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宫廷里的西药与西药房研究

2024-05-09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巴尔德里伯伯

周 乾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北京 100009)

故宫不仅包含我国古代丰富的科学文化,还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古代西方科学内容,其典型例证之一,即为清代宫廷里的西药与西药房。在清代初期,不少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医学带入中国,并使之有机会进入了宫廷。清朝的历代皇帝中,康熙帝对西方医学最有兴趣,并且积极鼓励西洋药物在宫廷里使用,从而有利于西医在清代宫廷中的传播。清康熙时期的宫廷中,德里鸦噶、巴尔撒木油、如勒伯伯尔拉都等多种西药,被广泛用于皇室成员或军队的医疗服务。不仅如此,宫中甚至建造了用于西药研制的“皇家医学实验室”,设立了用于存储、制造西洋药露的“西药房”——露房。

一、德里鸦噶:驱寒与化疹

德里鸦噶为清代宫廷中的西药。关于其来源及药效,唐《新修本草》将其称为“底野迦”,颜色赤黑,认为其产自“西戎”(今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评价该西药的味道是辛辣、带苦味、无毒,认为该药物可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头晕、腹胀。[1]另据后晋《旧唐书》之“西戎”记载:“此药称为‘底也伽’,为拂菻国(古东罗马帝国)在乾封二年(667)派使臣进献给唐高宗的。”[2]由上可知,德里鸦噶至少在公元七世纪就由西方传入我国,具有“主百病”的功效。而在宫中,德里鸦噶主要用于治疗寒热、红疹、腹泻等疾病的重症人员。德里鸦噶在康熙时期的使用,有着较为丰富的史料记载。

比如,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八阿哥胤祀自八月二十六日以来,头疼腹痛,寒热似疟。在九月初五,他又得了红疹病,皮肤瘙痒,无精打采,体质极其虚弱。御医李德聪、戴君选给八阿哥把脉后,开具了治疗药方,主要用于解毒化诊、消燥除烦,这些药物中就包括德里鸦噶。康熙帝对德里鸦噶治疗寒热病、化红疹的处方,予以认可,并在朱批中,要求御医“勤加医治”[3]464-465。

又如,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二十日,员外郎李国屏传御医茹璜,请他给比利时传教士安多看病。茹璜给安多把脉后,认为他“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导致他常常出现打嗝、四肢发冷、食欲差、腹泻等体虚病症。茹璜建议用“圣药”德里鸦噶给安多治病,并辅以“理中加减汤”(以党参、细辛等为原料制作的汤药)进行调理。康熙帝对此药方予以认可。[3]629需要说明的是,安多为比利时传教士,在宫中为康熙讲授科学仪器与数学知识。而这段档案中,茹璜用“圣药”来形容德里鸦噶,足以说明其在宫廷药物中的地位。

再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入秋以来,正黄旗蓝翎毕亚尔布哈、都统索奈均因腹泻求医。其中,索奈腹泻极其严重,每日达四五次。宫中御医给他开药后,病症并未减轻,索奈于是停药。康熙帝知道此事后,询问御医是否开具了德里鸦噶。[3]817可见,康熙帝对德里鸦噶的药效已非常信任,认为它是消炎止泻的重要西药。

在嘉庆年间,德里鸦噶作为西药,仍有在宫中被使用的记载。如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记载:“嘉庆帝赏赐部分西洋贡药给大臣使用,其中就有‘德里鸦噶,贮锡盒’”。[4]

二、巴尔撒木油:敷伤与避暑

巴尔撒木油为西药,因为发音的原因,又有多种谐音称呼。巴尔撒木油在我国至少唐代就有记载。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称巴尔撒木油为“阿勃参”,认为其产自“拂林国”,其树枝中的液体如油状,该液体涂在皮肤表面,可以治疗各种疥癣。[5]129明人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称巴尔撒木油为“拔尔撒摩”,认为其产自勃露(今秘鲁),为树枝里的油脂,气味香烈,具有治疗肌肉损伤的功能,且药效很快。[6]清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亦称“阿勃参”具有“油涂疥癣即愈”的功效。[7]98上述史料说明:巴尔撒木油产自西方,具有较为强烈的香气,能够治愈刀伤、疥癣等伤病。在清代,巴尔撒木油通过来华使团、传教士、商人等人员,由西方传入宫廷。[8]巴尔撒木油在宫中的药用功能,主要为军需(疗伤)药或避暑药。

巴尔撒木油在军营中备受重视,可见养心殿造办处的相关档案记载。据载,“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初六日,雍正帝谕令内大臣海望,要求造办处多备一些巴尔撒木油发往军营,以满足军中需求,且‘用盛郑宅茶锡瓶盛装,务期坚固包裹,带与额附策凌应用’”;[9]408又载:“内大臣海望向大殿要来巴尔撒木油二十斤,清茶房盛郑宅茶锡瓶五十一件”。[9]408上述内容说明:巴尔撒木油在军中极受欢迎,喀尔喀副将军策凌请求朝廷大量赏赐巴尔撒木油,并一次性获得20斤。这无疑与巴尔撒木油具有良好的治疗刀伤药效相关。

巴尔撒木油的浓香及消炎功能,使得其成为避暑药的原料之一。如据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七年(1729)三月二十八日,员外郎满毗传旨,做巴尔撒木香小象牙盒十件,避暑用。”[9]228又如雍正七年四月,雍正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的赏赐品中,含“叭尔萨吗(巴尔撒木)香牙盒四个”,雍正帝特地说明:“此香能解一切恶浊之气”。[10]再如据《广储司行文附武英殿造办处文移》载:“雍正帝于九年(1731)三月十四日发布谕令,要求造办处制作二十料避暑香珠,其中需用‘巴尔撒木油二两’。”[11]

三、如勒伯伯尔拉都:补气与养胃

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白晋和张诚,在宫中编译过一本满文版《西洋药书》,并在书中提及了一种自行研制的西药:如勒伯伯尔拉都,说该药用珍珠、宝石等物蒸煮而成,为稀汤药,可以治疗元气不足、脾胃虚弱等病。[12-13]如勒伯伯尔拉都作为一款补气养胃的西药,在康熙年间有着丰富的运用,且有着比较好的药效。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二日,康熙帝在亲征噶尔丹的路上,命皇太子胤礽将生姜四斤,西洋药如勒伯伯尔拉都十两,送到军营来。[3]83同年五月六日,胤礽奏报派人出发,送上述用品到军营,并打算在宫里多制造点如勒伯伯尔拉都。[3]82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胤礽向康熙帝奏请安折,而当时,军营中将军萨布素正患病。康熙于是朱批回复,派人把宫里的如勒伯伯尔拉都全部带来,赐给萨布素;又说前几天从京城赶过来的梅勒章京(官名)巴林,因身体虚弱,跟他讨要如勒伯伯尔拉都,但他身边已经没有此药了;他命胤礽收到此文后,立刻装数瓶如勒伯伯尔拉都,送给巴林。[3]121

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太医院御医王培、李颖滋为保寿阿哥(康熙帝之侄)看病,两次开具的药方包含了如勒伯伯尔拉都。[3]371御医们对其头迷身软、胸胁腹痛、呕吐气短等病症进行了分析,随后,王培、李颖滋第一次开具德里雅噶、如勒伯伯尔拉都,以对症下药。保寿阿哥服用后,呕吐已停,头迷身软症状好转,但饮食仍少,脾胃仍虚弱。李颖滋第二次开具药方:用如勒伯伯尔拉都以及和胃理脾汤,对保寿阿哥进行调治,再看效果。

康熙四十五年(1706)六月十九日,胤祉(康熙帝第三子)等人向康熙帝奏报七阿哥胤祐的病势,说七阿哥其色比以前好,食欲增强,睡眠改善,体质比以前增强,甚至能够骑马,其主要原因是七阿哥奉康熙帝之命,服用了如勒伯伯尔拉都。[3]427同年十二月初九日,胤祉等人向康熙帝奏报吴达缠等官员的病势,说吴达缠身体虚弱、元气不接、不思饮食、心悸难眠;又奏太医刘声芳给吴达缠把过脉了,认为吴达缠年事已高,不敢多用药,先用如勒伯伯尔拉都缓缓调理,来年立春后应该有所好转。[3]476

康熙四十六年(1707)二月,康熙朱批询问硫磺药(治疗咳嗽、吐痰)的制作进展情况,并说他的咳嗽症复发,服用西洋大夫裕吴实调配的冰糖达摩药方也未见效。张诚等人奏闻,说已经研制出了除咳去痰的硫磺花药,名字叫作肺胸舒丸,并说制成了西药如勒伯伯尔拉都2 斤3 两。[14]同年四月,车臣汉部派遣使臣锡喇向清廷送来请安书。锡喇口述转达了首领乌墨克的请求,说乌墨克用了康熙帝赏赐的如勒伯伯尔拉都、铜绿露(治眼疾)后,身体比以前大愈,但现在这些药都用完了,希望康熙帝还能赏赐些。[3]502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都统硕鼐患重病,康熙朱批可以服用如勒伯伯尔拉都;结果9 天后硕鼐病症减轻,起色变好,脾胃功能增强,仅舌根两侧仍稍微发红。[15]

四、宫中“医学实验室”

清代宫廷中引入了西药,相应设立了存放西药的“药房”,甚至有配置西药的“医学实验室”。宫中“医学实验室”的主要人员为西方传教士,他们通过采用西方化学制药方法,研制了各种“西药”,用于宫廷皇室成员的疾病治疗。

法国传教士白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来到北京,并很快被召进宫中,为康熙帝讲授西方科学知识,在宫中服务了40 余年。他撰写的《康熙皇帝》,于1697 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书中介绍了康熙时期的“医学实验室”,以及他参与研制药物的经历。书中载:“康熙希望了解自己得过的和正在折磨他的疾病,并希望白晋等人从西洋医学角度进行解释病因。相应的,白晋等人首先撰写了关于内服化学药剂的短文,解释了这些具有恢复或缓解病痛作用,并说明它们不像别的药物那么味苦难服。”[16]40-42于是,康熙帝下令,在宫中指定一间房,让他们研制两三种类似药品。

参加西药研制的白晋和另一名法国传教士张诚,以《王室药典》(一本法国药剂书)中的制药方法为参考,用了大约3个月时间,研制出了干燥剂(用于除去水分)、糖浆制剂(用于止咳)、浸膏(用于止血、生肌)等药剂。[16]42白晋等人在制药期间,康熙帝也经常来实验室观察制药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皇家医学实验室”,里面的各种器皿、炉灶、试验工具全部为银制,以体现皇家的高贵身份。这些被研制出来的药物受到了康熙帝的青睐,他把这些药物作为御用药品,随身携带,并在旅途中赏赐随驾的皇子、宫廷王侯及侍从人员。

部分“实验室”器具,现仍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比如有一个康熙款“银质制药器具盒”,尺寸为39 厘米×35 厘米×14 厘米(长×宽×高),由上下两层组成。盒中装有药具一套22 件,含银漏斗4件、银药铲2 把、银长铲刀1 件、银钩3 个、银叉1个、银匙子7把、银镊子3把;另一层中间还缺1件药具。[17]

那么,这个“医学实验室”在哪里呢?据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率兵十万征伐噶尔丹叛军;在四月底的征伐路上,康熙帝发现随身携带的御用药快用完了,于是命令太子胤礽派专人去养心殿,从那里取回如勒伯伯尔拉都,外加上等生姜,在五月二日前送至军营。[3]84从这段史料不难发现,此“皇家医学实验室”的地点,很可能位于养心殿内。另有学者研究表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养心殿设立,为承造、维修宫中所需各种器用的机构,内设各个作坊,而这些作坊中,就包含了研制西药的“实验室”。[18]这些西药辅助中药使用,治疗宫中皇室成员的疑难杂症。

史料表明:该实验室不仅研制西药,还结合中药,研制“中西医结合”药物,如“肺胸舒丸”便是其中的一种。[14]康熙四十六年(1707)二月,张诚研制出“肺胸舒丸”。此药的主要成分包括:硫磺花粉(可治疗虚寒便秘)、金银香花(可疏热散邪)、甘草膏子(可缓急止痛)、冰糖粉(可润肺止咳)、温密德喇噶刚地之花露(西药,用于治疗咳嗽引起的胸肺疾病)等;其具体使用方法为:将上述药方混合,一并掺入甘草露中,搅拌、晾干,制成边缘性小药丸。[14]此药对于治疗各种咳嗽引起的咽喉不适、胸肺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需要说明的是,康熙时期的宫廷医生能够采用西方传入的蒸馏法提取药露,并在武英殿旁边设置了露房。[19]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建一座“医学实验室”?如前所述,康熙患疟疾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药物起到了重要作用。[20]288-290康熙帝病愈后,在公开场合称赞了西方传教士,说白晋、张诚等人提供的西药救了他的命,洪若翰、刘应等人提供的金鸡纳霜又让他退了烧。[20]290西药对康熙帝身体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康熙帝对西药的信任度增强,并成为其下令建立“医学实验室”的重要原因。

五、宫中“西药房”

康熙时期,受西洋医学影响,西药成为宫中医药新事物。用于存储、制作药露的“西药房”相应设立,其在清代档案中被称为露房。

“药露”一词较早地见熊三拨编译的《药露说》,为一种精油或纯露,由香料类植物蒸馏而成。[21]清人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22]、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23],记载了宫中露房位置、人员配备及职能:武英殿的东稍间曾用作露房,存储及制作各种药露、鼻烟、胰子(肥皂),露房人员共12人,含库掌(掌库之官)1 人、拜唐阿(无品级的杂役人员)6人、领催1人、医生4人。

武英殿露房内存储的西洋药露,被称为“油”。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了若干西洋药露:“‘噶几牙油’‘容几拉油’‘郭巴益巴油’‘白尔噶木德油’等,并说明这是康熙年间入宫的。”[4]《竹叶亭杂记》中亦有类似记载,并说明这些药露因存放时间长久(康熙时期入宫,嘉庆年间查验),这些油“已成膏”,且“匙匕取之不动”。[22]露房因为存储西洋药物,因而又被称作“西洋堂”,而由于这些药露长时间没用,嘉庆帝于是将部分赐给宫中诸臣,部分交给造办处管理。[22]

户部右侍郎姚文田为受赠药露的官员之一,其子姚衡撰《寒秀草堂笔记》之“宾退杂识”部分,介绍了露房内120 余种药品及每种药品的存量、储存方式及药效。如关于巴尔撒木油,书中载有6 玻璃瓶,3 斤1 两3 钱5 分,主要用途为“治刀伤”。[24]60又如关于德里鸦噶,书中载有43 盒、2 玻璃瓶、2瓷瓶盛放,重量达106斤15两2钱(清代1斤=16两),主要用途为治疗寒热、腹痛及“脾胃虚弱”。[24]61再如关于龙涎香,书中载有2匣子,6斤3两9 钱9 分,主要用途为“保心”“补脾胃”“散闷气”。[24]66关于巴尔撒木油、德里鸦噶的来源及药效,前文已述。龙涎香为抹香鲸吞食鱿鱼等动物后,为避免难以消化的角质割伤肠道,在肠道内的分泌物,并排泄出来。[25]从药效上讲,龙涎香具有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等功效。[7]387有文献称之为“阿末香”,并认为这种香源自“拨拔力国”(今非洲索马里北部地区)。[5]31-32

露房作为“西药房”,其中的西药运用史料较为丰富。

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初六日,雍正帝下旨,说军中急需巴尔撒木油,要求内务府造办处多备些,且“用盛郑宅茶锡瓶盛装,务期坚固包裹,带与额附策凌应用”[9]408。相应的,内大臣海望要来巴尔撒木油20斤,装了51锡瓶。[9]408上述内容说明:巴尔撒木油在军中极受欢迎,这无疑与此油具有良好的治疗刀伤药效相关。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八月二十五日,康熙三子胤祉奏报:本月初一,正黄旗蓝翎毕亚尔布哈泻肚,初五日请求御医治疗;都统索奈自入秋以来一直腹泻,每天四五次,大夫开具的药物都无济于事。康熙得知此事后,直接问:“已命服德里鸦噶乎?”[3]817由上可知,康熙对德里鸦噶的药效非常信任,认为它是消炎止泻的重要西药,他对于三子胤祉奏报的关于毕亚尔布哈、索奈腹泻用药事项,推荐的首用药即为德里鸦噶。

露房不仅用于存西药,还用于制作西药。康熙四十六年(1707)二月,一种名为“龙涎香露”的西药,被张诚等人研制出来,其主要配方及调制方法为:将龙涎香、冰糖、麝香按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然后倒入玉泉酒中搅拌融合;将上述混合物置入银质瓶中,密封好,然后用炭火(小火)上煮3天3夜;待混合液冷却后,去掉渣子,留下来的液体即为龙涎香露。[26]而关于香露的功效,张诚介绍说可补血益气、提神健脑、健胃消食等。[26]此药的服用方法为:取若干滴(6 ∼12滴)服用,或与治疗心脏疾病的药露一并服用,四季即可服用。[26]

而蒸馏法制作药露的技术源于西方,且至少在后周时期已传入我国。如据北宋《册府元龟》载:“在世宗显德五年(958)的九月份,占城(越南的占族古国)国王派使臣来华,其贡品中就有15瓶蔷薇水。该蔷薇水为蒸馏法制作而成。”[27]在清代,蒸馏法制作药露的技术已较为成熟。如清人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露”是物质的精华,无论使用“甑”还是用“壶”,均可取露,并介绍了20余种用蒸馏法获得的药露。[7]8-10由此不难推断,清代宫中露房内制作药露的技术亦很成熟。

清康熙后,露房的“西药”制作量逐渐减少,其“西药房”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载: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为蒸露事项太少,露房中4名医生被拨回药房,不久,3名医生被“裁员”,仅留1名旗人医生在此处理各项事务。[28]另据《竹叶亭杂记》载:嘉庆于十九年对露房存储的药露处理后,“露房遂空,旧档册悉焚。于是露房之称始改矣”。[22]

综上不难发现,清代紫禁城里的西药与西药房,有着重要的科学及文化意义。清康熙时期,在康熙皇帝大力支持下,西药得以在宫廷中传播,相应的“实验室”和“药房”得以建立。它们是当时西方先进制药技术传入我国的见证,是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典型史料,对医药为主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产生了积极影响,因而有着重要的文物及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巴尔德里伯伯
请牛伯伯讲“为什么”
心似彩云归
帮牛伯伯围栅栏
昆虫骑士巴尔格 6
“伯伯”叫错了?
昆虫骑士巴尔格4
加油,中国
和甘伯伯去游河
穿梭德里新德里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