目。[3]项目设计立体化策略,围绕“主题-驱动性问题-子问题-子任务-主要活动”的学习路径,我们建立“四段·五层”项目式学习活动模式。
“四段”指“课前导学—实地考学—课堂研学—实践乐学”四个阶段,依据项目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导学任务中前置学习,了解项目内容;在闽南童谣的基地开展体验式研学考察;回归到课堂中,将研学内容及成果,在课堂中分享并内化知识;在创作实践中,融入文创作品的设计,做到乐学创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层”指第三阶段“课堂研学”环节中,在任务问题驱动引领下,生成的五个学习层次,围绕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阐明思路—解决问题—教与学的评价等,体现质疑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斗阵来学“囝仔歌”——闽南童谣初体验》这个项目的实施是围绕“如何‘找回闽南‘味道?”这一驱动性问题展开探索。从项目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介绍闽南美食的形成原因和口味特点,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风土人情;到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完成绘制童谣书签、童谣绘本、童谣传唱集等小任务;再到项目展示评估阶段,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关于闽南童谣的文创产品。每个任务都具有很强的吸引性、挑战性与层次性,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它将美术学科知识与具体可感的操作建立起来,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就能体会到美术学习带来的愉悦感。
(二)辅助技术支架:丰富活动资源,实现个性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戴维·乔纳森教授认为,技术应作为一种能够帮助学生阐释和重组个人知识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思考。[4]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主义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教师作为领衔者、辅助者等角色参与其中,在特定的任务驱动下,合理设计和使用技术支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加工,提供给学生更加多元的作品展示平台与机会。
在《我是闽南童谣传承人》项目大任务背景下,教师播放关于闽南童谣的介绍视频,学生用定格动画的创作形式表现童谣传唱的场景,展现自己对闽南童谣文化的理解,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加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童谣文化进行梳理,将我国传统文化与闽南童谣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可视化的思维过程,提升了审美感知素养,为后续的闽南童谣卡通形象设计提供了素材。
同时,通过微视频制作、公众号的开发、网页制作等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形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提升问题解决、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等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多元评价支架:改进评价实施,激励优质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倡基于证据的评价,要求教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不只是在知识领域,而是聚焦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威金斯教育博士认为:“评价先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将评价贯穿于整个项目实践中,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价值性。项目评价可包含:学习体验、自尊自律、环保意识、兴趣态度、团队精神、沟通分享等方面。
教师适时引进电子评价:制作《闽南童谣文创作品设计大赛》线上投票小程序,让家长、教师和社会人员参与文创作品评选的投票环节。项目式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多样,可以是举办发布会展示项目学习成果,进行票选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表现,亦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几件摄影绘画作品等。
在项目式学习中应突出表现性评价,特别是对学习过程、学习投入、学习行为、学生情绪情感等多维度评价,从中形成“互评、互助、互换”的评价路径。这种基于实证的评价,更具综合性与全面性,因为它不仅要关注学习者通过项目式学习习得的知识,还应该聚焦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思维和素养,这是项目式学习所追求的核心价值。
四、迭代:学科视角的转换与学习方式转变
教师借助项目式学习的模式,带领学生走进闽南童谣,从视、听、想等维度进行探究,关注学科视角的不同,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呈现出以下变化。
将“教材知识”融“闽南地域文化”挖掘闽南童谣及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内容,架構不同年级课程体系。软化了学科边界,让美术学科和地域文化间的界限也不再那么分明,形成互补。
从“图文赏析”到“丰富制作体验”创设真实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实践活动中,探索本土文化的项目式学习支架,真正受用于学生,让美术学习真正发生,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以“识记为主”到“培养学习能力”项目整合式学习,让学生从单方面的接受知识信号,到引导学生思考多种解决方法等方式来实现,将碎片化知识整体化,将单一的创作技法综合化,实现学生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转化。
项目式学习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学习视角从美术学科到跨学科整体学习的项目群,激发学生将探求艺术认知学习与社会性成长相结合,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X”项目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爱“上”美术,在闽南童谣中丰盈精神、传承文明;在项目学习中立德树人、启智增慧。让我们相信课堂的力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领略美术生机,唤发彼此活力,共富生命光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潘再明.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美术欣赏课问题链设计与应用[J].华夏教师,2022(17):39-41.
[3]薄全锋.项目化学习教学指导手册·设计篇[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1:26-27.
[4]刘家亮.思维建模促进小学科学概念转变的实证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