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视角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研究
2024-05-09李晓敏
陆 畅,李晓敏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河南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0)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始终围绕着“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核心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逐渐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出生率的急剧下降所引发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关停潮,加深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危机,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促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本研究采用定性访谈法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调查,通过数据的收集、汇总,并借助Nvivo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到的一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从而提炼、总结出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而构建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选取河南省17个地级市及12个县城(县级市),共计29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为把握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一手资料,遵循定性研究原则,将29所普惠性民办园一线管理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因幼儿园一线管理人员在普惠性民办园管理及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为保护受访者的隐私,29位受访者以编号排序,其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从表1可见,29名访谈对象均为普惠性民办园的园长或副园长,是幼儿园一线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普惠性民办园管理与教学经验,其建议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本研究构建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模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访谈提纲围绕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模型展开。在正式开展访谈前,先就近选择了开封市、郑州市、新郑市的3名园长进行了试验性访谈,内容主要为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困境、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等。访谈结束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一步修改、完善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访谈问题主要包括对普惠性民办园转型的态度、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困境、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普惠性政策等。
(二)研究过程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的首要步骤,也是将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相关的访谈资料概念化,以一种更加具有逻辑性的方式重新组合的过程[1]。本研究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语义分析,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提炼、概括,最终得出291个初始概念,再对初始概念进行对比、分类,共形成“师资队伍”“家长观念”等43个范畴(表2)。
表2 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编码体系表
2.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的第二个步骤,指对在开放式编码下形成的范畴进行分析,探究各种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使其系统化。因此,本阶段分析43个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分析形成了10个主范畴(表2),即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政府保障、幼儿园保障、家庭保障、社会保障、监督机制、评估标准、奖惩办法、激励机制。
3.选择式编码
所谓选择式编码是指对主轴式编码所形成的主范畴进行提炼,经不断的整理、分析,并对原始材料进行验证,从而形成核心范畴。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中的主轴式编码得出的10个主范畴,基本涵盖了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指标,经对主范畴进行结构识别,最终提炼出4个核心范畴,即目标长效机制、主体保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借此可以初步构建出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表2)。
二、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分析
根据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质性分析,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主要由目标长效机制、主体保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奖惩激励机制4个要素构成(图1),各机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保障机制的整体框架。
图1 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结构模型
(一)目标长效机制
目标长效机制是构建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导向性作用。只有明确普惠性民办园的目标追求,才能为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指明方向。在对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现状的访谈中发现,一线管理人员对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深感困惑,强烈建议明确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目标及规划内容。由于普惠性民办园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等特征,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评价标准,加之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可度多从自身的满意度加以考量,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客观的。普惠性民办园起点不一,其师资队伍、设施设备、教育资源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根据不同地域普惠性民办园实际情况,在明确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级分类制定幼儿园发展目标与规划内容,特别是应将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财政专项资金奖补计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且保证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统一,从而为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同时,应将目标导向机制与监督评估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相配合,以促进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
(二)主体保障机制
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建立相互协作的联动机制,同时,需要明确各主体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和地位。普惠性政策文本分析和访谈调研显示,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有政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四个主体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建立政府主导、园所主体、家庭支持、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
1.政府保障
在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政府扮演着监督者和决策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其具体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机构。在主体保障机制中,组织机构所指向的是幼儿园外部的组织机构,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应成立专门的普惠性民办园质量保障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成员可由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研究所、高校研究人员、省示范幼儿园园长构成,其工作职责除对普惠性民办园进行认定、评估、验收、监督外,更重要的是定期开展调研,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目前,我国尚未针对普惠性民办园质量管理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因此,为明确管理职责和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应成立专门负责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组织机构。
二是政策保障。访谈发现,一线普惠性民办园园长对构建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的呼声是最高的。政策保障是普惠性民办园强有力的支持机制。首先,政府要制定普惠性民办园分类分层认定标准。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结合国家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了本地区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但由于普惠性民办园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差异性较大,应根据不同幼儿园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认定标准,并进行分类管理。而仅凭分类分层的认定标准无法保障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故须建立财政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幼儿园师资队伍是提升幼儿园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应建立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以保障教师质量,把好“入口关”,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资制度、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等,以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是经费投入。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最大困境在于其资金短缺。由于普惠性民办园收费较低,且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幼儿园场地设施经费投入、教师工资投入、教师外出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均受到限制。因此,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制度是保障普惠性民办园运行的关键。在分类分层认定制度建立的基础上,政府应制定全国统一的财政补助基准定额标准,设立基本财政补助与专项财政补助并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3],对于不同类别的普惠性民办园实施相应的专项财政补贴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幼儿园开展相应的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可激励幼儿园向更高一层级努力。同时,可建立经费筹措制度,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普惠性民办园的建设和发展。
2.幼儿园保障
幼儿园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主体,政府的政策保障机制只有通过幼儿园的积极落实和具体行动才能实现其价值。幼儿园执行和实施相关保障政策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完善政策的过程,通过普惠性民办园的具体实践,使普惠性政策不断完善。当然,普惠性民办园自身也存在设施设备不完善、师资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幼儿园自身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如幼儿园教研制度、教师优质课评选制度、聘请名师入园培训制度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3.家庭保障
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成立家长委员会,对普惠性民办园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另一方面,动员家长支持、配合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活动。由于大部分家长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学前教育培训,家长对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从外在的物质条件、幼儿智育效果两方面进行,幼儿教师的工作未受到相应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支持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动力源,也是保障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助推器。
4.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需要与相关政策机制相配合,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普惠性民办园建设。一方面,通过资金扶持,拓宽普惠性民办园经费来源;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媒体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此外,社会力量在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还承担着监督、评估与反馈的作用。社会力量可以对普惠性民办园内部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监督。
(三)监督与评估机制
加强监督与评估机制建设是提升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项负责普惠性民办园的建设与发展,而监督与评估则是组织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普惠性民办园分类分层认定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如可建立一级、二级、三级普惠性民办园评估标准,定期对普惠性民办园进行质量评估。在评估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防止“重硬轻软”的片面评估办法,将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质量重要指标作为评估和指导的重点,秉持“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理念,督促普惠性民办园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除政府从外部对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外,幼儿园内部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各个班级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只有内外部监督与评估统一、合作,才能保障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奖惩激励机制
奖励激励机制是在了解普惠性民办园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的,只有将奖惩激励机制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才能激发幼儿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幼儿园中的人员将外在要求转化成积极主动的自愿行为,持续地推动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奖惩激励机制也必须与相关政策机制相结合,如分类分层认定标准、评估机制、教师培训机制、教师工资制度、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等,在分类分层认定标准和评估机制的基础上,将奖惩与教师培训指标、教师工资及职称晋升名额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激励作用。现阶段,有关普惠性民办园的奖惩激励机制极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普惠性民办园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加快健全、完善奖惩激励保障机制,重点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工资待遇、园所硬件设施设备等,建立多元化的奖惩激励制度。
三、结语
普惠性民办园是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提升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对保证每一个幼儿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涉及政府、幼儿园、社会、家长多方面的合作,通过建立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将推动幼儿园发展的各个因素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对促进幼儿园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