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设想与建议
2024-05-09周维培孟金卓
周维培 孟金卓
【摘 要】 培养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是新时代审计高等教育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使命任务,也是优化审计学科专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审计教育40余年的发展从学科体系构建、培养模式探索、教育资源挖掘等方面为其奠定了可靠的现实基础,但是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经验等方面的短板也为其带来了一系列困扰。文章从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入手,对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培养要素进行研究,强调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必须做到迭代升级,方向设置与课程设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必须突出实践导向,最后着眼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创新驱动、统筹优化、协同推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审计博士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教育; 人才培养框架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10-0009-08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新增了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审计人才培养层次得到提升。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审计专博)培养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现实需求驱动审计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坚持以审计高等教育的现实基础谋划长远发展的科学路径。在审计专博培养的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探索形成具有鲜明审计色彩的专题研究成果。本文对审计专博培养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人才培养的总体设想与发展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审计专博培养工作提供建设性参考。
一、审计专博培养:新时代审计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
开展审计专博培养工作,既要立足国家战略的宏观高度认识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诸多考量,也要客观认识审计教育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与限制、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审计专博是新时代审计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一,培养审计专博是主动适应审计管理体制重大变革和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战略部署,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推动审计制度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等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决定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 ]。为更好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不仅需要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制度与审计实践的系统集成创新,而且需要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做实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 2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教育体系,主动推进审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提升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努力为审计干部队伍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促进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优化与能力提升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审计高等教育要以此为契机,更好地汇聚和涵养审计研究力量,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发展、制度优化与实践探索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培养审计专博是积极优化学科结构和完善学位授权体系的内在需要。审计学科建设既是提升审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生需要[ 3 ],也是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需要。在致力提升审计学为一级学科的论证与建设进程中,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审计学科门类归属于管理学[ 4-5 ]、法学[ 6-7 ]、经济学[ 8 ]等观点。对比一级学科设置的基本条件不难发现,目前审计学科的研究对象已经确定,理论体系、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逐渐独立,二级学科逐步清晰,人才需求逐步提高,但是研究生培養历史总体偏短,规模总体偏小。《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管理学门类下增设审计博士专业学位,遵循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凝聚了学术界的基本共识,符合全国学科布局的最新要求,有利于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优化了博士专业学位授权体系,填补了审计专博培养的空白。
第三,培养审计专博是全面提升中国审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迫切需要。21世纪以来,我国多任审计长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或委员职务,国家审计署牵头组织实施的多个联合国审计项目得到广泛好评,《北京宣言》倡导的“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念成为广泛共识。我国国家审计的理念、制度、模式、方法与文化不断引领和影响国际审计发展,学习和吸纳中国审计经验已成为许多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强烈愿望。2016年以来,教育部、国家审计署合作设立“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商务部设立“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审计硕士项目),累计为7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280余名审计专业硕士人才,一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还专门致函国家审计署提议由中国为其培养审计博士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的回信中希望留学生“与中国同行加强交流、互学互鉴,通过审计这个窗口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深化国家间友谊与合作积极贡献力量”[ 9 ]。在培养审计专博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完善中国审计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分享审计经验,提出破解审计领域现实问题的中国方案,提高中国审计的软实力。
(二)审计专博培养已经具备可靠的现实基础
第一,审计学科专业布局已经初步完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教育模式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已有3所高校自主设置审计学专业单独招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下统称高校)在相关专业下设置审计学方向招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还有多所高校正积极准备申报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此外,65所高校在2024年度招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0所高校招收学术型审计硕士研究生,200余所高校设置审计学专业。各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科专业支撑。中国审计教育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三大审计类型、重要审计业务及关键审计技术为主体的审计教育教学内容,以审计学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为主干的审计教育教学载体,以专门的科室、院系乃至独立设置的高校为支撑的审计教育教学平台。这一模式明显区别于国外商科教育中的审计教育,在培养审计专门人才方面的专业优势日益凸显,也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审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第二,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具规模,审计专门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2011年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首次设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16所高校于次年招收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401名。经过十余年发展,招生单位扩展了3倍,招生规模扩展了5倍,逐渐形成以社会审计为主、兼顾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人才培养整体格局,累计培养了上万名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下,审计师资队伍建设、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高校整体上形成了专业化的研究生师资队伍,建成了一批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挖掘并培育了不少经典案例和实务专家;部分高校建设了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中心),研发了一批层次较高的审计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少数高校设立了全国性或区域性审计情报中心,搭建了中外审计合作交流平台。
第三,审计系统全力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行业资源有力支撑人才培养层次提升。国家审计署高度重视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在2015年提出了培养审计业务骨干人才和审计专业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在2020年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与审计硕士培养单位联系合作,不仅提出了培养审计专博的现实需求,而且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审计专博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储备了专业师资。国家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于2015年建成,构建形成的审计教育培训平台与学术研究平台为培养审计专博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由高校、政府、军队、行业、企业等各方联合组建的人才培养平台与科学研究基地也为审计专博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南京大学“中国审计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等。其中,南京审计大学按照一级学科建设标准深化审计教育体系改革,独立组建了政府审计学院、内部审计学院、社会审计学院、工程审计学院、智能审计学院和国际审计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三)推进审计专博培养依然担负艰巨任务
第一,本硕博相贯通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链条需要打通。审计高等教育由于20世纪末的学科目录与专业目录调整选择了“小而精”的发展模式[ 10 ],尽管在“审计学”重新回归学科目录与专业目录的10余年来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相比仍有差距。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及人才培养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实践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现实需求不匹配,学位授权点布局及培养方向设置同样与区域及行业领域的现实需求不相称,人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十分突出。当前的审计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努力实现“数量”上的合理扩张发展,又要全面提高“质量”上的自主培养成效,还要不断促进“结构”上的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加快推进审计专博培养既是应对之策,也是必由之路。
第二,审计学科建设水平需要持续提高。早期审计学科发展与会计学科交织共促,老一辈会计学家对审计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由此带来两个显著弊端。一是审计学科发展长期依附于会计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及预期;二是社会各方对两者的学科问题及实践功能产生误解,“会计做账,审计查账”的认识根深蒂固,不利于审计学科及会计学科的独立发展。随着审计实践的快速发展以及各方对审计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审计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尚不完备,这就导致审计人才培养中的特色方向设置、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难以全方位体现审计特色。
第三,审计学博士层次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与能力需要补齐。目前仅有3所高校招收审计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每年招生总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在招收审计专业硕士的高校中,有30余所高校拥有会计学和(或)财务管理博士点,多数设有审计相关研究方向。审计领域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不仅培养规模偏小,而且研究选题上主要集中在社会审计领域。专门研究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博士生导师寥寥无几,博士人才的研究领域自然难以有效扩展。如前所述,这一窘况的形成有其历史成因,但也不能否认在提升审计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审计培养能力方面仍然面临博士点偏少、研究生导师偏少、政策扶持与资源支持偏弱等发展瓶颈。
第四,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审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化。在当前的审计人才培养实践中,普遍存在滞后实践发展、脱离现实需要等问题,案例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习、学位论文写作等环节尤其突出。這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校难以全面、深度、有效地推进审计专业学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聚焦审计专博培养,综合表现为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培养目标与培养能力、培养标准与培养成果之间的多重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系统性的审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审计行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二、总体设想:新时代审计专博培养体系的结构性塑造
开展审计专博培养工作,既要遵循党的教育理论及人才培养的规律要求,也要体现审计职业特色、博士层次要求及实践应用导向,并将其统合于审计专博培养的整体性框架之中。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必须做到迭代升级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要正面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全面遵循“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并为“怎样培养人”提供实践指南。审计专博的培养目标制定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契合审计职业发展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达到专业博士人才的规格标准。一般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生需求与学科专业发展的内生要求均决定了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专注于培养研究型与应用型兼具的高层次人才[ 11-12 ],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应用性[ 13 ]。审计专博在专业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专业技能及研究能力的发展程度等方面必须显著高于审计专业硕士,在培养目的、训练内容、研究选题及就业方向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学术型博士[ 14 ]。
笔者认为,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对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明确定位,审计专博的总体培养目标应当是审计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传统目标相比,新的目标定位强调审计专博培养工作要坚持面向未来,重在回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所提出的审计行业领军人才需求。新的目标定位更加突出审计专博的全面发展,强调审计专博的自主发展,重视审计专博的长远发展,积极回应党的治国理政及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新的目标定位要求高校深刻理解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坚定自信:一是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结合审计事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及审计行业的实践动向,科学研判并精准把握未来的审计人才需求;二是围绕前沿性、革命性乃至颠覆性的制度创新、技术发展、理念变革以及审计相关复杂现实问题,探索性、前瞻性、创新性地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趋势、满足未来需要、引领未来发展的审计人才。在总体目标定位下,各培养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定位、特色与优势,融合育人目标及育才目标,确立具体的审计专博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审计专博的培养标准应当根据新的目标定位进行同步优化,对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标准赋予新的内涵要求,确保培养标准能够全面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应当与审计人才的职业发展需要有序衔接,不仅要契合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总体框架[ 15-16 ],而且要体现科学研究方面的专业要求。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培养标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动态适应性,既能涵盖未来领军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又允许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调整弹性[ 17 ]。在素质方面,审计专博应当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理念,对国家、社会与职业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秉持端正的学术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具有从事审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精神、职业意志、道德品质、创新意识、文化涵养、国际视野及健康体魄。在知识方面,审计专博应当掌握扎实的审计基础理论、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完备的审计职业道德体系,掌握研究审计现象与审计问题所需的科学方法[ 18 ],具备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所需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审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在能力方面,审计专博应当具有职业性思维与专业胜任能力,正确理解并遵循审计相关的客观规律与规范要求,熟练运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以及必要的管理技巧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具有前瞻性思维与问题洞察能力,对审计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合理分析、推断与展望,可以敏锐識别审计实践领域复杂问题的主要矛盾;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创造性、系统性地破解审计实践领域复杂问题,推动审计实践的创新性发展;具有战略性思维与决策判断能力,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手段与目的等关系,能够在复杂形势环境下作出科学决策。
(二)方向设置与课程设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与课程体系设计要支撑“培养什么人”的现实需要,体现“怎样培养人”的具体举措,并将“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审计专博的培养方向设置既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教育工作“四个服务”的根本宗旨,也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回应审计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的具体需要。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首次取消二级学科设置以来,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的平台已经从以往的二级学科最终过渡到一级学科,而原来的二级学科逐渐被各培养单位自主调整为培养方向[ 19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一般由特定类别的全国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决定该专业学位类别是否设置具体领域,不设置具体领域时则由高校根据人才需求、培养能力及特色优势自主决定具体的培养方向。从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情况来看,教育、工程、翻译等16个专业学位类别下设了详细的领域,审计、会计、金融等30个专业学位类别不分设领域。总体来看,分设领域的专业学位类别通常具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或较大的专业知识跨度,具有较大规模及较为稳定的人才需求,且研究生就业去向的分化与专业岗位的分工较为明显。
笔者认为,基于对审计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审计学科建设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人才的具体需求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当前的审计专业学位类别暂不需要设置具体领域。从审计职业岗位的设置现状来看,为了培养各细分行业的未来领军人才,可以考虑从审计主体入手设置培养方向;从审计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看,为了培养审计与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学、工程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考虑从学科交叉视角设置培养方向;从审计学科建设的长远目标看,为了培养研究型审计工作所需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可以考虑从审计内容或审计主题入手设置培养方向[ 20 ]。在审计专博培养的起步阶段,应当鼓励和支持各高校在开展审计专博培养工作时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并自主设置培养方向。所谓“守正”,就是强调培养方向的设置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又要尊重审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实践成果,正确认识审计专博培养工作的历史方位,积极回应审计专博的客观需求。所谓“创新”,就是强调培养方向的设置必须凸显审计专博培养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职业特色以及高校的自身特色,既要在宏观上服务于建设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又要在中观上体现审计专业学位与其他专业学位(尤其是会计)的显著差异,还要在微观上契合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与办学优势。
笔者认为,高校应当系统性、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有效发挥课程学习对审计专博成长成才的基础性作用,全力保障审计专博的培养质量。课程设计的“守正”:一是要服务于培养标准的全面达成,确保特定标准由多门课程共同实现,且每门课程能够服务于多个标准;二是要契合审计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内部应体现主次关系,具有递进关系;三是要反映高校的培养理念、特色及优势,支撑具体的审计人才培养方向;四是要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参考吸纳其他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成果。课程设计的“创新”:一是要突出课程的高阶性与挑战度,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方式等方面必须区别于审计专业硕士课程;二是要展现课程的实践应用导向,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21 ],坚持围绕真实的审计问题、案例和项目开展教学与研讨,积极鼓励实务专家与实践导师进入课堂;三是要强调面向未来,保证课程建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加强课程内容的多学科交融性与多领域跨界性;四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在课程模块设置、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方式改革、质量标准优化等方面开拓进取,着力提高审计专博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必须突出实践导向
审计专博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撰写的專业学位论文要保障“培养什么人”的有效实现,体现“怎样培养人”的方法路径,同样也要将“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内容的重要组成,专业学位的性质决定了专业博士的研究工作要避免与学术型博士相重叠[ 22 ],防范专业博士学术化的发展趋势[ 23 ]。突出实践导向要求审计专博在培养期间至少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研究主题应当聚焦审计应用理论与实践场景,研究目标及预期成果要强调推进审计实践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内容要紧密联系审计实践前沿的热点难点,研究方法和手段应当科学规范;二是学位论文应当定位于应用研究类论文,主要采用专题研究论文的形式进行撰写,重在发现、分析并解决审计领域复杂现实问题,必须系统运用专业知识、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揭示审计实践中蕴含的新规律,发现可行的新方法或发明新专利、新技术等,最终形成能够推动审计实践发展的原创性成果。
笔者认为,立足审计专博培养方向,合理选择研究主题始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专业性及实践性特色的重要保证。从微观来看,不恰当的研究选题不仅影响审计专博的专业训练及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影响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科专业建设。从宏观来看,不恰当的研究选题不仅激化审计人才供需矛盾,而且不利于培养审计领域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建设,导致专业学位教育政策失灵。要加强审计专博研究选题的引导,确保研究工作能够有力支撑培养目标,符合培养方向的特色要求。国家审计相关研究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大类:一是巩固和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相关问题,如加快构建审计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审计整改等;二是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相关问题,如彰显中国特色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速技术应用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等;三是更好提高审计监督效能相关问题,如聚焦主责主业推进研究型审计、持续完善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等;四是加强高质量发展保障举措相关问题,如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推进科技强审等。内部审计相关研究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大类:一是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相关问题,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党委领导内部审计与审计成果运用等;二是提升内部控制工作效率相关问题,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应用、内部审计协同监督、审计胜任能力发展等;三是优化内部审计业务相关问题,如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境外资产审计、安全生产管理审计创新等。社会审计相关研究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大类:一是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相关问题,如营商环境变化与经营风险防控、审计师聘任与收益分配、发展战略管理与制度优化等;二是热点审计业务相关问题,如ESG报告审计、“双碳”审计、司法鉴证等;三是审计市场发展与规制相关问题,如审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美审计监管合作、职业责任鉴定与保险等。
笔者认为,突出学位论文的实践导向始终是避免审计专博学术化的“关键一招”,必须落实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体现审计的职业特色。除前文提及的定位要求与选题要求外,审计专博在撰写学位论文时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审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以审计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及方法手段开展研究工作,避免对叙事的过多阐释、对学理机制的过多论证、对数理模型的过多运用。二是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点,以破解审计现实问题为落脚点,在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通过审计实践检验进一步总结、提炼、优化及推广,实现审计知识的创造、扩散及应用。对审计专博学位论文的评价还要突出以下要求:一是在规范性层面,应当要求正文中必须包括研究结果的实践验证、解决方案的效果分析、未来应用的完善建议等内容,必要时还应当以附件的形式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二是在创新性层面,要突出研究结果的原创性、成果应用的有效性及研究结论的贡献度,把推动审计实践创新发展、完善审计实践知识体系、形成审计应用理论成果作为重要标准。
三、对策建议:加快推进新时代审计专博培养的关键举措
开展审计专博培养工作,既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审计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又要注重整体层面的统筹谋划与各类主体的协同推进。
(一)把握时代性要求,创新驱动审计专博教育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的颁布为审计高等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人才培养层次迈上新台阶后出现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要求我们坚持通过集成创新推进审计专博教育工作。
第一,加强审计教育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的审计教育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审计教育实践。要不断强化理论创新的政治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审计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增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与坚定性。要不断强化理论创新的民族性,立足中国审计专业学位教育的历史轨迹与发展现状,把握审计专博培养的时代要求与未来趋势,合理吸纳国外专业博士培养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教育理论成果。要不断强化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围绕审计领域未来领军人才的社会需求、目标定位、典型特征、培养路径等重要问题深化理论研究,在审计专博培养实践检验中逐步探索形成职业特色鲜明的审计专业学位教育理论。
第二,坚持审计教育理念创新,破除阻碍审计专博培养的思想认识。要“始终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①,转变“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发展观念,正确认识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战略价值,坚持把审计专博培养作为高校加强审计学科专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坚持以高质量的实践创新成果而不是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审计专博。要更正“审计即会计”“审计即社会审计”的错误认识,主动提高审计专业学位教育的区分度,丰富审计人才培养方向,彰显审计人才培养特色,更好回应不同审计职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要扭转“重申报,轻建设”的不良风气,抑制大干快上的申报冲动,克服急功近利的建设心态,以内涵式发展促进审计专博培养能力提升,以质量文化建设保障审计专博培养质量提升。
第三,推进审计教育实践创新,探索审计专博培养模式。要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审计专博培养的基石,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與审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和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持续开拓创新,有效提高审计专博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要始终把专业实践教育作为审计专博培养的重点,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实务导师队伍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在审计实践场景中开展体验式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提高审计专博的实践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要始终把实践问题研究作为审计专博培养的关键,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培养与训练审计专博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性地解决审计实践复杂问题的能力,完善学位论文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坚持一盘棋思想,统筹优化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
开展审计专博培养工作必须以获批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前提条件,学位授权点设置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全局谋划、优化战略布局,促进审计专博教育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及综合效益相统一。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的发展要求,推动审计博士专业培养工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正确认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并科学统筹质和量的发展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应当坚持把质的有效提升作为量的合理增长的前提,杜绝单纯的学位授权点数量扩展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应当坚持把量的合理增长作为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科学谋划学位授权点的分批次设置与动态调整。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总体上不宜过多,首批次学位授权点更要坚持“少而精”的设置原则。可以考虑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及审计行业资源优势作为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的优先条件,对具有较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础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效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要支持首批次学位授权点围绕审计专博培养工作加大探索创新力度,推动形成标志性的培养成果,推广有效的培养经验。可以考虑在培养三到五批次审计专博毕业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再结合培养能力、培养质量及社会需求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进一步扩大学位授权点数量。主管部门还应开展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定期或专项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继续授权、限期整改或撤销授权的处理决定。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的发展理念,避免审计专博培养工作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点与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与方法,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设置应当合理保障各阶段、各方向、各区域的系统性平衡。在本硕博贯通的培养链条形成后,审计专博培养应当与审计学本科生培养及审计专业硕士培养相协调。要坚持以审计学本科生及审计专业硕士培养的能力与质量作为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的先决条件,对缺乏审计专业硕士培养经验的高校予以一票否决,防止高校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与方式开展审计专博培养,避免出现审计人才培养的“跳跃式”发展现象。从审计职业发展来看,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要适当平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培养方向的配备,避免将当前不平衡的审计人才培养能力分布转变为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培养方向分布,从而进一步加剧不同培养方向的结构性失衡,进一步激化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人才的供需矛盾。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来看,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还要合理规划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高校的区域布局,促进审计专博培养工作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三)增强共同体意识,协同推进审计专博培养
审计专博培养不能单纯依靠高校的一己之力,需要更好发挥政府、高校、行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共同发力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为审计专博培养工作的起步与探索保驾护航。
第一,增强审计专博培养的责任意识,更好发挥政府部门(组织)的指导作用。应当由国家审计署牵头开展审计专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交流等工作,教育、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支持、参与、配合相关工作。各级审计机关要支持审计专博培养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校政合作。要充分发挥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专业优势,在探索审计专博培养路径、指导全国审计专博教育活动、推进高校与审计行业联系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需要尽快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与《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相配套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指南》《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并在保证其针对性、指导性及可执行性的前提下,为高校开展特色培养留有一定空间。
第二,增强审计专博培养的合作意识,更好发挥高校的基础作用。在校际竞争客观存在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校际合作在突破资源约束与发展瓶颈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把提高审计人才培养层次、能力、质量以及审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等方面的共同目标作为合作前提,把教育经验、发展成果、行业资源及区位优势等存在的诸多差异作为合作空间,推动校际合作持续深化。各高校要主动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促进人才培养理念及经验的交流、学习与推广,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的均衡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当前,需要加快各高校在审计教育理论研究、专业课程建设、专任教师培育等方面的合作,为审计专博培养工作起好步、打好底、开好局。
第三,增强审计专博培养的参与意识,更好发挥审计行业的支撑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去向是特定行业领域,审计专博培养必须实现高校教育链与审计行业价值链之间的融合,以审计专博人才链有效对接供给与需求。要积极推进高校与审计行业主体的产教融合,厘清双方在审计专博培养中的权责分工,探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专业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共同开展审计科研等方面的机制路径,将协同育人贯彻审计专博培养全过程。要充分激发审计行业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审计方案与产品设计、审计技术与方法运用、审计业务及组织管理优化等方面为审计专博提供思想创意源泉、成果培育土壤与实践检验场域;要充分吸纳审计行业主体对审计专博的需求反馈,促进高校更好认识与把握审计行业未来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充分转化审计行业优势资源,以导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促进审计专博培养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3(2):29-34.
[2]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23年5月23日)[J].求是,2023(21):4-10.
[3] 娄尔行,竹德操.试论建立审计学的学科体系[J].审计研究,1986(6):1-4.
[4] 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3-6.
[5] 王会金,郑石桥.审计学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及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6):1-9.
[6] 程乃勝.审计学科应当是法学学科门类中独立的一级学科[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1):1-7.
[7] 刘旺洪.关于增列审计学一级学科的设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2):1-7.
[8] 吴传俭,吴星泽.审计学科归属经济学门类独立学科的逻辑基础和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审计评论,2018(2):95-107.
[9] 习近平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留学生回信[N].人民日报,2023-07-04.
[10] 周维培,孟金卓.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审计教育40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会计之友,2023(3):153-159.
[11] 罗英姿,李雪辉.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依赖及其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55-60.
[12] MICHAEL J.Contemporary trends in professional doctorate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8,43(5):814-825.
[13] 魏玉梅.美国教育领域专业博士学位制度设计及其启示:以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专业学位项目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2(2):85-90.
[14] 袁广林.专业博士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型专业人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64(11):1-5.
[15] 张庆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通用胜任能力框架设计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3(1):84-91.
[16] 刘力云,沈玲,王晓峥.新时代我国审计干部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281份调查表的统计分析[J].审计研究,2019(1):41-50.
[17] 林健.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1):40-50.
[18] 李晓慧.国家审计变革与审计学科建设[J].审计研究,2017(4):9-18.
[19] 刘小强,蒋喜锋.论一级学科政策下二级学科的“生存之道”[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2):92-98.
[20] 郑石桥,郑卓如.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15(9):81-87.
[21] ARMSBY P,CRANFIELD S,COSTLEY C.The design of doctorate curricula for practising professional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8,43(12):2226-2237.
[22] NEUMANN R.Doctoral differences:professional doctorates and phds compared[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5,27(2):173-188.
[23] 刘进,葛浩,林松月.专业博士学术化:挑战与应对——基于对282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文本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354(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