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追寻、现实考量与未来遵循
2024-05-09王保彦
王保彦
(1.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群团教研部,天津 300191;2. 中共昌都市委员会党校 马列与党建教研室,西藏 昌都 854000)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时代新变化和国家建设新任务,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全面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擘画了未来民族复兴发展的宏伟战略蓝图,提出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作出了“两个根本两个行”①“两个根本两个行”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参见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的重大判断,从规律层面总结和阐述了如何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精髓要义维度对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进行了高度提炼,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运用“两个结合”回答好时代和实践产生的新课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两个根本两个行”: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追寻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两个根本两个行”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和意义。当前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对党中央作出的这一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判断的形成、以及全面深入理解“两个根本两个行”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追寻。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真理深刻改变了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成立、成长、壮大的。一百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辉煌业绩,探索出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找到了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此就拥有了唯物辩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思想方法,形成了具有理论创新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的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创立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了阶级斗争的科学真理,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实现路径。它的科学性和严整性至今无人能够突破。列宁曾说,即使是马克思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①列宁关于马克思等观点的评价,参见列宁全集:第2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2.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摆脱压迫和剥削进行理论创作时,尽最大可能搜集和占有当时人类社会创造形成的知识资料和最新成果,“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2]。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逝世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迁,但是,至今“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3]他不仅被评为千年思想家,而且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纪念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研究他和他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斗争学说为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认清道路提供了科学工具。1899 年2月,上海《万国公报》以《大同学》为名连载了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颉德的《社会进化论》部分章节,介绍了马克思及其关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必将引发社会革命的观点,“当即系富家权尽之时,何也?穷黎既至其时,实已计复无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权,用以安民而救世”[4]。随着马克思著作的传播,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认为,《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阶级斗争对于历史最有裨益。毛泽东同志在20 世纪30 年代曾回忆说,自己是在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后,才最终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②有关毛泽东同志早期对其思想转变的回忆,参见毛泽东自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正是拥有了一批具有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以此为基础,近代中国才出现了新的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由此开始焕然一新,展现出新的革命前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的科学论证和实现自身解放途径的开放性分析,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但是,他们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终结历史,共产主义社会只不过是由必然王国跃入自由王国、“人的真正历史”才刚刚开始的阶段。对于资产阶级政府,马克思宣称:“在我们有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我们将用和平方式反对你们,在必须用武器的时候,则用武器”[5]。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革命理论,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把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社会理想。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6]。自建党至今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共产党学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了观察现实、分析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拥有了洞察社会规律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这些让中国共产党在纷繁复杂、波谲云诡的形势中站得高、看得远,抓得住主要矛盾,经得起各种不确定性甚至是错误的考验。无论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状况到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还是从中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光明前景以及西方民主的衰落、共产党和左翼力量的活跃发展,都雄辩地说明马克思主义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效解决了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主张国际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也认为,在以国家和民族来划分的时代,革命一般首先是国内革命。因此,革命的指导思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国家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才有可能被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谙此理,一再强调各国革命斗争中自己的理论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之路异常艰辛。一方面,当时很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国内没有翻译出版,很多人抓不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虽然苏联早期帮助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党员,但是,列宁以后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教条主义色彩日渐浓厚,中国共产党也不免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弱小,很多党员干部缺乏自信,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时,有意无意地忽视对自身所处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分析,认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
在“左”的和右的错误造成的惨痛教训面前,中国共产党中的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思想斗争和探求,以中国化的方式转化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答案,用来解决中国的时代和实践问题。毛泽东同志给予《共产党宣言》高度评价并反复研读超过百次,但是他清楚里面没有直接谈中国和中国革命。1938 年,毛泽东同志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共产党人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提出要立足自己所处的现实,通过观察和思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共产党员“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7]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理论创新规律的高度,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从中国和时代两个交互场域持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书写属于自己的理论新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境界。实际上,在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早就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原则。从时代主题由革命和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从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判断变化,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相继形成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科学回答了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譬如,不同国内外形势下如何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和共产党,如何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这些伴随时代形势不断演变而生的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的正确回答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魄力和全新的思维视野引领时代思想的前进潮流,在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新探索、新思考中实现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加自信、自强、自觉、乐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也产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西方罢工和骚乱此起彼伏与中国的稳定形成鲜明对比。所有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创并持续推进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二、“两个结合一个运用”:中国化时代化之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考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结合一个运用”①“两个结合一个运用”即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参见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并对“两个结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2023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些论述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和创新规律的总结,也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着的党的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指导新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并不断展现其科学性、真理性和世界意义的真实写照。
(一)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得以丰富
不断学习和反思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发展中真切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若真正有效地坚持与发展,必须始终秉承其精神实质,在中国具体的社会实际中将其基本理论进行运用、检验、创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悠久的历史、奋斗不息的精神气质。在这个巨大样本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亦是具有广阔延展空间和长远人类整体价值的宏大社会实验。
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树立起新的科学世界观,并用其观察分析社会实际的科学方法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和实践挑战。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成败检验中,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贵,主动学习掌握其真谛,努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中改造社会和自身,警惕和避免把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某些具体的结论与词句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或标准,拿着去剪裁和评判变化着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曾多次强调的,马克思和他创造的理论不是一经形成就静止不动的,也“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不同的国家在运用他们的理论时会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亦如毛泽东同志曾阐明的,“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9],“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10]。但是,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0]。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改革开放时为突破思想枷锁一再指出,老祖宗任何时候都丢不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不得,“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11]。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2]。基于这些正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实际中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答案,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又一个答案,解决了实践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得出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的规律性、科学性新认识,形成了与时代步伐相契合又能引领时代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科学认识和理论成果具有典型代表性,并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历史时段中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探索研究成果。同时,较充分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具有的跨时空的正确性、真理性,激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已有理论观点的潜在活力和张力,使之更加具有时代性、鲜活性、说服性。这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失败、西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尝试整体上受到打压的情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获得滋养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文化反映了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在交流交往中不同文化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互交融借鉴。中国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反复体悟和比较衡量中深刻认识到,在这个自古文化血脉从未中断的大国引入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利用人民群众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意识,因而“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4]。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只有以适当的形式融入所在国家本身原有的优秀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树才能根基稳固、枝繁叶茂,才能取得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互促交融进步。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5]。马克思主义是深深立足于现实和现实的人来架构人类解放理论的。对于中华文明,他曾经给予很大关注和肯定,并对中国革命的前景寄予希望。能否真正转化为民族语言和社会心理是衡量一个理论是否真正被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认同、理解、运用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认同、传播、实践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关注的是人民群众,追求的是全人类解放,创立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预测的理想社会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1]等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注重从社会关系把握人,因而容易使当时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知识分子产生强烈共鸣,也容易与“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16]相契合。相通的语言,能够得到先进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真正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正如李大钊在给工人们讲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时,指出“工”字加“人”字等于“天”字,使工人豁然开朗;毛泽东在给农民解释打倒帝国主义时,用帝国主义就是洋财主,使农民欣然接受。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用“小康”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用“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说明中国的外交,让人民群众深感认同。由此,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思想文化体系,在先进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转化的深刻“化学反应”中,得以在中华大地上生根生长勃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富有创造包容精神的中华民族智慧的注入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空间和时间限度上获得了扩展,在理论语言的表述维度上得到了延展,在理论穿透力的广度上得到了提升,从而在文化上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三)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中,科学方法论的形成是成就其思想独特性、彻底性的一个基础与核心内容。马克思曾为了反对当时部分共产党人对其思想理论的不切合实际的运用方式,宣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也常常告诫当时的各国共产党人“不要生硬地搬用马克思和他(恩格斯)的学说,而应该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17]。如何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问题?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搬硬套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运用。2009 年,他曾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提出学理论首先要学哲学,“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18]。同年,他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要求领导干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8]。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于2013 年和2015 年集体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纷繁多变、多方博弈的发展环境,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基本原则,始终以本国的事情和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发掘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三者融会贯通,开展伟大斗争,创立了新理论、成就了新伟业、展现了新风貌。这都源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灵活运用,源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当前,面对高度复杂和高度关联的国际国内局势,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结合”在当下和未来都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中如何结合是关键。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19]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反复强调,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懂得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解答时代新课题并在此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保持生机活力。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问题,只有进行全面、辩证、客观、历史地观察和分析,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遇事虚怀观一是”,不拘泥于过去,不畏惧新生事物,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和主动精神创新创造,才能不断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色彩和新鲜材料,使之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不断生发其内在真理性和革命性,引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三、“六个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于未来的遵循
在对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求索和理论创新回顾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总结,对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提炼,得出了“六个必须坚持”①“六个必须坚持”指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参见沈传亮.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J]. 党的文献,2022,(06):37-4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若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性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深化作出属于当代共产党人的新的无愧于时代的努力与贡献。
(一)新时代新征程要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毋庸置疑,当前,在规律层面对世界、政党和社会运行的认识把握依然不足,还存在和必将出现很多未知领域,需要不断深化拓展认识。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就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20]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代共产党人努力撰写各自的精彩章节,当前这一代共产党人要做的就是用奋斗为这篇大文章继续书写新的时代内容。经过百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但是,当前的认识和把握毕竟有限,还存在不少没有完全弄清楚和彻底解决的难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挑战必然会增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也会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初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21]。环顾当今世界,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是最为恢宏独特的,所面对的大量理论和实践课题不仅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使用,而且“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21]。
担当理论创新的重担,继续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和时代变化的需要,依然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得以实现的战略安排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八个方面规定了最近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而当前的征途正值历史又一个动荡变革的十字路口,不确定性和各种难以预料因素增多。其中的确定性是什么?“两个确立”无疑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多年中,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取得的成果极不平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重要也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守好魂和根,“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22]。党的二十大以来的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期,前途光明,道阻且长。我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绕不开躲不过的内部深层次矛盾、虽已结束但影响深远的世纪疫情、国际力量格局变化带来的外部打压遏制等问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增强“四个自信”,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勇于打破思想惯性和惰性,在勇于改变、善于创新中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场域的理论融合创造,写就新的理论华章。
(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它们相互联系、逻辑互洽,共同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精髓要义,清晰地说明了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原则方向、主要着力点、思想方法与应有胸怀。其中,在党的二十大之前,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时已经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理论创新、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一定意义上,“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程中历经曲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了解与认识、在中国化和时代化维度逐渐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华章、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人民至上是立场也是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人民情怀。世界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解放的主体和根本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理论创新亦然。列宁指出:“党的领袖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人民的事业,并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脱离人民和人民利益的理论都不具备改造社会的力量和长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现实和人民之中,找到了依靠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来推动社会和历史走向理想状态的人间正道,因而具有了跨越国度、民族和时代的深远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24],“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深刻改变中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们坚持人民立场,紧扣当时人民群众的痛点,走群众路线,是人民群众意愿、需求、经验、智慧的反映和提炼,因而人民群众愿意接受并转化为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信自立、守正创新。
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强调的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依靠外力照搬外国经验是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力量,从基本国情、民情、党情出发找到适合的道路,自己来解答遇到的问题,牢牢掌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命运,不信邪、不怕鬼,依靠自身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坚持真理、笃行真理。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血泪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最鲜明标志,是走中国化时代化之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创新的突出特点。毛泽东同志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理论创新上,他针对党内曾经存在的错误思想方法,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25]。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6]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比较中,弱小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脱颖而出并逐渐壮大,真正改变中国命运,带领各族人民建设强大国家,“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7]。当下和未来,走好中国道路,首先要把立足点放在自信、自立、自强上,坚持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打开眼界、思路、格局,满怀热忱地对待新时代活跃的人民实践,虚怀若谷地对待必将涌现的新生事物,去观察、分析、判别,自觉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勇于善于说新话、谋新篇、干新事,“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28]。
坚持人民立场、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不是空谈口号、坐而论道,而是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关心的问题出发,从现实存在的矛盾入手,即要坚持问题导向。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是时代的声音,也正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理论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并能够使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可以说,能否坚持问题导向是检验是否真正坚持人民至上的试金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挑战的应有状态,是处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障。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是因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列举了十七条困难并指出要“准备吃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们党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并据此进行决策,就会取得成绩和进步,一旦对主要矛盾和问题出现错误判定,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防范化解七个领域的重大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十年前我们面临的“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讲明了十年中怎样以这些问题为导向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同时,从宏观上讲述了当前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城乡差距、意识形态和党的建设等九个方面存在的不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出要聚焦五个方面①“五个方面”指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参见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进行理论创新。这些就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进行理论探索创新的聚焦点与用力方向。
当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日益凸显,竞争与合作变化不定。作为正在进行广泛深刻社会变革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存在交织交错的诸多问题。如果解决上述问题不系统思考、综观天下,不关注整体涌现性和举措耦合性,就很难真正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达到短期与长期效果、局部与全局利益的统一。因此,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还要坚持系统观点和胸怀天下。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充分认识中国对于世界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他从局部与全局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和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29]1928 年,毛泽东同志曾在井冈山上告诉身边的战士:“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30]。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中国把自己的发展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问题”[31],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3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坚持系统观念这个原则,体现了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点的新导向。早在2012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已明确地指出系统思维的现实重要性。我国现在的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甚至是无人区,继续深化改革必须防止各种举措相互掣肘,“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33]。天下即是最大的系统。马克思早已论证了人类历史变为世界历史的趋势,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同时,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能够让我们以宽阔的胸襟、美美与共的眼光,洞察世界潮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进步事业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七种思维能力”,以学习消化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明成果,厚植文明交流交融的底蕴,有效回应世界人民的普遍关切,在强大自己的同时共同建设一个日益美好的世界。
总之,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任务,围绕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把握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增强理论创新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以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一定能够稳立时代和世界发展的潮头,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新发展,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取得新的胜利,并为世界和人类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