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综述

2024-05-10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法治思政思想

任 科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产物,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为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循者、坚定捍卫者。”[1]既指明了法治的重要性,又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路径和目标。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继而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提高全民法治素养,是办好思政课,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目前,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引起了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在此基础上,梳理研究相关成果,为回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热点问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有效参考。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国内学界普遍关注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分别从育人价值、教学价值和政治价值等层面阐释,回答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何以重要”的价值之问。

(一)育人价值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关于中国法治建设实践和发展经验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精神特质和理论品格。”[2]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研究者据此论述了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法治意识,增进爱党爱国意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积极意义。接剑桥、张驰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提高全民族的法治水平。[3]刘旭光立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法治观,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培养人才。[4]129赵晓毅阐释了思政课教学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建设。[5]侯莹从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针对性地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理解这一思想的精髓,还能树立法律权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6]

(二)教学价值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育效果等具有重要价值。任梅、李炳烁在分析我国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体系不足的基础上指出,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能够实现高校法治教育体系的创新,为改革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基本遵循。[7]109郑英伟认为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思维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思政课适应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无疑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25王婵、孙巧峰等从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定位出发,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9]25-26罗芸认为思政课程要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同频共振,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全新的内容和素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内容,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政课题,提升思政课的时效性。[10]10-11

(三)政治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灵魂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渠道。”[11]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在凸显思政课属性的同时,还体现了其在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建设、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政治价值。李滨芬、乔大丽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的关键一环,能够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我国法治理论体系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事业。[12]122-125李晓兰、李燕辉立足对法治的理解,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筑牢法治的思想防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思想保障。[13]任梅、李炳烁通过对21世纪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形势的分析,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是对发展形势的积极回应,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能够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思想及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渗透,强化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7]107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困境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尽管各界在推进融入过程中已付出了努力,但在具体实践时仍旧遭遇困境。为了更好地使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国内学者从主客观维度对实践困境进行了分析,回答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何短板”的现实之问。

(一)主观实践困境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否能够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从教学活动来看,学生和教师是影响融入实践的关键主观因素。为此,国内学界关于主观实践困境的研究多从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出发。其一,高校学生的认知度、参与度、获得感等因素制约了融入的成效。余泽龙、刘苡希认为大学生对于法的信仰程度与高校法治教育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部分大学生获取法治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法律认识不足,法治理论基础差。此外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不成熟,对法的敬畏度不够,上述问题影响了融入的效果。[14]91罗芸在其论文中指出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专业,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有不同的要求。在大学阶段,部分同学的学业背景、知识储备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断层的问题,难以适应教学,参与度、获得感不强,不利于可持续的融入。[10]12刘宗珍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部分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的调研,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守法意识较强,特别是对于《宪法》的认知程度高,但对基本法律体系的认知尚存在不全面的问题。[15]其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育定位等因素影响了融入的进展。李滨芬、乔大丽认为教师的知识背景、教学方法等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法学专业教育背景,加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互动性和参与度不强,弱化了融入的质量和效果。[12]126-127与之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罗芸、刘宗珍等。罗芸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丰富,融入思政课考验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但是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10]47刘宗珍指出部分任课教师由于没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在理论讲授和案例讲解中有所欠缺。[15]18

(二)客观实践困境

客观因素—如教育环境、社会思潮、管理方式等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学界就此进行了分析研究。代表性观点有如:韦洪发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从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视角分析了现阶段融入的困境,认为在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尚未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对教材内容的学理性拓展还有待深化,导致部分课堂教学变成了“自说自话”的课堂。[16]167任梅、李炳烁指出当前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融合还存在欠缺,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尚存在问题,加之当前融合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导致课程融合的效应还没有完全体现。[7]109-110余泽龙、刘苡希分析了网络文化、高校氛围以及社会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网络非法要素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部分高校法治氛围不够浓厚则影响了学校法治环境,社会上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则变相扰乱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无形中形成了融入的壁障。[14]10李晓兰,李燕辉指出,当前部分高校校园管理多数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型管理方法,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出现了行政化趋势,注重服从而疏忽思考,阻碍了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发展,从而也制约了融入的进程。[13]6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思路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17]根据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高校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独特育人价值、教学价值和政治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内学界研究的关键内容。相关研究系统回答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如何融入”的实践之问。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及思路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明确融入的理念和思路,是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多重价值的关键一环。有的学者主张除了思政课之外,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进一步健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建设。[18]也有部分学者提出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独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实现学科独立。[15]18但是,绝大部分研究者在融入的理论和思路上主张充分挖掘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思政元素,使之与课程教学相融合。代表性观点如,吴延溢、顾雅男提出在大中小学阶段开设的各门思政课中都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的重心在于信仰教育,因此在融入的过程中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法治理论的阐释分析,树立学生法治信仰。[19]陈大文认为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提高理论自觉,重点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法治系列重要文章,针对性地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加强法治思想的学理性阐释。[20]黎桦、汤文斯认为在理念层面,要做到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价值,如“十一个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等,从而把握融入的关键点。[21]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及原则

教学目标和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风向标、指南针的作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除了遵循思政课程教学的一般目标和原则之外,还有着特殊的目标和原则。刘箭、刘荷敏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宏观目标在于贯穿党的教育方针,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筑牢国家法治建设根基,微观目标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政性、实效性。并据此指出融入需要坚持政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22]林衍盛提出了“全方位融入”的具体目标,认为要打通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育通道,有机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23]尹禹文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与信仰,在融入的过程中要围绕内容、方法和载体,遵循德法结合、知行结合及虚实结合三大具体原则。[24]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的思政课程,对融入的目标、原则问题进行了阐释。宋婷立足德法课教学指出,融入的目标在于培养时代新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主张坚持德法共育,知行合一的原则。[25]韦洪发从教材修订的角度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避免随意性解读,授课中要坚持法治思想向教材具体知识点靠近的原则。[16]167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及策略

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策略研究,国内研究者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融入过程中出现的主客观问题,从教学主客体、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课程内容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郑英伟围绕教学前中后三个过程,提出要增强教师的教学本领,构建全过程育人局面。同时,他也认为营造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如宣传广场、雕塑、廊道等,构建法治教育生态环境推动融入进程。[8]25-26王婵、孙巧峰等提出了“三步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主张依据不同学段和课程特点,优化课程建设,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育。[9]25李滨芬、乔大丽主要立足“三全育人”,认为要激发教师主体能力,提升课程客体吸引力,推进思政介体创新,打造校园环体活力,构建立体化的融入体系。[12]127-128吴延溢、顾雅男从方法要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融入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式教学法、案例探究式教学法、互动研讨式教学法,并主张从内容、方式、主体入手,构建多元多维的评价机制。[26]刘旭光认为要从政治理论认同、责任担当意识、教学能力水平三个维度发挥思政教师主导性,同时也指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要发挥如短视频、微课等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融合。[4]133-134还有学者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角度研究了融入的策略,费倩倩提出定期开展实践教育,如践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法治竞赛、社科风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解萌认为可以发挥学校、地方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功能,利用法治实务资源,将法庭庭审等实务的信息资源,将法治实践信息引入课题。[27]李炳通则具体介绍了国内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实践教学经验,为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知识提供了参考。[28]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进路展望

(一)已有研究的不足

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梳理分析可见,自2020年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之后,学术界对此高度关注,围绕这一思想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方面,学界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作出了有益探索。近年来,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主体、内容、视角等不断创新发展,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所凸显的多元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立足具体的教学实践,科学分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现状,从理念思路、目标原则、路径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融入对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突出课程教学的点,勾画法治教育的线,拓展立德树人的面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也当充分认识到,由于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尚处于深化发展时期,加之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仍处于创新探索阶段,故此,已有的研究尚存在可提升之处。

其一,在研究视角上,注重外部视角,内部研究视角有待拓展。教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既需要从外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需要从内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阶段的研究多从教师主体,或者高校、国家以及社会的外部视角来展开研究,突出其在课程教学的主导作用。如在涉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或策略方面,多从教师、高校以及国家层面着手,阐释融入理念、思路或原则,且较为宏观。虽然能提供启示和借鉴,但总体忽视了融入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对于融入理念、思路或原则的认可度、执行度,课程融入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状态、具体诉求等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均具有价值,不容忽视。

其二,在研究方法上,重视理论阐释,融入实证研究有待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由此,在研究分析该问题时既要做好学理性的阐释,又要注重实践性的总结。如果说理论是“里”,实践是“表”,那么从现有的研究内容来看,还存在重“里”轻“表”的不足。一方面,学者们现有的研究大多从思政课教学目标、过程等入手,抽象地分析探讨融入的价值、对策等问题,理论研究尚存同质化、碎片化、空壳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中的实操性研究相对较少,实证性的研究鲜见,换言之,研究者们疏忽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其三,在对策研究上,侧重教学方法,融入方法研究有待深化。教学方法和融入方法各有侧重,不能混淆二者的关系,更不能将二者划等号。值得关注的是,在已有研究成果中,部分研究者混淆了教学方法和融入方法的关系,或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探究法、情景模拟法等,或认为要利用新媒体、实践教学等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方法是融入的抓手,诚然,上述思考有助于融入过程,但将思政课教学方法视为融入方法还有待商榷。

(二)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思政课兼具政治性、教育性、价值性、实践性等不同属性,在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德法双修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后续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深化,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体系。

首先,在研究的对象层面,要实现由外部视角向内部视角的转变,重视学生群体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得感、价值认可度、行为实践性。高校思政课受众面广,课程教学面对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融入过程中,既要照顾普遍,又要兼顾特殊。这就需要在融入的过程中,多从教学对象出发,研究其身心成长规律,挖掘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校思政课以及高校大学生三者之间的内在契合点,这是拓展研究的当务之急。

其次,在研究的方法层面,纯粹、抽象的理论性研究难以满足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要逐步推进理论性研究向教学实践改革研究转变,重视量化研究,面向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教学实践,强化跨学科、跨课程、跨地区的教学比较研究,从教学实践中掌握规律,总结方法,提炼经验,逐步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闭合研究方法体系,从而在实操层面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最后,在融入策略研究层面,除了立足教学方法,增强课程融入教学的吸引力之外,还可以从如下方面思考,一方面探索政策性、制度化条文、语言的转换机制或路径,打通政策、制度宣讲与课堂教学的通道,让理论阐释既具学理性,又具有通俗性;另一方面从育人环境入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基础,创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效能,促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逐步构建融入的“大思政课”格局。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