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中的“定时炸弹”
2024-05-09刘言
刘言
专家简介
张北平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师从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辰教授、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长桑君脉法李树森教授。擅长胃肠、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胆胰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消化道梗阻的内镜下治疗;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周先生這几个月总觉得上腹部饱胀,吃饭也没有什么胃口。恰逢单位体检,他就顺便做了胃肠镜和腹部彩超等检查。检查完后,周先生的腹部彩超结果提示有一个直径5毫米的胆囊息肉。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以及腹部超声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人在体检时被查出有胆囊息肉。什么是胆囊息肉?它与胆囊癌有关联吗?发现胆囊息肉该如何治疗呢?今天,专家将带大家一起了解胆囊息肉这个“定时炸弹”。
胆囊息肉是个啥
“胆囊息肉是肿瘤吗?”胆囊息肉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或者说是在胆囊腔内壁上长出的赘生物。胆囊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有时会引起类似于胆石症腹痛的症状。那么,胆囊中为何会出现息肉呢?胆囊息肉有很多类型,病因各异,发生原因并不确切。专家告诉我们,肿瘤性胆囊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等有关;肥胖、高龄、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熬夜等也是其好发因素。如果发现了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胆道梗阻胆囊内压力增高等问题,也要警惕胆囊息肉的发生。
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在例行体检中被发现,患者生活中并无明显症状;有些胆囊息肉的患者会表现出不典型的隐痛,多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如果胆囊息肉患者并发胆结石,会使胆囊癌的发生概率提高,会表现为上腹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放射到肩背或胸部,伴恶心呕吐,如果同时并发胆道感染,可随之发生寒战、发热、黄疸。但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无症状胆囊息肉的治疗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恶变是胆囊息肉的一大特点。
良恶有别,警惕“定时炸弹”
胆囊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
临床上常见的胆囊息肉以非肿瘤性的居多,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等。
1. 胆固醇性息肉:也叫假性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多见的类型,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当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就会形成泡沫细胞堆积,变为息肉。胆固醇息肉一般多发,直径在10毫米以内。由于胆固醇性息肉本质上不属于“新生物”,所以一般不会恶变。
2. 炎性息肉:是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增生形成的肉芽肿,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胆囊炎或胆结石。炎症性息肉的主要成分是慢性炎症细胞和纤维细胞,直径多小于5毫米,一般也不会恶变。
3. 胆囊腺肌症:也叫“肌腺症”,是黏膜上皮及平滑肌的慢性增生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胆囊壁肥厚性改变,常并发胆石症。
总体来说,非肿瘤性息肉的恶变率较低,因此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患者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不过也有一小部分的肿瘤性息肉,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胆囊息肉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的有腺瘤、平滑肌瘤、肌瘤、脂肪瘤等;恶性的有腺癌、黏液性囊腺瘤、鳞状细胞癌、腺棘皮瘤。
专家告诉我们,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①直径≥10毫米;②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③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④腺瘤样息肉。一系列相关研究表明,胆囊息肉的恶变风险与息肉的大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当胆囊息肉的直径≥10毫米时,其恶变率为37%—88%。因此,观察到胆囊息肉直径>10毫米时,无论有无不适症状,都要格外重视。除了息肉的大小外,还有其他独立的恶变危险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视,包括患者年龄>50岁、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具有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等。
目前来说,超声检查是检查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可对胆囊多方位检查,息肉大小、部位、数量、回声强度、蒂粗细、血流、胆囊壁、胆囊收缩功能,可帮助判断息肉的性质。直径>5毫米的胆囊息肉,超声检查的检出率可达90%。
小心胆囊息肉变“新癌王”
就全世界来说,胆囊癌的发病率并不高,但竟有约1/4的患者都在我国。胆囊癌具有发病隐匿、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很多患者出现症状时已经进入进展期或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5%,中位生存时间不超过6个月。与之相比,“癌王”胰腺癌也相形见绌。因此,胆囊癌也被人称为“新癌王”。早期的胆囊癌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表现,随着病程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右上腹疼痛、消化道症状、右上腹肿块、肤黄眼黄、发热及消瘦等表现。
若不及时控制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就很有可能发展为胆囊癌。一般来说,单发、内部有血流或直径>10毫米的胆囊息肉,恶变为胆囊癌的风险较高。专家提醒,当怀疑胆囊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性时,就须进一步接受强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扫描,有助于医生鉴别息肉病变的具体性质。
若已经罹患胆囊癌,也并不是“无力回天”,关键在于规范化治疗。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愈胆囊癌的有效方法,目前一般采用微创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只要在患者腹部打几个5—10毫米的孔,就可顺利把胆囊切掉。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创口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但由于胆囊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目前临床诊治的胆囊癌患者很多都已是中晚期,单纯的切除手术难以彻底治愈,所以胆囊癌的综合治疗成为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患者确诊时已不能进行根治性手术,可以考虑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药物治疗、局部放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给胆囊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做好4点,远离胆囊息肉
1. 坚持锻炼,保持健康身体。体质健壮,气血流畅,气机通调,肝脏疏泄有度,胆汁分泌与排泄正常,胆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就会降低。相反,若身体肥胖、不运动、体质较差,这类人就容易发病。所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轻体力劳动将有助于预防胆囊疾病,打太极拳、散步、做广播体操、慢跑等都是较好的锻炼方式。
2. 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胆固醇过多摄入会导致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从胆汁中析出后沉积在胆囊壁上便会形成胆囊息肉或结石。因此,要清淡饮食,减少高油高脂的摄入,多吃蔬菜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这些食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并能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3. 关注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汁淤滞等都可诱发胆囊癌。因此,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避免发怒、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以防止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调节机能发生紊乱,影响胆囊功能。
4. 早餐规律吃。长期不吃早餐及饮食不规律的习惯容易导致胆汁在胆囊内长期储存,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
(编辑 姚宇澄、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