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2024-05-08杨艳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和魂,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其中的优秀元素,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根基,只有坚守根基,才可以開创未来。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抓手,能给人民以根本价值导向,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凝聚了亿万民众的思想和智慧。它所蕴涵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在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093—03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的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党中央明确指出了一系列,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确立了具体的评估标准和实行要求。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而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全面提升;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进一步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针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系统性规划和指导性部署。伴随着近些年我国文化传承工作的有序向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掀起了一阵非遗热、文物热和博物馆热,文化传承的社会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为此,在未来我国文化事业的传承过程中,需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自信,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传承,进而铸就社会主义现
代强国[1]。
一、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价值
(一)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体现民族最本质特征的根本认同,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核心所在,也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进程中,其深厚的思想底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这种从古代传承至今的文化认同,实现了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紧紧团聚,共同打造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辉煌历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可以让各族人民获得情感归属,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价值理念,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吾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包括了振兴中华、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价值观,还有礼义廉耻、忠悌孝信的荣辱观,还包括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过程中,可以依托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发扬光大,结合新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上高度一致,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可以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2]。
二、用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求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方法论指导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度理解和梳理,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点和不足,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继承,有方向的加以改造。针对在21世纪仍然有借鉴和学习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内容的拓展,内涵的完善,进一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时代标识,为其赋予新世纪的现代表达方式,展现出华夏文明的特性和特征,以建设新时代现代文明体系。
(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作为新一代青年群体,需要肩负起文化传播的新历史发展使命和文化传播重任,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引领,为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应以及和社会发展步调的协调一致,加速构建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特征、开放、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格局。
(三)坚持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
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重点,始终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主要理念,通过对文化的传播,激发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的深度挖掘,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在继承中进行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继承,提高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
三、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一)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
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之下,我国要加强对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深度挖掘,实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将其中的精华内容实现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来说,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一是要摸清楚历史底蕴,以重大工程为先导。江西芦溪县红军学校、长丰王麓水故居等革命遗址进行了修复,并对其进行了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整理与开发,组织开展革命遗址、革命文物普查登记等活动,使民众能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到近百年来的党组织辉煌发展过程,使文化在民众中能够看到、摸得着、读得明,这也是推动国家革命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了文化资源的大范围调查和整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十四五”计划还针对我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非遗传承工程、戏曲传承工程等,提出了23个重要的工程,这些项目工程的中心聚焦在以实物为依托,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理解和操作性实施,也有助于确保文化传承活动的效果,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文化传承水平。2022年,四川峨眉市举行了吴家东坡苏轼题材文物特展,这也是在三苏祠市文物库房项目正式竣工之后举办的第一个展览,在该展厅的建设过程中,花费了三年时间,其占地面积高达3500平方米,过去由于该地区陈设条件有所不足,三苏祠近万件文物基本上是属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狀态,锁在深闺无人识。而伴随着这些年全国文物保护工程的有序建设,三苏祠通过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建设现代场馆,一些原本藏在“巷子”里的精美文物真正地有了新家。而未来,文物也会逐步开放给广大人民群众。为此,在未来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非遗资产的有效利用,始终恪守“以保护为根本、合理利用与加强管理并举”的基本方针,在文物保护领域持续增强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效提升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专业化、系统化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既保障了文物本身的安全和完整性,也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进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双重目标[4]。
(二)实践结合养成、形式结合内容
一是培育文学艺术的创造力,不断涌现出精品文学。在这个层面上,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包含实物的维护,还涉及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者、周边居民、见证者以及体验者的广泛交流与连结。通过这种交流和互动体验,可以更好地捕捉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故事与精神。例如,人文类综艺节目像《万里走单骑》通过摄影机的视角,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故宫、北京中轴线和周口店等地的文化遗产,探讨其历史渊源,从而突显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和独特魅力。未来,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仍然需要在这一方面积极地做出努力,通过拍摄更多的文艺作品,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及传播。
二是创新表达方式,注意转化利用。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四羊方尊形象考古复原巧克力。其主要是采纳考古现场常见的作业工具,例如铲子与刷子,结合粘土材料,巧妙制成巧克力质地的四羊方尊仿品。自推向市场以来,该文创巧克力由于其独特的创意与寓教于乐的特性,赢得了广泛市场的青睐。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一批文创产品,并举办了一系列的博物馆科普活动,使更多的年轻一辈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将来,在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变革的进程中,尤其是对于文物、戏曲、诗词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想要真正地吸引年轻人感知其魅力,则需要以更为广泛、直接、深入的方式进入到大众视野,以争取吸引新青年一代的关注,让新青年一代可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形成兴趣。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一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可以反映出当代青年群体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渴望,只是过去在我国文化传播事业上,其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传播不够深入。作为文艺工作者,需要以提高艺术创造力作为重点,实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依托以多种方式及方法,注意成果的转化及利用,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三是融通多媒体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河南卫视的节目《唐宫夜宴》展现了一场创新且充满教育意义的视觉盛宴,表演者通过乐伎的身份重新诠释了多项国宝级文物的历史魅力。在这一节目推出之后,很多群众都了解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有多美。未来,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应当着力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渠道。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效果,应当通过现代科技的支持与媒介环境的整合,发展先进的传播模式,从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推广创造更广泛的空间、开拓更多样的路径。这样的措施有望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更加生动、深远的影响力[5]。
(三)丰富历史文化滋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促进中国对外交往与学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在此背景下,以多元文化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为基本思想,采用媒体与线下策展方式相融合的方式,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质呈现出来,折射出地缘相近、人心相通、和睦共处的亚洲文化。譬如,亚洲文明对话会议上举行的亚洲文明展览,约有400余种文物珍品,由40余个不同的国度汇集于此,展示了历史与时空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正因为沟通,文明才变得多姿多彩,也因借鉴而多元互通。为此,在未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确实需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平台,这样可以有效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加深国内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6]。
二是融入生产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端午、元宵、春节等相融合,举办诸如“我们的节日”等大型活动,以及“老字号嘉年华”等群体性活动,使中华的优秀传统问你话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唯有让文化活了过来,深入地发掘价值观念,才能让其为我所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现文化的随处可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人民的心灵寄托,具有深远的意义。坚守文化自信,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运兴衰,更与文化的安全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我国需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基础在于华夏民族五千年以来的文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其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标志,也是对新时代青年进行精神涵养的重要土壤和养分。为此,在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需以文化自信为基本导向,通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并在新青年一代的继承及发扬光大,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有序向前推进,进而为民族胜利前行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涛,宋艳丽.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24(2).
[2]卢冰.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2023(12).
[3]李欢,孟国正.文化自信背景下北京冬奥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体育新闻传播分会).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C].2023.
[4]孙开,李效东.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用典》为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
[5]曹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J].文化产业,2023(12).
[6]余瑞霞.文化自信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J].中国报业,202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项目立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编号:毕职院通【2022】13号)建设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杨艳(1991—),女,汉族,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