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学小品文读写述评
2024-05-08姜欢晓
姜欢晓
科学小品文,又叫文藝性说明文,也称知识小品文,就是用小品文的笔调,借助某些文学的写作手法,将科学的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有趣地表达。科学小品文读写研究应与2022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机融合,进一步明确文体分类视域下科学小品文读写一体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改进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方法,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目标任务。
一、研究样本概况
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2010年1月——2023年3月的文献进行检索,以“科学小品文”为主题词,搜索到了225条记录。其中与科学小品文读写相关的有效文献有111篇,其中期刊学术论文22篇,硕士论文6篇。
根据年份和数量,我对期刊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从2010年起,“科学小品文读写”开始受到关注并有增长趋势,到2013年达到高点,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同仁的关注与重视。但核心期刊论文没有,2019年以后关注度有所下降。可见“科学小品文读写”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属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根植教学土壤进行实践探索,也需要小学语文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发现该文体与写作之间的契合点,挖掘其研究价值。
二、研究视角分类
通过文献研究,对23篇期刊学术论文和6篇硕士论文的研究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以下几个研究类型的资源比较占有优势:教学案例设计占17.2%,与教学课例相关的教学策略占27.6%,科学小品文读写结合的研究占44.8%,还有10.3%的文献是其他方面的。如科学小品文读写的学习感受、课程开发的路径等。
(一)科学小品文读写教学研究的课例设计
以课例设计为主的研究资源,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小品文读写一体的文本形式的情境性。一个个典型的课例设计,在特定情境中开发,体现可行性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科学小品文读写结合文本内容的趣味性。生动的教学设计与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精密结合,课例呈现出的课堂是有趣的,好玩的。
3.科学小品文读写文本语言的艺术性。其语言表达所呈现的艺术性,情感表达的生动性,文本内涵的深刻性,在鲜活的课例设计中均生动地呈现出来。
(二)科学小品文读写的教学策略
根据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结合文献资料中一个个生动的课堂案例,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为范本,重新梳理并架构,研制出适切的活动任务,进行真实的情境设计,探索读写新路径。这方面的论述较为丰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在单篇阅读教学中实施的读写策略
通过微任务指导下的情境设计,以单篇课文为研究点,进行读写一体的教学设计,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关注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表达,了解其语言风格,注重语言的建构,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
2.基于在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中实施的读写策略
小学高段统编教材对说明文进行了以单元为形式的整体编写,其编写体系呈现整体性、阶梯性特点。在小学语文专家引领下,对于教材进行整体性解读、重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他们从该文体的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再到课例实施,通过适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板块的设计,给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发现文艺性说明文与一般性说明文的异同,关注表达,发现写作奥秘。
3.在写作教学中实施的读写策略
通过阅读,将积累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再通过写作,将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再转化为陈述性内容。有作者以部编版五上第五单元说明文单元为例,通过借助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松鼠》,指导学生关注《松鼠》一文作者的表达,学习写作技巧,尝试写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一种事物,注意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有效实现“读写一体”。
(三)科学小品文读写课程的开发路径
目前,科学小品文读写课程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一篇带多篇的课内外读写课程的开发。以教材中的单篇课文为范例,拓展阅读科普小品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2.单元整体教学的读写课程开发。以单元为抓手,围绕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要求,制定合宜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力求体现序列化编排。
3.科学小品文习作课程的开发。结合统编版教材中的相关习作要求,进行科学小品文这类文体习作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三、研究进展评析
根据知网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关于科学小品文读写结合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主要成果
1.研究路径持续优化,研究视角不断拓展
从科学小品文这类文体的研究,到科学小品文读写结合的研究;从一篇课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到一篇带多篇的课内向课外探索的课例研究,再到单元整体教学下科学小品文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从聚焦于一个学段的研究,拓展到年级、年段的纵向研究;阅读方法的学习由课内迁移至课外;科学小品文的写作也不仅限于单元习作,而是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可见,科学小品文读写一体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视角越来越优化,不断拓宽、拓展。
2.研究内涵不断深化,研究形式更加适切
从索引到的文献中发现,关于科学小品文读写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关注、探索、实践,目前已逐步发展到从部编版教材编写的特点,到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等,注重课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关于科学小品文读写一体的研究,不局限于阅读和写作,还关注到了观察、发现、搜集筛选、整合资料等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会创作,逐步走向乐读乐写、爱读爱写、乐于创作。
同时在课堂实践方面,一线教师对于此类文体进行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在思考中积累并运用,根据学情分层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如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创设了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乐于表达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合作互助互学的能力,激发了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动力。
(二)不足之处
1.研究发展的现状不够明晰
(1)科学小品文读写研究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厚,但在理论方面却比较缺失,很多教学案例的开发缺少清晰的理论支撑,关于这方面的系统性论述不多,也没有在核心期刊文献上发表的著作。
(2)此领域的研究多为一线教师,也有教研员的加入,但对于科学小品文读写一体的内涵与延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缺乏理论的支撑,也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
究其原因:①一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水平很难达到系统论述的高度。②相关行政部门的认知局限性,使得其没有认识到文体分类视域下,科学小品文读写的研究有助于发展学生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力,在文学方面的审美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③学校校本教研对于文体分类教学下读写结合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2.研究任务的方向不够明确
不少教师提出了科学小品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但却是以仿写为主的活动模式。对于如何教会学生写好科学小品文,仍缺乏指導性的研究。如学生搜集到的科学性资料,如何把其陈述性的一般性说明文的语言转化为有趣的、形象的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很多老师在个人教学实践中,对于科学小品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究竟如何,对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统编版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文读写结合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的研究等,还存在着很多空白。这就直接造成了科学小品文读写研究的目标导向不明确的问题。
3.研究序列组合未成体系
从搜索到的文献内容看,尝试做文体分类视域下读写结合课程建构的老师并不多,而科学小品文作为实用性文体的一种,其科学性、趣味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该文体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但该课程的开发未成体系,目前只有设计开发的一些教学实例,但课程建构却迟迟未看到实施。此外,部分教学实例的开发与统编教材的联系不够缜密,导致该课程的序列组合不够明朗、清晰,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存在读写脱离的趋势。如学生对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了解得精准全面,实际习作时却无从下笔。可见单元阅读与写作要素并未有效落实,未能融会贯通。
4.研究评价机制不够重视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评价,除终结性评价外,还重点阐述了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学生素养发展的水平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即多种评价方式下的多样化评价。但在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以老师为主体的单一的评价居多,评价机制并不十分完善。
四、研究展望
让人欣慰的是关于科学小品文读写的研究数量近几年来呈现增长趋势。可见文体分类视域下关于科学小品文读写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从事小学语文工作的专家、根植于一线教学的教师的重视。相信其开发路径会越来越优化,研究范围会越来越宽广,研究内涵也会越来越深入。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小品文读写发展下的目标任务要更明晰
科学小品文读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该文体下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如何使其相互融通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由于检索到的文献有限,需要我们厘清问题分类视域下科学小品文读与写的关系,对于其目标与任务要更加明确。只有明晰这一点,我们才能聚焦核心素养,基于学情,紧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根据其言语发展的生长点,以实践性、开放性、整体性、聚焦性为准则,制定适切的年段、学段、单元、课时等目标任务,设计适合于儿童的语文学习读写活动板块,始终坚持并体现儿童立场,激发读写动机,确保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真实性,情感流露的自然性,真正聚焦并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二)科学小品文读写发展下的保障机制要更完善
文体分类视域下科学小品文读写的研究逐步会趋于课程化。在其探索过程中会出现活动主题与活动内容不匹配,活动目标与活动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整体性、序列行的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保障机制:
1.课程内容体系的保障
注重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与落实,更合理、更有针对性、更有梯度性地进行学生科学小品文读写学习活动任务的建构。从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点,到关注该文体下语言的建构,再到关注该文体下的语言的运用;从研究读写结合,到研究读写一体,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自由转换,使读写教学渐入佳境。
2.评价机制的完善
在科学小品文读写的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分享等多种形式搜集学生阅读、讨论、习作、汇报等方面的材料,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评价,同伴间的相互评价,老师、家长对于孩子读写方面的评价反馈等,均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升其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写作-评讲-修改-展评”等读写教学的方法,其评价机制的制定可以进一步完善。老师需要树立并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并适时、适切地使用评价工具。
3.教师素养的提升
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差异、差距,注重专家的理论引领和实践参与,通力合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长补短,在研究过程中彼此得到成长,让实践探索扎根于学生学习的土壤,最终提升学生科学小品文读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