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四重逻辑探颐
2024-05-09张珂晓
张珂晓
(山西师范大学,太原 030031)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1。历史自信并非一个简单的学术概念,而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是根植于民族复兴的创造性实践。历史自信是现代化建设的底气之源,只有了解历史自信的逻辑生成,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更加坚定历史自信,不断开辟美好未来。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出发点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2]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知,坚持在理论上武装党,在思想上建设党,从而夯实党的历史自信。
(一)唯物史观是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应当始终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党的百年奋斗史,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过去为何成功以及未来如何成功。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重点强调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旨在从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因此党的历史自信有着科学的理论根源。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立场即人民至上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最终衡量标准,真正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也是党历史自信的群众基础。
(二)正确的规律认知是党历史自信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就是善于把握规律,而“规律,最重要的就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党对规律的认识也不断得到深化,为党的历史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重要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的第一个答案是民主,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4]14。这标志着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在理论上为党的历史自信提供了支撑。
社会主义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做出科学阐述。邓小平在1992年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成为全党的明确共识。立足新方位的要求,党又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实践路径,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5]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做了独到的创新,这是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帮助人类发展走出困境的伟大创举。因此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也是党历史自信的源泉。
二、文化逻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切入点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都致力于在守正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正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不朽的精神力量,才能与马克思主义相贯通,因此坚持在赓续传承中弘扬中华文脉是我们党始终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积淀的奋斗精神是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积极进取的思想指引,为共产党人提供了不竭的精神之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伴随着社会变迁,其内涵形式和传播载体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继承发展完美融入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其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又促使自身焕发了蓬勃生机,也巩固了厚植其中的历史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命脉,是实现历史自信的根源。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脉络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非格式化和教条化,而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贯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展现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信的历史轨迹。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一种“扬弃”,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照耀下实现了革命性的蜕变,愈发彰显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做到了千年文明思维与现代理性思维的价值融通。
(二)百年奋斗精神是党历史自信的精神引领
历经百余年的血泪洗礼和生死斗争,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史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赞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就此形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党的信仰追求,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前进方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党的行动指南,持续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党的革命品质,锤炼出中国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党的价值立场,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饱经百余年风霜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依旧风华正茂,离不开革命奋斗的精神。正是这强大精神的指引,我们党才能跨越“雪山”“草地”,实现绝处逢生和柳暗花明,而这也是党历史自信的重要保证。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着力点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中国共产党从百余年的发展中不断汲取教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把握历史主动,使得党和人民的自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一)党在百年奋斗的卓越成就中淬炼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纵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和一百八十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出现过许多试图引领民族发展进程的政治力量,然而有且仅有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这一任务,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和发展。一百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深厚历史性成就,而这也成为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
近代以来,中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侮辱,中国人民在久经压迫后自觉选择了挺身而出的中国共产党。自党成立之日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党肩负的历史重任,而中国的新篇章也由此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追求独立自主,“三座大山”的难题得以根除,自此完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奋发图强,建立起崭新的新中国。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景象成为过去,为中国梦的推进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主动解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党成立百年之际顺利完成,这是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和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党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时期审查历史,在对历史成就的高度认可中坚定了历史自信,同时形成了历史自省意识,避免出现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即救国、建国、兴国、富国都可称之为中国奇迹,而这些奇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也是无与伦比的。这些成就是党历经了最为残酷的斗争、经受了最为艰难的考验、付出了最为壮烈的牺牲取得的,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辉煌的成就中积累历史自信。
(二)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升华历史自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优良传统是高度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成功之道就是不忘走过的路。党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的,是无数先辈饱经磨砺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特殊性。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对其进行升华和运用是党历史自信的重要法宝。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态度,坚持反思历史。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党通过制定“历史决议”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总结重大成就,进而坚定历史自信。《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十年内战时期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尤其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秉笔直书,为全党统一思想起到了巨大作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客观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为全党廓清了迷雾、统一了思想,进而为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应当向何处去做出了正确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展示了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是一个百年大党清醒和成熟的真实写照。该决议凭借正确的党史观有力地消解了历史虚无主义,科学评价了党的发展历史,从而让全党和全社会将正史作为共识,在思想高度上增添了历史自信。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党始终坚持总结、积累经验,同时又坚决反对经验主义。三次“决议”全面分析概括了百年党史的进程,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性思考,为党的历史自信筑牢了根基。
(三)党在持续进行的自我革命中夯实历史自信
回望党史,可以清楚地洞悉这不仅是推进社会革命的历史,同时还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7],只有坚持自我革命才能闯过一道道难关,进而在历史自信的激励下继续夺取新辉煌。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日起就极度重视的,是贯穿党百年历史的一根红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同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清算了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这些都为革命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了执政党。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开始在党内弥散,同时有部分党员骄傲自满、滋生了官僚主义的现象,党进行了全范围、大规模的整风运动,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改善党群关系,主动化解党员自身存在的不良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持续向好,但同时也编织了腐败的摇篮。党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坚决筑牢贪污防线,惩治贪污腐败,加强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主动进行思想革命、经济革命和制度革命。“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8],在新时代自我革命的高度更是前所未有,做到了既破又立,为化解党内矛盾、自我修复调整党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与服务能力提供了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将自我革命自觉贯穿于党成长壮大的全过程,使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不断克服自身缺陷和不足,保证了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革命精神和奋斗意志,把全党上下有力地凝聚在一起,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四、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立足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历史关口,要想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践行初心使命,为创造辉煌和开辟未来奠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党的历史中走来的,是一条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掠夺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人民勇往直前的胜利之路。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信念根植了党的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承载着数代中国人民的夙愿,“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9]。民族复兴的征程就是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鲜明写照,展示出党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强化了党的历史自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历经28 年浴血奋战,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宣告结束,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0]49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开辟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过渡道路,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经济逐渐恢复,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1]49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二次革命”开始进行,这一期间坚决贯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有效破除了影响民族发展与复兴的思想和体制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社会发展欣欣向荣,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2]495。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全方位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全体人民的幸福感空前提升,愈发自信自强,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3]495。
党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跨过艰难险阻,带领人民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在国际形势风云诡谲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依旧在不断前进,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在支撑,而这也是党历史自信的内在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彰显了党的历史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始于民族危亡之际,历经了技术、经济和制度三个阶段。在长期的求索历程中,大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不再停留于为了超越封建而学习西方,而是从整体维度进行勾勒,主张打破西方资本逻辑下的固有模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条路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仅用几十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建立“先进工业国”,此后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现代化目标,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框架。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初步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纲领。这是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道路,也绝非“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改革开放让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步入正轨,各类项目都在稳中有序进行,实现了引领时代的壮举,创造了史诗般的奇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创新性地以“五位一体”搭建全域框架,科学设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清晰勾勒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谋划。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只能全盘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藩篱,真正破解了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和无法走出的困境。党凭借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同人民一路乘风破浪,完成了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创举,这是和平发展的独立现代化,更加彰显了党的历史自信。
五、结语
历史与现实相连,同未来相通。百余年我们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成功打破了现代化的发展悖论,带领人民独立自主地走出了新道路,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之时,只有继续坚定历史自信进而转化为行动自觉,才能以强大的底气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