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出肠息肉,距离癌症有多远

2024-05-09段怡然

祝您健康 2024年5期
关键词:学组镜检查腺瘤

段怡然

专家简介

冯亚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消化科行政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大数据学组委员,江苏省消化内镜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委员,江苏省消化内镜外科与NOTE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微无创专业委员会内镜学组委员,江苏省消化内镜ERCP学组委员。擅长消化内科疑难疾病诊疗和各种消化内镜手术,特别是常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以及基于经口胆道镜的无射线ERCP。

通俗来讲,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长了“突起的肉疙瘩”,这个肉疙瘩可能小至绿豆,大至核桃,而数量可从一个至成百上千个不等。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却可能是癌症的“前身”,让人不得不警惕。那么,肠息肉有哪些分型?哪些类型更容易恶变成癌症?查出肠息肉一定要切吗?

肠息肉分类大解析

根据组织学分类,肠息肉主要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包含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还有免疫性及其他类型。肠息肉的组织学类型复杂,单从外观很难准确判定是良性还是恶性,通常需要通过内镜活检才能准确区分其类型。

1.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家族性腺瘤病等。其中,管状腺瘤最常见,一般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部位,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升结肠发生息肉的比例会升高。管状腺瘤的恶变率较低,约为10%。绒毛状腺瘤是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属于癌前病变,易发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这种腺瘤表面有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常为绒球状或菜花状,息肉越大,绒毛成分就越多,恶变率也越高,临床数据显示最高可达50%。此外,患者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大肠中可能会出现成百上千个腺瘤,有极高的恶变概率,一般在20—30岁发病。患者在确诊后若不进行治疗,短则5年,长则20—35年,恶变为癌症是必然会发生的结局。通过肠镜检查可以发现并及时处理腺瘤性息肉,以降低结肠癌风险。

2. 炎性息肉:也被称为“假息肉”,继发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损伤使肠黏膜发生溃疡,黏膜上皮重复经历破坏、修复便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黏膜结合形成息肉。炎症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很少恶变。

3. 增生性息肉: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息肉,多见于中老年人,往往分布在远侧大肠,直径很少超过10毫米,一般不会发生恶变。直径<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在肠镜检查时就可切除。值得注意的是,增生性息肉如果长时间不处理会向腺瘤性息肉转变,所以,我们不能对增生性息肉“放任自流”不做处理。

4. 错构瘤性息肉:是一种少见的肠息肉类型,是正常组织错误组合、排列引起的疾病,多为良性。错构瘤性息肉多为单发,形态规则、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也不会发生明显粘连。但若体积较大或所处位置特殊,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血管,引起出血、疼痛等不适,确诊后也需要及时处理。

5. 良性淋巴样息肉和息肉病:这类息肉由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和增生的淋巴滤泡组成,属于免疫性息肉,不会发生恶变。有些患者会伴有免疫球蛋白的紊乱,所以学界认为该病与免疫缺陷有关。一般无须进行特殊处理,息肉可随感染性疾病的解除而消退。

6. 其他临床综合征:这部分病例不多见,如卡纳达-克朗凯综合征(Canada-Cronkhite syndrome,CCS):这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该疾病的患者是发生胃肠道肿瘤的高危人群。患者息肉的大小、形态个体差异较大。息肉直径多为几毫米,目前临床最大直径为3厘米;息肉组织学改变以幼稚型错构瘤、腺瘤为主,两者亦可混合存在。其他还有魏纳-加德娜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Turcot综合征)等。

这些“肠识”要记牢

肠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是“金标准”

有数据显示,临床中80%—90%的结直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肠道里长出的“肉疙瘩”。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有息肉而感到不舒服,尤其是早期,息肉的存在通常很难被察觉。因此,肠镜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腸镜检查及肠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作为诊断结直肠疾病的“金标准”是不可替代的。由于我们肠道是空腔结构,内部曲折蜿蜒,彩超检查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无法发现肠道息肉甚至部分早期结肠肿瘤。而肠镜检查可以轻而易举地看清整个肠腔内壁黏膜,还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息肉,从根本上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良好的肠道准备对于肠镜检查至关重要,在清肠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肠镜检查可清晰观察整个肠腔内壁黏膜,即便是2—3毫米的病变也无处可逃。

切与不切,良恶有别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疑惑,是肠内发现息肉都要切掉吗?其实不然。肠息肉也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并不是所有息肉都必须马上切除。如果发现腺瘤性息肉,且放任不理,将来是可能恶变成癌的,遇到这种息肉应当及时切除。而增生性息肉,可以择期切除或者内镜随访复查。

肠息肉的恶变风险还和息肉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医生会建议患者定期随访,不需要立即切除;当发现直径大于5毫米的息肉,医生一般会在内镜下帮助患者及时切除,因为大部分息肉不会自然消失,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越长越大,直到最后恶变,立即切除才是正确做法。当然,若是发现肠道内存在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更应该及时切除,以除后患。

这些人应尽快做肠镜

年龄≥40岁,无论男女,都应主动接受肠镜检查,以筛查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结直肠癌或多发性息肉病等相关疾病,应尽快接受肠镜检查,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恶性疾病。

当我们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也须尽快就医,及时进行肠镜检查:①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长期腹泻、便秘,大便变细,颜色深等;②黑便、暗红色血便、鲜血便,或者体检大便隐血呈阳性;③有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④突然体重下降、形体消瘦;⑤体检显示肿瘤标志物升高;⑥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⑦不明原因的贫血。

切除不是结束,护理也很重要

饮食是肠息肉术后护理的关键一环,合理的饮食可以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一般情况下,较大(直径≥10毫米)或者数量较多(≥3个)的肠息肉手术后12—24小时内应禁食禁饮,同时,这部分患者应该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24小时后可根据切除息肉的数量、大小、创面的大小以及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来决定是否恢复饮食。

术后饮食循序渐进

第1天以温凉、少渣的流食为主,如米汤、藕汁、菜汤等。第2—3天,可以食用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或米糊、蒸鸡蛋等,以补充伤口修复所需的营养。从第4天开始,可以食用质软和膳食纤维含量少的食物,如白米粥、烂面条、菜叶粥、玉米羹、肉沫蒸鸡蛋、豆腐鲫鱼汤等,还可适当喝些不刺激的果汁。注意少食多餐,观察餐后反应,一旦出现腹胀或胃部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接受对症处理。1周后可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

术后饮食有禁忌

术后应避免进食辛辣、油炸、高盐、干硬粗糙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熏肉等。不能饮酒,防止热迫血行,导致创面出血,不易愈合。术后4周内应少吃豆制品、红薯等容易产气的食物,防止引起腹胀。

可以适当吃些排气消胀、清热利水的食物,如萝卜、冬瓜、绿豆、陈皮等。为减少肠息肉复发可能,还可进食温补、祛湿健脾的食物,如薏苡仁、木瓜、白扁豆、玉米、芡实、莲子等。

術后日常须注意

术后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术后还须定期随访,目的是观察息肉有无复发、尽早发现异型性增生病变,以便及时处理。切除直径>10毫米的息肉后,患者应在术后半年到1年内进行复查,因为这类大小的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一般肠镜下切除息肉后3—5年内,每年至少应接受肠镜检查1次;若无息肉复发,可每隔2—3年复查1次。如果是有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推荐使用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并注意保持排便的规律与通畅。

(编辑    姚宇澄、周逸宁)

猜你喜欢

学组镜检查腺瘤
CORESTA2019年农学&植病学组联席会议关注可持续发展、植保、低烟碱烟草等主题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睡眠质量评价学组第二届学术会议圆满闭幕
对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探讨
全军传染病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各专业学组成员名单
帕瑞昔布钠联合丙泊酚对纤支镜检查患者进行无痛麻醉的效果观察
姜兆俊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
西藏地区大力开展纤支镜检查技术的必要性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异位垂体腺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