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助力文化活起来

2024-05-09宗禾

中国收藏 2024年4期
关键词:美育文物博物馆

宗禾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需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更好地推进文物数字化工作?怎样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赋能?出台《博物馆法》的迫切性在哪儿?提升全民美育有哪几个要点……这一系列的热点问题都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他们积极发声,持续为文化艺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文物保护

活化利用焕发新光彩

李群(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

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2024年我们将着力办好几件大事,切实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一是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国家文物局将全力配合文物保护法修改,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相关条例制定修订工作,有序推进长城、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等法规建设,筑牢文物“应保尽保”法治屏障。

二是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实施好文物保护前置机制,推动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落实落细。构建国家文物督察制度,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织密文物保护的“安全网”。

三是提高文物合理利用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构建中华文明展览展示体系,优化免费开放服务措施,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健全国家文物鉴定体系,促进民间收藏和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实施一批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重大项目。

汪万福(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

加强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

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息记录的基础性工作,在实施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各级各类文博机构积攒了海量的文物数字资源数据,也建成了众多的数据库或媒资库。但这些文物数字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形成众多“数据孤岛”,导致行业内分散的数字资源无法互联互通、全面共享,造成人力、财力及数字资源的浪费,致使文物数字化工作无法规范、科学开展。

为破解“数据孤岛”,进一步加强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与资源共享,建议加强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从国家层面规范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将文物数字化工作从采集、整理、存储、加工、使用全流程纳入标准规范,从而形成标准的文物数字资源。

同时,促进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强化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提高行业领域内数字资源的交互性,实现文物可公开数据的资源共享,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从而促进我国文物数字化行业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需求。

文博事业

法律制度多层面推进

王春法(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博物馆馆长):

建议尽快出台《博物馆法》

我國尚没有颁布专门性的博物馆法律,仅有《博物馆条例》作为法律依据,不仅法律效力层级低,而且已出台将近10年未作修改,许多规范既不符合博物馆发展实际情况,也与中央最新部署要求有差距,不能满足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现行《文物保护法》主要是从文物收藏角度对馆藏文物进行规范,对博物馆综合管理及展览、研究、教育等功能则鲜有提及。我国博物馆法制体系长期具有法律效力层级多、制定主体类型多、低位阶文件多的突出特点,很多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并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执行力且彼此冲突,确有必要尽快从国家立法层面制定一部统一高效的《博物馆法》。

王瑞霞(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

进一步促进国有中小博物馆发展

将中小博物馆中体量大、社会影响力大、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纳入国家和地方共建博物馆行列,树立中小博物馆发展的标杆。督促地方按照中小博物馆工作量,逐步增加其人员编制,由国家指导,以省或地区为单位,充分利用文博系统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业务工作组,深入到中小博物馆,集中攻坚,一馆一策,用2至3年时间,帮助中小博物馆提升业务能力,针对中小博物馆领导多数为非专业出身,或没有文博从业经历,用1至2年时间开展馆长轮训。

在解决经费困乏方面,建议国家财政经费和项目向中小博物馆倾斜,以弥补其匮乏的业务经费;政府主导,设立文物保护基金,用于文物保护、陈列展览、业务研究等博物馆业务工作;明确支持博物馆部分展览收费。

推进美育

优化提升艺术感受力

吴为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推进全民美育 提升人口素质

全民美育是全面性、终身性的美育,不局限于某个时段、某些对象、某类范畴,而是要打通“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全民美育的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通过优质美育资源占领网络高地,实现网络净化。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通过展示经典艺术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网络环境的净化。通过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传播美,打造品牌,加强互动,引领风尚,提升公众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二是在推动全民美育中改善社区环境。要将全民美育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有效结合,在社区中推广公益广告,提升公共空间的美学价值,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通过美化公共空间、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三是通过全民美育带动教育改革。要进一步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中华美学精神,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审美能力。让经典艺术系统性地进课本、进课堂,打造高质量的美育课程体系,带动改变功利性思维,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四是通过书法普及带动全民美育。书法艺术不仅饱含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对于人民群众而言,也是一种便于起步和学习的艺术形式。当下,可以从现在非常便捷的软笔书写等形式逐步推广、拓展到毛笔字,在全民进一步普及书法教育,更好感受中国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焦兴涛(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将艺术疗愈纳入学校美育体系

把艺术疗愈内容纳入学校美育教育,可以拓展学校美育内涵,并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措施的重要补充。建议在艺术疗愈实践中融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将艺术疗愈作为美育课程教育的延伸,结合“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建设的另一种路径;在有条件的艺术院校开设艺术疗愈专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资源,结合中国实际,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专业的艺术疗愈人才;在校内建设艺术疗愈工作室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艺术疗愈安全、舒适的环境。组织定期的艺术疗愈工作坊和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治愈力量;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省市的大学和中学进行试点,建立大学和中学联动、学校和社会共建的艺术疗愈融入学校的美育体系,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切实有效的“艺教医”心理健康建设新方案。

赋能非遗

科技人才双管齐下

成新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以科技赋能非遗创新发展

第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强政策扶持,由相关部门牵头,专门制定“文化+科技”扶持政策;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数字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第二,鼓励高等院校学生将艺术设计、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结合,培养非遗科技研发和创作人才,提升文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产业链以全新的方式、手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第三,对“非遗+科技”的项目给予资金引导,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打造权威性的文化数字平台,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培育文化内容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数据化模式,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四,各級各类媒体要加大对非遗科技的挖掘、宣传和推广,引导文化、文创、艺术等组织和机构开展科技非遗创新,让非遗科技相关创意和设计落地,实现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真正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刘莉莉(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演员):

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非遗传承人

一是做好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工作。建立传承人资源库,全面、动态掌握非遗传承人的存续状态和日常工作情况,为他们开展传承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提升非遗的知晓度,让大众愿意协助他们开展培训、组建社团等。进一步健全传承人认定机制,推进职业传承,科学设置认定标准,探索集体传承制度,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构建发现、推荐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和单位激励机制。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监督和培训。二是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群众的喜好进行技艺创新升级,研发新产品,增强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三是更好地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加强非遗传承系统建设,建议采取政府组织传承的方式,采取“订单式”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美育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