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咏竹诗
2024-05-08田旭中
摘 要:六朝时期,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咏竹文学。唐宋的咏竹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以刘孝先、杜甫、苏轼、文同、黄庭坚为代表的诗人把人的精神投射在竹上,使咏竹诗具有了鲜明的人格象征意义。清代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咏竹,其《竹石》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表现出的独立不羁的人格自信与爱民勤政的高风亮节流传千古。
关键词:咏竹文学;节气与操守;蒲柳;郑板桥
在商周甲骨文中,“竹”这个字形仿佛是下垂的竹叶,后来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汉字“竹”,其会意性仍然可见。大自然中,竹的品种繁多,姿态各异,形态优美,用途广泛。竹因其天然物性深得文人士大夫和书画家喜爱,或种竹、或咏竹、或画竹、或书竹,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咏竹文学艺术。本文着重就历代咏竹名诗作一些介绍。
早在《诗经》《楚辞》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咏竹文学,但那时以咏竹器为主,属于对竹的自然描写,还没有上升到文学的高度;直到六朝时期,才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咏竹文学。梁朝中叶后,咏物诗在雅好文艺的萧纲的倡导之下迅速发展。唐宋时期的咏竹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质量亦好,文学革命也从咏竹文学开始。竹成为诗人的歌咏对象,激发起诗人的诗兴,诗人借竹寓意,竹也从自然之物成为美的象征。这时的咏竹诗不再是客观描摹自然形态和形象,而是把人的精神投射在竹上,使咏竹诗具有了鲜明的人格象征意义。
我们先来看六朝梁代刘孝先的《咏竹》: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刘孝先是南朝梁诗人,齐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之子、刘孝绰第七弟,善五言诗,工画,为世所见重,惜文集多佚失,今存诗六首,见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刘孝先以百寻之竹为题咏对象,借物言志,寄托遥深,咏物且不滞于物,算得上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诗中用“节”和“心”,紧扣竹子的自然属性,但却以形容词“高”和“贞”凸显出其高洁清雅、耿介不阿的品性,令人自然联想起高尚之士的节气与操守。而“徒自”一语,既传达出对未遇其时的叹惋之情,更表白了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言简意赅,意味无穷。
唐代诗人中,咏竹者甚众,一些著名诗人常常通过观景、品画、唱和等形式,创作出高质量的咏竹诗。如著名诗人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诗云: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至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其诗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自然也少不了咏竹詩,下面这首五律《严郑公宅同咏竹》流传很广。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这首五律诗第三联对仗工稳,遣辞考究,一个“净”字,一个“香”字生动传神,历来为人激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于此可见一斑。
诗仙李白一生写诗颇多,尤其饮酒诗写得既多且好,但却鲜见独立的咏竹诗,比较完整的只有《慈姥竹》一首。诗云: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诗中的 “蒲柳”即蒲和柳, 是两种早落叶植物。末句意谓: 不要像蒲和柳那样早早地就落叶了, 应当永远保住自己的坚贞节操。诗人以竹自况,表明自己有这样的“贞心”。
到了宋代,文人士骚客咏竹几成时髦,翻检宋诗,咏竹诗不胜枚举。笔者拣出其中最有特色的加以介绍。大文豪大诗人苏轼的爱竹情怀,不仅跃然画纸,也渗透在他的许多与画竹相关的诗文中。画家文同,字与可,是苏轼的从表兄。他在任洋州知州任上,选取三十个景物为对象,写下《守居园田三十首》,寄给苏轼等友。苏轼写了《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其《霜筠亭》诗曰: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湖州画派创始人文同以擅长画竹著称。他的从表弟苏轼曾多次撰文赞誉。文同曾写过一首妙趣横生的《一字至十字成章二首·咏竹》,非常有趣,在历代咏竹诗中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
全诗用了大量的比喻描绘竹子的姿态与气质,最后落脚在屈原与陶潜身上,诗人的用意不言而喻了。
在历代题咏墨竹诗中,西江诗派创始人黄庭坚所撰五古《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非常有特色。其不但一韵到底,而且颇富深意,尤其对前代画竹名家作了公允评价。全诗如下:
古今作生竹,能者未十辈。
吴生勒枝叶,筌寀远不逮。
江南铁钩锁,最许诚悬会。
燕公洒墨成,落落与时背。
譬如刳心松,中有岁寒在。
湖州三百年,笔与前哲配。
规模转银钩,幽赏非俗爱。
披图风雨入,咫尺莽苍外。
吾宗学湖州,师逸功已倍。
有来竹四幅,冬夏生变态。
预知更入神,后出遂无对。
吾诗被压倒,物固不两大。
黄斌老是宋代画家,四川梓潼人。他是文同的妻侄,登科后任戎倅,善画竹,师法文同。他画了四幅墨竹赠给黄庭坚后,诗人为了答谢黄斌老的盛情,乃作诗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历代帝王能咏诗习字者不在少数,明代朱元璋《咏竹》诗以竹自况,写得气势不凡。语云: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诗中的“红日”即指他本人,朱色本赤色,故称“红日”,“与天齐”是指帝王气家。朱元璋出身贫寒,幼时还入寺为僧。他从一个普通士兵爬上皇帝高位,如果没有一种搏击命运的进取精神和没有必胜的信念,何以横扫蒙元,坐拥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雪竹即是朱元璋之自况。而一般文人所写的咏竹诗很难写出这样一种气势。
明代书画家唐寅所作《对竹图》也颇有意思:
箪瓢不厌久沉伦,投着虚怀好主人。
榻上氍毹黄叶满,清风日日坐阳春。
此君少与契忘形,何独相延厌客星。
苔满西阶人迹断,百年相对眼青青。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的虚怀和对清风阳春的享受,表达了对真诚人性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描绘竹的图景和环境的变迁,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世沧桑的思考。在这种美好的境遇中,作者却感到无比孤独,似有一种被抛弃感。他觉得自己与这位主人有着大致相似的人生经历,故而产生出共鸣。主人却对其他客人厌烦,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诗的最后二句,通过描述西阶上的苔藓和断绝的人迹,表达诗人了对时光流转和岁月更迭的无限感慨。“百年相对眼青青”虽是夸张之语,但却透露着对青春的无比渴望。 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挚情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独特感受被理解和珍视的渴望。
历代文人中鲜有能与清人郑板桥的竹癖相媲美。这是因为他一生爱竹、画竹、咏竹。他晚年时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了40年竹子,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没有人统计过郑板桥一生写过多少首咏竹诗,但最让人激赏的大致为二首: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中借竹揭示出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自会抗御来自四面八方的打击。
另外一首绝句则借竹吐露出自己为官之道,历来为人赞赏。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该诗是郑燮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
首句点明诗人身处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末了,笔者以郑板桥另一首著名的题画诗《新竹》作结: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诗人用竹子的意象,比喻时代更替,人才迭出,年轻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新生力量的成长的期许;然而这离不开老一辈人热情地扶持。诗人以此告诫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此诗既有对新人的赞赏,又有对老者的肯定,没有片面性,是很有见地的。
總之,郑板桥把吟竹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除了以竹自况外,还借竹言事、抒情,说理。他的吟竹诗折射出古代优秀文人的志向、操守、人格、品质,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上期拙文《中国古代的咏兰诗》误将张九龄诗《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系于杜甫名下。今予更正。谨此致歉! 田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