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的孝道文化

2024-05-10宋伟哲

检察风云 2024年9期
关键词:刘平太公项羽

宋伟哲

“孝治天下”成为汉朝的标志符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孝”字的含义,古今的理解大致相同。《说文解字》云,“善事父母曰孝”,可谓一语中的。不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孝道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官方推崇孝道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这就导致围绕孝道展开的一系列法律制度设计、法律实践以及法律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汉朝建立后,吸取暴秦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推崇无为而治,继而独尊儒术。这些政策的背后皆有孝道这一核心理念作为支撑,“孝治天下”也成为汉朝的标志符号,并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因此,了解汉代的孝道文化,就成为研习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一环。

以身作则

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建立者,也是汉代孝道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他与父亲刘太公之间,就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刘邦出生在徐州丰县的一户普通人家,性格“宽仁爱人”“常有大度”,不喜欢从事生产劳动,父亲刘太公经常责怪他游手好闲,不如兄弟勤劳。多年后,已成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在一次宴会上向刘太公回忆此事道,“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实在刘邦创业时期,太公屡受连累,吃了不少苦头。公元前205年,刘邦和项羽在彭城激战,项羽以少胜多,击溃汉军主力,刘邦仅以身免,刘太公、吕后等亲属尽数被项羽俘虏。

此后,楚汉双方惨烈拉锯,焦灼之际,项羽命人把刘太公绑在高案上,威胁刘邦道,“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答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便是成语“分我杯羹”的来历。项羽听罢大怒,当即就要杀掉刘太公。万幸在鸿门宴上救护过刘邦的项伯,此时又挺身而出劝谏项羽,“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刘邦派陆贾劝说项羽交还太公,遭到项羽拒绝。直到楚汉鸿沟划界,项羽才把刘太公等人交还给刘邦。“分我杯羹”之语,看似冷酷残忍,实则是无奈之举。史书记载简略,但是从刘邦事后的举措来看,他对父亲的遭遇非常愧疚,用尽全力来抚慰老人家的心灵。

据《西京杂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刘太公也迁居到了长安皇宫之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刘邦虽日理万机,却对父亲的生活无微不至,细心的他发现父亲闷闷不乐。刘邦私下向左右打听缘故,原来刘太公“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于是刘邦下令,在长安附近模仿故乡丰邑的格局新建了一座丰邑城,命名为新丰(即今西安新丰),把丰邑的父老乡亲接到新丰来居住生活,让他们仍操旧业,以缓解太公的思乡之情,为父亲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

营建新丰,足见刘邦对父亲的孝心,而刘太公也能以身作则,体谅儿子治国的不易,彰显父慈子孝的风范。当时刘邦每五天到父亲寝宫恭恭敬敬问安,关心老人家的生活。不久,刘太公的管家发现了不妥之处。他劝谏太公道,“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重塑帝王威严,恢复礼制秩序的历史背景。汉朝建立之时,废除了秦朝的苛政,也废除了烦琐的礼仪制度,却并未及时建立新的礼制。而且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们大多出身寒微,形成了汉初所谓“布衣将相”的格局。这些人在朝堂上比较随意,经常大呼小叫,甚至拔剑击柱,不成体统。后来刘邦让儒生叔孙通重新制定礼制,规范秩序,才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此时的刘太公虽为皇帝父亲,却未有官方身份和尊号。

等下一次刘邦前来问安时,太公就主动拿着扫把,像大臣一样恭恭敬敬地站在大门口迎接皇帝。刘邦见状大惊,赶快下撵去搀扶父亲。刘太公此时说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刘太公的举措令刘邦大为感动,他首先重赏了管家五百金,紧接着便思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快,解决办法出台,刘太公被尊为“太上皇”。在诏书中,刘邦隆重树立了孝道的崇高地位,并将自己的丰功伟业归功于父亲的教导,堪称汉代孝治天下的宣言书,“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亂,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盐铁论孝

刘邦为汉朝确立了孝治天下的立国原则,并且以身作则,为孝道文化的绵延发展树立了典范。刘邦之后,汉朝历代君主继续推崇孝道,出台了大量尊老重孝的法令、政策,比如确立了察举制的选拔人才机制,把优秀人才称为“孝廉”,等等。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当时的人们对于何为孝道产生了不小的争论。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讨论国家的大政方针。在这场以经济为主题的辩论中,孝道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与会人员为此展开了激烈争鸣。西汉学者桓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整理成《盐铁论》一书,该书共计六十篇并流传至今,其中第二十五篇“孝养”,便成为后人研究汉代孝道文化的重要文献。

当时参与辩论的人员主要分为政府官员和贤良文学两方,贤良文学以儒生为主。政府官员们认为,孝道的重点在于物质供养层面,要为长辈提供丰盛可口的饭菜,质地优良的衣物。没有这些物质保障,每天让父母粗茶淡饭,并非真正的孝顺。在官员们看来,能以天下、国家之力赡养父母,是最孝顺的人。平民子弟要想孝顺父母,必须奋发向上,在官场出人头地。

儒生们认为,“贵其礼”,也就是精神层面的赡养才是真正的孝顺,至于物质条件,则尽力而为即可,不必过于苛求。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恭敬、孝顺,即便让父母锦衣玉食,也有可能背上不孝的罪名,周襄王就是如此。“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至于所谓只有努力做官才能孝顺的观点,儒生们则予以严肃批评。儒生们还指出,“言而不诚,期而不信,临难不勇,事君不忠,不孝之大者也”,从而把孝道的内涵从家庭上升到了社会、国家的高度。

史书典范

考察中华孝道文化,离不开浩如烟海的史籍资料。汉代的孝道文化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特殊,亦与其在历史记载方面的创新密切相关。南朝史学家范晔撰《后汉书》,专列一篇用来记载孝子们的事迹言行。从此以后,历代正史几乎都会为孝子们专章立传,如《北史·孝行传》《旧唐书·孝友传》《宋史·孝义传》等。后来,地方志书中也开始用专章记载孝子们的事迹言行。青史留名,史书为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突出贡献。

《后汉书》记载了许多汉代孝子的事迹,其中彭城人刘平的故事尤为感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平带着老母仓皇逃难,躲避在野泽中。某天早上,刘平出去觅食,不幸被一群饿贼俘获,准备杀他充饥。刘平哭着哀求盗贼道,“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盗贼被刘平的孝心打动,将其释放。刘平返回让母亲吃饱后,告诉母亲“属与贼期,义不可欺”,毅然重返虎穴。看到刘平归来,这伙盗贼惊得目瞪口呆,说道,“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以保全。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刘平担任彭城郡吏,平狄将军庞萌造反攻城。城破之际,敌人追杀太守孙萌,刘平用身体护卫太守,身中七刀,哭着哀求敌人“愿以身代府君”。敌军将领也为刘平的义举所折服,赞叹“此义士也,勿杀”,刘平再次得以生还。刘平之义举充分诠释了古人对于忠孝二字的理解,很快被推举为孝廉,担任地方长官。在全椒县令任上,他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刺史、太守前来巡察,发现当地“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只好“班诏书而去”。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孝道既是古代德治的内核,也是中华法系的准绳。随着时代变迁,孝道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发展。“家和万事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塑造,具有重要的史鉴意义。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刘平太公项羽
基于弹性模型的飞机操纵动响应分析
吵架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外太公
我的太公
验收
扫墓
张良得《太公兵法》
梦遇项羽
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