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
2024-05-09马娅丽甘肃省镇原县中原乡殿王小学
马娅丽 (甘肃省镇原县中原乡殿王小学)
美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下的美育教学实践活动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多样的方式、多元的手段展现多姿多彩的美育资源,生成多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审美感知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丰富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久而久之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美育功能,亟待语文教师构建美育课堂。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忽视语文课堂的美育价值,将美育从语文课堂上剥离开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变此现状,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了解小学语文美育课堂构建价值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策略着力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
一、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的价值
1. 展现语文学科的韵味
(1)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利用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民族思想、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等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促使学生丰盈精神世界。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例如,在阅读名家名篇时,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描绘的具体场景,感受其中的深刻意境,自然而然地感受祖国河山之美,品味英雄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由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展现语文学科的美感。
语文学科中蕴含的美可谓多姿多彩,如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等。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可以展现语文学科的美感。例如,语文教材课文中的语言大都生动活泼。在诵读《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瀑布飞流直下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在诵读《鸟的天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时,学生反复咀嚼“翠绿”“颤动”的含义,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感受绿叶顽强的生命力,品味语言的妙不可言。
2.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1)点燃学生的审美欲望。
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创造源于强烈的审美欲望。审美欲望是形成审美心理的基础。学生在产生审美欲望后,会积极地体验多种多样的审美活动,顺其自然地发展审美能力。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自然美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展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图片,抓住学生的眼球。在欣赏图片时,学生会产生审美欲望,迫切地想要走进小兴安岭,欣赏其不同季节的美景。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学生在体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是感受万事万物之美的能力。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便于学生获得体验审美活动的机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审美感受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作者用“震耳欲聋”一词描述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并借助这一恶劣的环境凸显母亲对子女的深情。紧扣该词,教师鼓励学生解读其含义。基于学生的解读情况,教师联系具体语境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忍受这样的环境吗?身处这样的环境,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母亲愿意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吗?母亲是一天、两天、三天地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吗?母亲能换个工作环境吗?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反复品析“震耳欲聋”一词,一步步地感受母亲的辛苦,接受美好人性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遵循美的规则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美无处不在。有些美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较强。在小学语文美育课堂上,他们可以获得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机会,使用不同的方式创造出美的形象,增强审美创造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找寻诸葛亮的“三次笑”,反复品读,结合具体语境,从不同角度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其产生崇拜。同时,学生积累了写作经验,即借助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特点。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身边人作为写作对象,结合具体的生活经历,迁移阅读经验,使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赞扬其优点,由此在巩固阅读成果的同时,锻炼审美创造力。
二、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的策略
1.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
教材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依据,构建美育课堂离不开语文教材。教师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审视教材,从不同内容中挖掘美,夯实构建美育课堂的基础。
(1)挖掘插图中蕴含的美。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性和趣味性,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中的美。尤其,课文中的一些插图可以展现出文字语言无法表达出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处世之美等。凡是教材插图所能表现的,都是教师构建美育课堂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插图中的美。
例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草原》这篇课文中的插图用美丽的笔触勾勒出了鲜花、绿地、溪流、小丘、蓝天,营造出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场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在学生诵读第1 自然段时,引导其观察插图。在图文结合的情况下,学生走进美丽的草原中,感受草原之美,品味语言之美。
(2)挖掘细节中蕴含的美。
文本细节是文本内容的重要构成,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切入点。美好情感犹如涓涓细流一般,流淌进学生心中,滋养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建构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细节中蕴含的美。
仍以《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例,作者围绕一个“酸”字描绘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循序渐进地凸显出了慈母形象,彰显了母子之间的情深。以“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一句为例,“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了母亲在拿到钱后没有整理,赶紧将其放进衣兜里,抓紧时间工作,体现出了母亲的辛劳;“皲裂”一词展现出了母亲手指的特点,凸显出了母亲生活、工作的艰辛,反映出了母亲的无私。在看到这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母亲皲裂的手指时,作者感受到了母亲的不易。但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母亲还是愿意支持儿子读课外书,作者不由地鼻子一酸。短短的一句话极具深意,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便于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2. 抓住教学中迸发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不同的教学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所挖掘的美,应用恰当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无声无息地渗透美育,使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接受多样美的熏陶。
(1)在课堂导入环节渗透美。
导入环节是构建美育课堂的第一步,是学生初步感知美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直观、形象的美育内容,吸引学生的目光。尤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美的熏陶,了解教学内容,由此进入美育课堂,为深度感受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使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述了一路的美景,表达了对祖国秀丽山河的赞美之情。小学生乐于欣赏美景。在欣赏美景时,他们的心灵会受到洗涤,从内心深处产生喜爱、赞美之情。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以课文中的美景为着眼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景。具体地,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播放金华双龙洞的旅游宣传片,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中。在此场景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金华双龙洞之美。在学生沉浸在美景中时,教师可以扮演导游的角色,结合文本内容,带领学生沿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金华双龙洞。如此,学生可以走进阅读文本,继续欣赏双龙洞的美景,有利于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在课堂讲解环节渗透美。
课堂讲解是构建美育课堂的关键一步,也是学生品读文本细节的环节。在此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地品味文本细节,由浅入深地感受其中的美,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发展审美能力。对此,教师要以文本细节为切入点,使用恰当的方式渗透美。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时,作者将父亲所做的万花筒作为童年唯一的、最珍贵的玩具。这个玩具的背后是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父亲的爱,教师可以以“万花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搜集与之有关的语句,并反复诵读、思考“为什么这个万花筒是作者童年时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使学生做到读思结合,感知万花筒的粗糙,品味万花筒背后的深情。有的学生说:“尽管这个万花筒做工粗糙,但是我能想象到父亲费尽心思将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一点点地糊成万花筒的场景。在糊万花筒的过程中,父亲可能会受伤。”还有的学生说:“这个万花筒中的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事实上,启迪‘我’的不光是这个万花筒,更是‘我’的父亲。”从学生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们从小小的万花筒身上可以感受到作者父亲的爱。基于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可以深入引导,展示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其抽象的美,继续体会父亲对其的影响,品味父爱的伟大,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建构积极的思想情感。
(3)在课堂练习环节渗透美。
课堂练习环节是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的第三步,是学生深入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环节。在美育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体验多种多样的活动,认知了学习内容,受到了多样美的熏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所渗透的美,设计练习题或直接使用教材中的练习题,生成随堂练习活动,继续渗透美。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学生能够透过字里行间不断地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受到自然之美的熏陶。基于课文内容,教材设置选做习题: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此习题重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描绘美景。完成该习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度感知和体会自然之美、创造自然之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于是,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其完成该练习题。
3. 激活师生间灵动的美
美育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在此场所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所挖掘的美,应用美的语言、美的图画、美的视频等,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中的美,由此激活师生之间灵动的美,使得整个课堂充盈着浓浓的美,提高美育课堂的构建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紧扣课文标题,引导学生思索生活中有哪些圆圆的物品。在生活经验的助力下,学生会尽情描述,营造出了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随后,教师可以在希沃白板上展示一幅池塘图片,带领学生进入清爽的夏天。在学生观赏池塘景色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将视线集中在荷叶上,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看到的荷叶。学生边观察边调动知识储备,选取恰当的词汇认真描述,如“绿绿的荷叶”“圆圆的荷叶”等。教师可以趁机引导:“荷叶不仅颜色美,形状也很美。”同时,教师可以直接展示课文标题,引导学生读出荷叶的形状。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继续感知荷叶之美,掌握叠词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选用恰当的叠词描述自己喜欢的事物。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使用童真的语言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感受荷叶的颜色、形状之美。尤其,学生受到优美语言的影响,会自发地展开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美丽的荷叶形象,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师生之间也因此流淌着灵动的美,有利于推动美育课堂的深度构建。
总之,有效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可以在展现语文学科韵味的同时,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的内容,发展审美能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以美育人的意识,着力构建美育课堂。在构建美育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插图、文本中的细节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挖掘不同的美。以课堂教学过程为落脚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挖掘出的美,运用多样方式渗透美。教师尤其要积极地与学生互动,激活师生之间灵动的美,如此,使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