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与“行”

2024-05-10蹇庐氏

检察风云 2024年9期
关键词:季文子鲁莽三思

蹇庐氏

“三思而后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意为说话做事要多加思考,不应该太鲁莽、冲动。

这样的谨慎自然有其道理,某种意义上,也必要。《水浒传》好汉中,连常常感情用事、鲁莽冲动的林冲,面对关胜欲趁匹夫之勇前往凌州县衙招降团练使魏定国时,也急忙谏道:“兄长,人心难忖,三思而行。”

《论语正义》在注释《论语》时,便称“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也许是《论语正义》这一注释,人们便以为这是孔子的思想。其实不然。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即季文子,执政三十多年,辅佐过宣公、成公、襄公三代国君,执掌朝政、财富和统兵之权;可谓大权在握。然而,位高权重的这位上卿大夫,凡事谨小慎微,主张“三思而后行”。对此,孔子不以为然。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没必要“三思”,“再思”就行了。

何也?

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可为孔子的“再,斯可矣”作注,他说:“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然后做出决定并立即行动。如果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这其实就是“三思而行”的“后遗症”,结果只是坐而论道却不能起而行之。

围棋界有一句话叫“长考无好棋”。“长考”者,“多思”也。当棋盘上出现数个可计算的目数相等的着点,就需要找到并確定一个新的着点。这个“着点”非常重要,胜败常常在此一棋。然而,鲜有一手棋就击倒对手的“胜着”,却几乎每盘棋都有因一手棋失误导致满盘皆输的“败着”。这就需要棋手善于选择。然而面对选择,“长考”多思者,往往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所以高手说:“一着棋,若想太多,往往会入魔,走出坏棋来。”

可见,“三思”,有些时候确实会误事。

再进一步而言,难道“三思”只是为避免失误、防止错误?

回到季文子。据载,季文子虽清廉自守,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执政时期还推行利民改革;然而,他却是一个精于计算和表现的人。朱熹因而甚至说季文子是“乡愿”,极世故,精算计,“三思而后行”是为一己之私利考虑。

由此而见,孔子之所以说“再,斯可矣”,大有深意。钱穆注解《论语》,在这一则下就注曰:“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诚哉斯言。“多思”,归根结底,往往是,左顾右视,思来想去,算上算下,乃缘于过多地考虑个人的私利,过于算计祸福利害。由“思”而“私”,其实是由“私”而“思”。“走出坏棋”之类的被误之事,表面因于“多思”,其实大多缘于“多私”,以“乡愿之心”的“个人算计”行事。事实上,多思之行,其行,往往也“行之不远”,乃至“行之不正”。

所以,“再,斯可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代李贽倡导“童心说”,就是期望人保持“最初一念之本心”。“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能够对善恶美丑、是非曲直作出准确的判断;即这“最初一念”,一般很少顾虑,抛弃了个人荣辱得失,没有“多思”后的顾虑重重。所以说,“事有贵于刚决”。

“刚决”,那就是“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不再“坐而多思”,而是“起而速行”,不做“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从而成为没有“多思转多私”的“真人”。

图:王俭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季文子鲁莽三思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锐,是年轻的角度
借 我
一生俭朴的季文子
“三思法”直击平衡问题核心
借我
借我
为官当效季文子
行而有三思 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