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协同育人形成立德树人合力

2024-05-08闫伊乔

新华月报 2024年9期

“2010年,董天午教授以其个人名义捐赠1010件藏品,在学校和各方大力支持下创建了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如今馆藏达2000余件。”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一堂课上,同学们来到博物馆,仔细聆听建馆故事,了解复杂机器中蕴藏的科学知识。

这次特别的课程令高二学生蒋林江深受鼓舞。“择一事,终一生。择一物,守一世。董教授对科学的热爱和坚持,激励我作为青年一代,赓续奋进精神,跑出青春加速度。”

近年来,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加强大中小学衔接贯通,助力思政课全面提升,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完善。“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我深刻感到在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学阶段,打牢学生思想基础的重要性。”该校思政课教师刘志娇说。

据介绍,2021年,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教工委教委、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共同推进成立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共同体,吸引200多所大中小学加入;“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高峰论坛”已连续举办3届,推出一系列有趣有料、有滋有味的思政微课,努力打通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如何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大思政课的“善用”与学生“善学”有机统一?还须家校社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奏响立德树人交响乐。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给自己找准方向,做好计划,确立一个可持续、能实现的目标。”在一场主题为“以家为舟 乘风破浪”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学生导师、家长围坐在一起,就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如何规划升学展开讨论。

依托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学校建立了“一课三会”体系。“一课”即大思政课,“三会”即通过与各个高校在课程实践上一体化推进,家长、导师、学生三方参与的新型班会,班主任主导班级治理的导师例会,以及导师参与指导的学生家庭会议。“在十一中学,学生成长有导师,家校协同有导师,导师制度不仅是学校班级治理的主要力量,也是学生家庭教育的助推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崔楚民表示。

“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提升学好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的需要。”刘志娇介绍,新学期,学校的重点任务是以课程实践推进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摘自3月24日《人民日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