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美学视阈下当代民族音乐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探究

2024-05-08张予馨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文化创新民族音乐

【摘 要】音乐美学不仅是研究音乐创造与音乐审美的重要思想理论,同时也是将音乐形式、音乐内容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相关联问题作为研究范畴的音乐学科。本文将针对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受众接受与审美鉴赏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民族音乐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现状出发,对其当代发展中所涉及的审美接受、审美判断与文化继承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音乐美学;民族音乐;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109—03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和音乐审美的理论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包括音乐的创造、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的形式特征、以及音乐相关的文化、社会与心理学内容。在中国当代音乐学的相关研究中,音乐美学通常充当方法论的作用,去分析或总结某一音乐种类或音乐风格的创作手法、美学价值、音乐审美与审美体验,以及音乐的文化与社会影响等。民族音乐作为独具地域与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通常与特定的民族、社群或文化群体的历史、传统与价值观紧密相关。在中国,关于民族音乐形式与内容的研究,多围绕民族音乐的本体特征、民族音乐的传播、以及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讨论,进而为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实践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继承与创新方法与实践经验,但缺乏对于这一特定艺术形式的当代性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本文将从当代民族音乐的美学理论角度出发,对于当代民族音乐形式与内容中所涉及到的风格创新、文化表达、全球化交流等部分进行总结与分析,从中梳理出当代民族音乐发展在审美接受、审美判断、文化继承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潜在问题。通过对于当代民族音乐形式与内容的讨论,梳理出相关理论与思想主张且如何建立对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并推动民族音乐创作的创新性,探讨音乐美学理论与思想主张在民族音乐教育与文化鉴赏中的作用,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利用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去培养欣赏者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一、当代民族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在音乐美学的研究历史中经常离不开对音乐内容与形式话题的探讨,即在关于特定音乐种类中,首先需要关注到音乐的内容是什么,即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其次关注音乐的形式,也即是音乐在创造活动中通过何种手段、何种方式传递出音乐的情感,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依赖。本节将通过当代民族音乐形式与内容的特征进行总结与讨论。

(一)音乐风格与创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部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思想的结晶,在创作者思想活动生成的过程中离不开他所存在的文化圈对其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少数民族乐器以及民乐的演奏都深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内容的影响,也因此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多元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弹拨乐类、吹奏乐类、打击乐类等主要类别。随着19世纪西方钢琴的传播至国内,以西方钢琴为演奏基础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国内日渐盛行,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继承,以及中西方音乐的融合发展逐渐便成为了音乐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1)将西方音乐理论与实践技巧,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载体、内容相结合,例如作曲家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以及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良宵》,便是综合西方的理论与中国民族器乐,抑或是将中国民族调式作用到西方乐器之上的演奏实践,实现民族音乐实践的创新;(2)将传统民间民族音乐的乐器与创作理论,与当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并通过乐队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例如综合了蒙古族传统乐器、音乐文化与流行金属乐的九宝乐队等;(3)延续民族音乐的某一具体特征,進行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例如在歌曲中加入戏腔、方言、长调等元素,实现对于民族音乐审美与音乐特征的借鉴。这些实践一方面基于西方乐器以及音乐理论逐渐成为当代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演奏主流形式的背景,另一方面,受到当代欣赏者音乐审美经验与审美取向的影响,在兼顾观众偏好与主流艺术形式的同时,创作者需以加强音乐作品创新性为目的,来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进行继承与发展。

因此,关于当代民族音乐所产生的音乐美学思想、风格与形式内容的相关讨论,除了要对其创新现状的进行分析,还需结合观众审美取向背后所涉及到的文化与内容,以及主流艺术形式生成的背景与成因,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二)文化表达与身份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民族音乐往往脱胎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习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包含了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标志。因此,关于当代民族音乐欣赏者的审美偏好研究,可以通过对中国当前语境下音乐接受者的文化表达习惯与身份认同方式的判断,来进行深入讨论。

首先,关于当代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根据音乐美学理论中关于音乐功能的相关研究,音乐的美存在于创作者与欣赏者的认知“理念”中,与其对于文化、情感、价值判断的认知息息相关。这表明了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与民族文化、道德、历史相关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其欣赏者的认知模式,并唤起欣赏者群体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其文化归属感。此外,所谓的民族身份认同,多基于“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的内容,体现为个体对于所在的族群共同体的情感依附,民族音乐能够通过特殊器乐、旋律、语言与叙事的形式,为接受者构建出具有身份指认性的感官空间,加强欣赏者进行自我界定与他者区分。同样,受族群共同体的影响,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有利于在传播中激发受众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感。

结合当代民族音乐歌词、主题的主要内容,与情感表达的主流方式。中国当代的民族音乐一方面以传统的历史典故、民族史诗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以此来表达或细腻、或磅礴的民族情感,例如:通过对于草原与自然的描绘,使用民族传统乐器,来表达对于家乡热爱之情的歌曲《青藏高原》,以及以传统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乐曲《梁祝》等。另一方面,通过与方言民歌的创新结合,来增加流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唤起听众的文化共鸣,例如:结合了彝族方言民歌内容的《阿衣莫》,以及结合了青海民歌古老旋律的当代音乐《白月亮》等。均通过应用地方或民族音乐的内容与主题元素,来唤醒受众对家乡、对民族生活方式的情绪共鸣。

(三)跨文化交流与全球化

关于当代民族音乐美学风格与内容的讨论,以及其传播导向的美学接受程度,亦需要关注当代音乐跨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首先,关于当代民族音乐参与跨文化交流与全球音乐市场的途径与挑战。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一方面推动了文化内容跨民族、跨文化的迁徙;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本土文化易受到其他文化形式、文化内容的冲击,为民族文化原真性的继承与发展带来挑战。当前中国民族音乐介入跨文化交流与全球音乐市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1)通过数字音乐的方式,利用全球化的互联网音乐平台来进行民族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这一方式的受众群体多为身在海外的中国人或华人,以及部分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与音乐爱好者;(2)通过国际化大型音乐演出的形式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例如国际音乐节,以及各国的音乐家交流演奏会,能够加强国内外音乐的融合,也以此来加强国内创作者的认知程度,全面开拓创作角度;(3)通过影视、歌剧、艺术展览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一方式通常结合了音乐相关的文化图像与文化叙事的相关内容,利用视觉与听觉的感官结合方式,能够帮助其他民族的受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进行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想象,实现听觉、视觉内容相结合的文化接受。

其次,关于全球化对当代民族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影响。一方面能够通过交流实践出更好的综合受众的文化偏好,来实现音乐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能够应用活动平台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与创新发展。然而,全球化的艺术形式也通过跨文化的形式对国内主流音乐市场格局进行了冲击,这需要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借由全球化发展机会进行创新实践的同时,兼顾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结合时代语境不断完善有关民族音乐的教育体系与鉴赏理论,为民族音乐的当代发展带来不竭的创新动力。

二、音乐美学的应用与引导

(一)文化继承与创新

音乐美学理论的研究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不同的民族音乐反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不仅有利于继承民族音乐的原真性,辅助音乐欣赏者与研究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中民族音乐的价值,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内核与精神内涵的继承与传播。结合上文中关于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内容与形式的讨论,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保存与形式创新中,可以采取如下发展建议:(1)结合时代语境,对于当代民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收集、记录与归纳,应用音乐美学中关于阐释学的借鉴,对民族音乐的思想、与情感意义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总结其各部分内容与音乐技术发展、历史规律、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再通过抽象化的方式引导不同年龄段的欣赏者提高对于音乐理解的层次,以此确保音乐传统的活力与延续性;(2)利用音乐美学中关于音乐本质问题进行的探讨与理解,能够帮助音乐实践者在传统的框架内进行实践与创作,对于诸如民族民歌、地方小调、戏曲音乐等民族文化内容进行原真性的记录,能够为当代民族音乐的创作者提供具有真实性的创作素材,也能够辅助创作者建立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联系,从而保持传统美学元素的活力;(3)音乐美学原则强调艺术学科之间相互融通的特质,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当代继承,可以采用音乐与影视、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融通的方式,将民族音乐的应用场景与包含有图像、叙事的文化景观相结合,为受众营造更加多元的文化想象空间,从而实现民族音乐的创新传播。

此外,针对当代音乐创作者在民族音乐实践中平衡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可以通过现有的民族音乐实践结果,总结出不同音乐传播平台以及受众群体的偏好与特征,应用音乐美学所涉及到的审美规律、审美体验、审美认知等理论,有针对性地制定音乐中传统与现代内容的融合策略。

综上,音乐美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民族音乐的继承,还为此类音乐的创新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而对于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与文化鉴赏中价值的讨论,能够从欣赏者的角度,提高中国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继而促进当代民族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文化鉴赏

关于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与文化鉴赏理论方面的发展策略,结合当前的实践经验以及音乐美学理论中关于音乐审美价值的讨论,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种模式:(1)在音乐表达中,包含了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交叉内容,创作者通常巧妙运用音乐创作手段来抒发、表达内心对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通常具有确定的思想与情感内核,而“寓教于乐”的活动便是应用这一特性的典型案例,通过民族音乐相关的纪录片、公共演出等方式,将民族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具有公益性、教育性的公众传播,能够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当代受众在审美愉悦的同时感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与审美培养,从而将民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内化在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审美體系中,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公众对于民族音乐独特形式、文化内容的鉴赏内容,从而促进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2)音乐美的本质是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这意味着音乐的美是有规律的、有组织的,对于当代流行音乐形式与民族音乐形式内在规律的探寻,有利于为当代民族音乐的鉴赏提供客观的判断依据,例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多包涵“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不同的曲牌、曲体都有各自的乐理规律,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特定的曲式发展手段,且含有不同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特质,对于这些曲式风格的抽象归纳,将有利于对于当代民族音乐美的把控,从而为跨文化音乐的融合,与时代性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较为客观的创作依据,与鉴赏方式。

综上,结合音乐美学理论对当代民族音乐形式与内容的探究,不仅能够实现对于当代民族音乐形式与发展现状的宏观把控,也能够为民族音乐的实践与传播提供方法参照,促进当代民族音乐的融合创新与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梅.谈民族音乐在音乐美育中的魅力[J].电影文学,2007(8).

[2]熊潇滢.中国经典民族器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J].东京文学,2019(5).

[3]张伯瑜.民族音乐学视阈中的音乐美学问题[J].音乐研究,2013(5).

[4]龙晓匀.从音乐美学角度论音乐艺术的形式与内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作者简介:张予馨(1998—),女,满族,吉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文化创新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音乐现象理解探究
格拉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美学探讨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