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展路径分析
2024-05-08潘国强
摘 要:随着新高考、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全面实施,高中生物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实现学生综合性发展。基于此,文章对“三新”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展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7-0102-04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及新高考的不断推进及深化,现代教育领域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立足于所学的知识内容,展开多元化的创新创造及实践探索,保证整个课程教学具有探究性及趣味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加深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为他们今后的高质量学习及实践探索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 “三新”背景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展要求分析
“三新”理念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立足于“三新”的政策背景及具体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实施课程教学,明确新高考、新课标及新教材给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更为高效的课程教学活动。对此,教师要落实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
高中生物教师在立足于“三新”背景实施课程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关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贯彻。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综合解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内容,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新教材,引领学生科学合理地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内容,让他们的科学思维得到发展,以思维带动引领自身完成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同时,教师还要指引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感受生物学科中独特的生命活动特性,培养形成生物观念,使他们将自身所学习到的生物知识、生物理念串联迁移,能够用生物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将健康的生物学知识传授给身边的家人及朋友,借此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注重科学规律的遵循
在“三新”背景下,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遵循科学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理解并运用生物知识内容,激活他们的思考,强化他们的感知与体会。教师应该结合新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将教学活动与教材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关注各种各样的生物现象与生物规律,激发他们展开高质量生物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活动中,关注科学思维的培养及发散。教师还要综合考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完善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活动为支撐,引领学生完成实践探究,让他们通过参与探究性的学习实践,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有效学习的目的。
(三)注重主体地位的彰显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整个教学活动能够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为他们建构起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情境。以情境为依托,帮助学生更为具体且全面地理解知识内容,完成课程学习活动。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本节课堂的学习产生探究兴趣。在讲解重难点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构建生活教学情境、游戏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情境元素着手解析知识点,丰富自身的课程学习方式。此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材布局,设计议题式教学活动、大单元教学活动,指引学生从整体出发,系统、全面地学习知识内容,借此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以此带动引领学生达成综合性学习目的,让课程教学的质量得到大大提升。
二、 “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展路径分析
(一)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促使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具备创新创造性的思维,才能够展开创新学习,拓展自身的学习思路,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完成多元化的实践探索,进行创造性的分析与总结。并且能够思考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整体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出“三新”政策对课堂教学的助力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达成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终提升整个课程教学的效率。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酶的特性》时,应该综合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酶的大致特征及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它需要学生完成变量分析、单一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规范的能力及对生物学研究思路的领悟等。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完成教学目标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探索。比如,教师在让学生探究酶的三个特性时,便可以通过实例、曲线分析的模式,帮助学生总结得出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以及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的结论。根据三个具体的特性探究,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引入相应的实践探究活动。比如,教师在让学生探究“酶具有专一性”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完成“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这一实验,先让学生从实验原理的分析着手,明确实验的目的。随后,再让他们展开实验操作,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结论。这样的课程教学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化实践探索,能够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化的实操,让他们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在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思考知识的具体运用,从而让创造性的思维催生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及有效内化,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新实验教学,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实验是高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也能够立足于具体的探究内容,展开一系列的动手操作,从而加强他们对知识的内化及应用,让整个课程教学活动更为丰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彰显综合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以此达成他们自主探究意识的培育及发展。此外,也可以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素养,带动引导自身展开更有意义的课程学习活动,有效地贯彻落实“三新”的理念与政策。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实施《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程的教学建议是通过使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土壤中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让学生认知到特定微生物的代谢特点,能够利用特殊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筛选目的菌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解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实验目标,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教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基准点,创新实验教学活动与模式,进行自主性探索。对此,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来实现本实验教学的创新与优化。首先,教师要注重实验过程的优化。可以组建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及预实验过程中,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前完成培养基的配制、分装及灭菌,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过程。其次,教师要注重实验方法的改进。针对培养基pH的研究,教师可以将pH调至6.5左右,让培养基呈现黄色。针对土壤样本的选择与处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自主实验,学生会发现某些土壤中并没有或者只有极少数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尿素,这导致了整个实验的失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完成探究与分析,思考土壤样本的选择,让学生总结得出尽量在“动物厕所”附近采集土壤的结论,因为这样的土壤能够扩大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数量。还可以使用适量黄豆水浸泡土壤,这样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实验的成功率。针对培养条件的优化这一环节,教师依旧可以让学生先展开自主分析,使学生了解实验培养的时间比较长,培养基容易出现水分流失、开裂等情况,这会严重影响对菌落数的统计。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思考总结得出家用保鲜膜可以优化培养的条件,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借此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综合思考力度。最后,教师应该让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体现生活化特色,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情况,分析可以展开的实验探究课题。比如,“水中大肠杆菌菌群的测定”“校园中不同地点大肠杆菌菌群的测定”“空气中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类及技术”等。整个实验操作的主题要能够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立足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去完成对实验操作过程与步骤的探索,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科學探究步骤,而这也能够为学生后续的自主性探索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也落实了“三新”背景下课程教学创新的具体要求。
(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教师立足于“三新”的政策背景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注重整个课程教学与多个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立足自身的学习实际完成多元化的创新创造,使学生真正地将生物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连接,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有效内化及理解,尽量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启发引领学生立足于某一个知识点完成创新创造,让他们激活自身的思维,能够在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支撑下拓展学习视野,丰富课程知识内容,实现高质量的课程学习实践。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人类遗传病》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使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科学探索。在课前环节,教师可让学生以“遗传病”为知识线索,多途径了解有关于遗传病的材料信息。比如,可以通过去医院实地调查咨询、网络资料查阅、微课视频观看等路径,收集与“遗传病”相关的资料内容,并完成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类,尝试对遗传病的类型及大概的定义有初步的认知。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比如,教师先要让学生比较不同疾病,根据病因对遗传病和非遗传病进行分类。随后,让学生列举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让他们针对某一种遗传病的调查方案展开修正和完善。最后,再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知识学习基础,探究不同时期遗传病的对应措施以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基因检测带来的争议进行理性的判断。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达成课内与课外的协同,使他们根据自身的知识学习情况完成课后拓展。立足于现实生活去思考“遗传病”的知识内容,并结合自身的观点完成对基因检测的深入剖析与探索。根据交流与讨论的情况,学生也可以继续拓展自身的探究思路,升华知识,让课程学习的内容得到丰富与拓展,这样便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并调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思维,对促进学生今后更高质量的实践操作有着较大助力作用。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助力高效教学
在“三新”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助力高效课堂的建构,有效地反馈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高中生物教师需要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更为完善的评价机制,更为全面且具体地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实现全阶段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入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让整个评价具有客观性、激励性及科学性,以此反馈学生的学习实际,助力高效生物课堂的有效建构。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基因在染色体上》时,应该契合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评价标准。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基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事实完成了归纳、概括及演绎推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展开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解释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质疑、探索求真科学精神的形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综合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目标设计了基本的评价维度基础之上,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价。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论述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让他们利用假说—演绎法完成对实验的探究。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具体表现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核心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育。如上,教师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完善了教学评价的模式,能够整体优化课程教学活动,并且也能够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还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与助力作用,也充分彰显了“三新”的政策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要能够立足具体的课程教学情况,分析“三新”背景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展的要求,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保证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效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及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达成“三新”背景下生物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瑞.试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途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2(7):98-100.
[2]张中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J].高考,2022(21):72-74.
[3]郭建军.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J].学周刊,2021(36):127-128.
[4]张泉生.智慧教学高效获取——浅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的构建[J].高考,2021(5):82-83.
[5]张艳.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25-26.
[6]刘勇环.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集,2020:1697-1700.
作者简介:潘国强(1980~),男,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四甲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