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朋辈影响力发挥的三维探赜
2024-05-10陈圣军
陈圣军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引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作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种寓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形式,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顺应时代要求,探索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目之所及,在高校中存在着大量不直接显露的、潜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诸如校园文化、学校建筑以及团体活动等。它们对学生的品德、思想及言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不过往往以不被人注意的方式不知不觉地发挥着作用。朋辈影响力就是其中一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朋辈的正向或是负向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激发优秀朋辈群体的示范、感染、激励和引领作用,发挥朋辈影响力,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视域,而且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特殊价值,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受到朋辈教育这一前见的羁绊,我们难免对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存在诸多疑问。因此,探究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仅是一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性问题,也是一个深化人们思想认识的学理性问题。
1 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发挥何以必要
随着当今社会数字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大学生群体将会拥有更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交往圈层。这些群体发挥着巨大的朋辈影响效应,不仅对朋辈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较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或者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因此,强化对大学生朋辈群体的研究和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影响力,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深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张的客观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属性来说,兼具工具性和价值性。“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阶级上;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对人本身的解放与发展的价值,即人本性上”[3]。就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被大学生排斥和抗拒的现象,甚至产生“没有什么用”的误读,发出“被洗脑”的牢骚等怪论。这种怪论现象的存在和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误读和误解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的欠缺。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继续巩固和凸显意识形态的刚性特征,“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4]。同时,还需要关注和深化以人为本的柔性特质,进而实现刚性与柔性的并济。以人为本强调的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仅相信学生能学习,更相信学生是能够‘独立、主动和创造’地去学习”[5]。换句话说,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尊重其主体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利用大学生朋辈群体,发挥大学生朋辈影响力,意在充分尊重和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彼此间通过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可以实现价值传递、行为感染和认知提升,变有形的理论灌输和知识讲授为无形的感染、熏陶和启迪,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能力。由此可见,发挥大学生朋辈影响力,不仅仅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形式,亦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主张的客观体现。
1.2 延展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550也就是说,每一时代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的阶级统治,不仅要实现对政治和经济条件的掌控,还要对社会成员进行理论灌输和思想教化。这显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从形成开始,就具有意识形态灌输和教化的本质属性。但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并不能抹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属性。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现实的人所生活的世界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脱离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空洞说理。
人的生活世界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源。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或者说具有同构性。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应以贴近生活为重要指标。所谓贴近生活,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关照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内容、话语以及方法上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贴近生活不仅要注重政治话语的严谨性、严肃性,兼顾学术话语的真理性和规范性,还要关照教育对象所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的表达,因为生活话语是能与教育对象直接对话且能激起教育对象情感共鸣的话语形式。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看,贴近生活就是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和利用教育载体,以大学生生活实践中的事件为切入点,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为着力点,变居高临下的说教为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生活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就发挥大学生朋辈影响力这一实践活动而言,在大学生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寓教育于生活,发挥优秀朋辈群体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以情感人、以行导人,便是贴近生活理念的表征。在这一过程中,凸显的是生活性和默化性,强调的是渗透性和潜隐性,因而是立足生活、融入生活的无形之教。
可以看出,发挥朋辈影响力不仅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的旋律,更进一步延展了贴近生活的实践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发挥朋辈影响力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和思政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其主体是大学生群体,仍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
1.3 促成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的实践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的是人人参与、同向同行、共同发力。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并强调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具体而言,所谓全员育人,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广泛性,涵盖高校育人的各类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全员’主体的转化”[8],不仅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后勤人员等教职工群体,学生自身作为育人对象,应然也是育人的主体之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他者引领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体。所谓全过程育人,指的是育人时间的贯通,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大学生成才和求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所谓全方位育人,指的是教育内容和空间的全覆盖,既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利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由是而言,所谓三全育人,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系统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展开来说,就是利用优秀大学生朋辈群体,发挥朋辈群体相互的引导与示范、感染与熏陶的作用,从育人主体维度旨在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能动性,从育人时间维度意在满足大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发展需要,从育人空间上重在营造全方位朋辈群体育人环境。这种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格局,不仅能够催生学生的心理认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之在沉潜身心中自觉接受身边朋辈榜样的滋润和洗礼。显然,这种人员广泛、时间贯通、空间覆盖的朋辈育人模式与三全育人格局具有内在耦合。
在三全育人格局中,优秀的大学生朋辈群体有着天然的优势,其广泛分布在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场合,不仅能弥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时空有局限的遗憾,而且能够克服高校育人主体有限的缺憾,还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润物无声中发挥影响力[9]。无疑,这是促进和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的实践所需。
2 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发挥何以可能
大学生朋辈影响力是指大学生朋辈之间通过言行举止的交互作用而有意或无意地使他人内心情感、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发生变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10]。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或者认识到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而事实地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鉴于此,既然朋辈影响力实实在在地存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势必值得我们进一步审思和追问。
2.1 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根本学理依据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错误论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虽然不能依此武断地把人的本质绝对等同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能够从中析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个人或者说每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会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并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人的本质属性和特性在于其社会性。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被诠释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多的是在后天实践的基础上随着具体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具有可塑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三观”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正处于形塑的关键时期,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未完成状态,因此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其中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因素。而大学生朋辈群体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更是随时随地影响着与之交往的朋辈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这种人与人之间自觉或者不自觉相互影响现象的发生并非后天形成的,而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只不过是马克思对其予以了科学而深刻的诠释和解读。当然,也正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回答,才为发挥朋辈影响力提供了应当存在和能够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地位。
换言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朋辈影响力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支撑点。具体地说,人的社会性使得人在社会现实中具有归属的客观需要,这就意指和启迪我们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而单向和孤立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人的可塑性使得人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有提升道德修养、解决思想问题等自我提升的现实需要,同时,这种可塑性也意味着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会呈现出差异性和多层次性。这种差异性的消除,不仅需要教师的说理引导、价值指引、行为纠正,还需要通过朋辈群体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启发。如此一来,就确证和说明了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的影响力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是必要的、可能的和有效的。
2.2 内隐学习理论是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坚实理性基础
内隐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eber提出的,指的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12]。他认为,学习分为两种类型,即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的过程往往是需要付出系统努力、采取一定策略、自觉自主才能完成的学习活动,譬如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而在内隐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缺乏明确的意识性,大多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无疑,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地说,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知不觉受到良好环境氛围的熏陶以及优秀朋辈群体的感染等,致使其道德情操、品德修养、价值观念等方面得以改变和提升。这种无意识的、自动的受到影响和感染现象的存在,应该都与内隐学习有关。从本质上讲,内隐学习就是在悄无声息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受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总是对所受到的影响、教育缺乏焦点关注,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有意识的外显学习会更加注意,而对无需意识努力的内隐学习多是无觉察的或者关注不多。研究表明,内隐学习有着外显学习无可比拟的优势。
大学生朋辈群体是存在于高校这一较大社会背景下的较小场域,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讲,其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品德素质以及心理等都会受到朋辈群体这一亚社会的熏染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发挥朋辈影响力就是一种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觉察的无意识教育,或者说是一个内隐学习的过程。所以,发挥朋辈影响力这一实践活动与西方内隐学习理论之间具有着内在的相互关联。可以说,发挥大学生朋辈影响力为内隐学习理论提供了创新研究的新视角,西方内隐学习理论则为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坚实的理性基础和有益的探讨方向。
2.3 群体参照效应是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重要学理参照
参照群体也被称为“重要他人”,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13]。参照群体的概念最早源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所提出的“镜中我”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与他人的联系依赖较为确定的想象形式,即想象他的自我——他专有的所有意识——是如何出现在他人意识中的。这种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这种社会自我则可以被称作反射自我或镜中自我: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14]。库利认为,个体在同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过程中,会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作为认识自我、映射自我的镜子,并通过这面镜子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由他人构成的镜像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建构自我以及完成社会化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找寻镜像,观察、参照、学习他人并加以认同的过程。显然,这里“他人”便是前文所述的“重要他人”,即参照群体。笔者认为,在特定的情境下,凡是对个人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等产生了影响和映射的群体,无论是个体所隶属的群体还是非隶属的群体,都可称之为参照群体。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参照群体既可以是个体所属群体,如班级、宿舍等;亦可以是活动于个体周围的其他群体,如学生社团、教职工群体等。显然,大学生朋辈群体于大学生而言就属于一种重要的参照群体。由于高校的群居性特质,大学生对朋辈群体的言语、思想和行为更为注意,也更易受其影响。当然,教师也是大学生的参照群体,只不过这一参照群体因为与大学生之间的差距略大、意义关联较小等,往往被作为次要参照群体。事实上,大学生群体交往频繁、时常聚集、沟通障碍少,有着其他群体无法具备的时空便利性,因此,大学生朋辈群体这一特殊参照群体比其他一般参照群体的影响力更为深刻和持久。从社会化的理论来看,“随着青少年的发育和成长,会越来越倾向于认同同伴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15]。这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要在大学生群体中挖掘、选树朋辈榜样,继而发挥朋辈影响力的理论基础,也提供了为什么能以大学生朋辈群体作为重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依据。
2.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现实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较之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指的是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时适势开展的,并不为受教育者所焦点关注或明确感知而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16]。在高校中,除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存在着诸多日用而不觉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诸如学生的日常沟通交往、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生的人格修养等。这些同样隐含和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对学生的品德、思想及言行有着重要的导引、规约和匡正作用。只不过它们往往以不被人注意的方式发挥着间接的作用,因而人们习惯性地忽视和遗漏了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7]这一精妙比喻形象地阐明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隐性和浸润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单纯依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无异于“超负荷”运行,既不科学,也不合适。唯有发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方能增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有鉴于此,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有显隐之分,作为子系统的大学生自我教育实践,亦应有显与隐之别。一般来说,大学生朋辈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种是显性的方式,另一种则是隐性的方式。就前者而言,学术界围绕朋辈教育展开了诸多研究和探索,但对后者的研究鲜有问津。概括地说,大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和与同学交往中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往往属于无意中学到的知识,即便他们对这种无形中受到的影响并没有明确的意识感受性,甚至是不以为然,但实际上的确受到了朋辈群体的影响。显然,这种朋辈间无意识的交流就不能归结为显性的施教行为,而是一种隐性的影响行为。这种朋辈间的作用力,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即朋辈影响力[18]。这种力量对于个体的成长,一般表现为思想上的相互认同、行为上的人际趋同;对于群体而言,则多表现为某种环境氛围的形成,如班风、学风、校风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朋辈影响力实际上就是朋辈间思想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范畴。
3 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发挥何以实现
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影响力,关涉理念、载体、方法等诸多层面。基于此,有必要从搭建平台和有效激励的维度出发,遵循整体宏观构建、打通线上通道、依托学生社团的实践要求,辅以必要的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培养激励,为发挥朋辈影响力铺平实践之路和开辟长效机制。
3.1 搭建平台,铺平实践之路
任何组织或个人要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才可能实现。这个平台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包括项目、机构、载体、活动等等。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发挥,也同样需要依托一定的平台。对于朋辈群体十分集中的高校来说,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做好顶层设计,既要能够宏观调控,又要能够微观掌握,从而为发挥朋辈影响力铺平实践之路。
第一,发挥组织优势,做好整体宏观把握。朋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存在形态的散、作用形式的隐、形式类别的多等特点,表现出难以开发利用的天然短板。因此,单纯依靠朋辈自然存在的影响力来开发利用这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优质价值的资源显然不够,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培养,才可能使朋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可开发、能利用、有价值的优质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做好宏观把控,为有效发挥朋辈影响力创造条件。具体而言,要抓牢两条线、抓住重点人。首先,抓牢以学生会为领头羊的班委和团支部“线”。在这条纵向的组织体系中,班委、团支部是一个班级的核心,有着引导、服务和团结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作用。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团学干部的引领、标杆和示范作用,以他们的影响力程度为半径,形成影响力传播的“涟漪效应”。其次,抓稳以学生社团联合会为带头人的学生社团组织“线”。这是打破专业和年级的界限,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因而是横向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中优秀个体的模范作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力。最后,抓住活跃在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管理部门要抓好的重点人。这些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努力和优良的品质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同学中有一定影响力和说服力,是不可多得的朋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只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才可能使这些优秀分子充分发挥朋辈影响力。
第二,利用网络媒介,开通线上交流通道。网络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在这个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时代,人们逐渐成为生活在虚拟世界的数据人。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人们不仅拥有着海量数据资源,也享受着畅所欲言的交流之乐,无用顾忌面对面时可能发生的尴尬和不适。这无疑有助于延展朋辈影响力作用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说,网络新媒体为朋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优越的条件。为此,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为充分发挥朋辈影响力搭建网络交流平台,使巧妇有米可炊。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平台易班,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易班专注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涵盖心理咨询、互动交流、就业指导等多个板块,有别于定位娱乐化、资源碎片化、信息凌乱化的微信、微博、QQ 等平台。大学生朋辈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以依托易班平台,开展朋辈交流、谈心谈话、经验分享等朋辈影响力活动,实现信息数据可视化、资源整合最优化、后台管理规范化,继而变难以控制、难以跟进、难以整合的资源为能够控制、能够跟进、能够整合、可供充分利用的资源。
第三,依托学生社团,夯实线下实践通道。学生社团种类丰富、人员密集、活动多样,是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不可替代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在大思政格局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依托高校较为成熟的社团平台,以优秀的社团成员为朋辈骨干,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一系列可以发挥朋辈影响力的活动。如开解学生思想问题的主题报告活动,引导学生价值取向问题的演讲辩论活动、温暖学生情感生活问题的互动访谈活动等,在润物无声中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朋辈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社团之间的有效联合,提升社团成员朋辈影响力的质量,发挥朋辈的带动作用。高校的学生社团种类虽多,但由于组织上的各自为政、活动上的要求不一,使得蕴涵在学生社团中朋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低,朋辈影响力难以有效发挥。对此,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成立校级朋辈资源联络中心,整合校内学生社团中的朋辈资源,加强社团间的联络与沟通,形成统一的朋辈资料库,从而发挥社团的群体效应,实现朋辈影响力的长效、长期和最优发挥。
3.2 有效激励,开辟长效机制
管理学认为,激励的突出价值在于能够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这对于优秀朋辈群体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朋辈影响力资源必须长期有效地开发,才能使朋辈作用力真正发挥作用。换句话说,要使朋辈影响力长效输出,势必要给朋辈中的优秀分子以必要的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培养激励。
第一,要以目标激励调动朋辈发挥影响力的积极性。所谓目标激励,就是管理者适时设定明确的目标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引导人的行为方向,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高效实现预期目的。没有目标地挖掘朋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往往会使朋辈影响力的作用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有鉴于此,当前应努力做到三个方面。首先,目标的设立要因势利导。目标的确立不能是简单的命题作文,而是要在朋辈自主的基础上及时引导,以激发他们的自愿行为。行为越是自主、自愿,个人就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因此,应充分吸收朋辈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越俎代庖。其次,目标的内容要明确具体。朋辈影响力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而目标的内容应具体、明确且能够衡量。抽象、模糊的目标会使他们心中无数,不利于朋辈群体工作的开展。当然,针对朋辈中优秀分子的具体情况和能力,目标的设置还要因人而异。最后,目标的高度要恰如其分。所谓恰如其分就是难易适中,即“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目标的难易度既要有挑战性,也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体验踮起脚尖和跃而可获的成就感。客观地说,学生朋辈毕竟还是学生,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应尽力而为,而不能勉为其难。
第二,要以荣誉激励培养朋辈发挥影响力的主动性。一个人的行为发生,单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性是不够的。积极性只能说明在心理上愿意,但主动愿意和被动愿意,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朋辈骨干发挥影响力,必须还要有主动性。荣誉激励有益于行为主动性的发生。就人的一生来说,人们对荣誉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期。换句话说,就青少年而言,对于荣誉的追求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成为青少年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利用朋辈影响力挖掘朋辈间积极正向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依靠朋辈骨干的自觉和自愿。但是也要看到,这种自觉自愿的义务劳动一时可以,短期内可以,要想长期维持且发挥长效作用,必须依托一定的机制才能做到。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286。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9]。因此,唯有给予朋辈骨干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才能实现朋辈骨干的内驱力向外张力的转化和输出。当然,像教师那样按劳付酬显然既不合适,也不现实。利用朋辈骨干对于荣誉的乐于追求,以激励他们自主自觉地发挥朋辈间作用力,既符合他们现实的精神追求,也有益于朋辈骨干队伍的稳定和朋辈间作用力发挥的长期一贯性。一方面,要做到荣誉的设立要与朋辈的作用力相结合。给予在发挥大学生朋辈影响力工作中付出劳动的朋辈骨干以恰当的表彰,使他们在享受荣誉时感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地获得了认同,而不能使他们感到形式大于内容,名不副实,导致他们的荣誉感受挫。另一方面,要做到荣誉的评价与选树朋辈骨干相结合。一些荣誉的获得者仅仅是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选树者没有考虑到他们能否成为发挥朋辈影响力的骨干,这其实是荣誉表彰活动的一种损失。
第三,要以培养激励保持朋辈发挥影响力的稳定性。培养激励益于保持朋辈骨干发挥影响力的稳定性。朋辈影响力的发挥,虽然不复杂,但也不是谁都可以胜任。能够在朋辈中成为佼佼者本身就十分不易,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他人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更是十分难得。尤其对于生活阅历尚浅、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也要看到,在生活实践中,因为努力而成为朋辈骨干,却因为朋辈作用力的发挥而损害自身成长利益甚至由此成为朋辈中的落后分子的大有人在。这种对于朋辈骨干的无意伤害而导致朋辈影响力不能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的情况,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也就是说,利用朋辈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朋辈作用力,必须保护好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长期保持稳定的优势,成为发挥和推动朋辈影响力的好帮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以培养的方式激励朋辈骨干不失为确保朋辈影响力稳定发挥的一种好方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为朋辈骨干自身的成长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为他们保持优势给足营养。一些高校经常对朋辈骨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推荐他们到优秀的环境中接受更好的熏陶和教育;也有一些高校为朋辈骨干提供一定的学生干部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品质、提升能力,等等,都不失为有价值的培养激励法。另一方面,要为朋辈骨干发挥朋辈影响力营造良好环境,以保护他们能够长期有效开展工作。朋辈影响力的发挥,需要朋辈骨干运用恰当的方法,以确保这种作用力发挥得准确有用、恰到好处。这种方法,朋辈骨干不可能天然就会,而是需要培养和引导。另外,也要为朋辈骨干提供应有的保护。青少年时期正值成长期,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对于优秀于自己的朋辈,在产生见贤思齐的心理驱动力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嫉妒等负面情绪。如果朋辈骨干在发挥朋辈影响力的过程中表达不当,可能会好心办坏事,甚至引来麻烦。因此,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以保护好朋辈骨干就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语
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间的影响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就理论逻辑而言,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贯彻和运用;就实践逻辑而言,是改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现状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诉求;就价值逻辑而言,则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应然要求。就个人体验而言,在大学生成长和求学的过程,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时常会受到周围朋辈群体的感染、影响和带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用朋辈群体的天然优势发挥其示范引导、号召凝聚、规范约束的育人功能,借助朋辈影响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辅助形式,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应当予以高度重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大学生朋辈群体有着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长处,具备认知优化、激励强化、规范同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仍然是一个不完全成熟的个体,朋辈群体间的影响也存在着消极、负向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易被我们所忽视和忽略。所以,对于大学生朋辈群体影响力的发挥需要建设性地介入和导引,做到远处观察、间接指导、近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