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5-08王晓威
王晓威
(德州市德城区统计局,山东 德州 25300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2015 年国家史无前例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策略的实行,有助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构建、拓展农村收入途径和农民增收,是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德州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优势,有条不紊地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早日完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努力健全产业链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典型模式[1]。2022 年,全市粮食年产量超768×104t,蔬菜和食用菌年产量超过663×104t,肉蛋奶年产量164.93×104t;农民合作社1.4×104余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近300家,培育家庭农场达9 050 家;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 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 个。虽然德州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绩不错,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及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此方面展开了讨论。
1 德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典型模式
1.1 主导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型
聚焦于主导产业,组建完整的产业链。把握农业生产主旨,有机关联农药、种子和化肥,或者打造农业产销供一条龙,或者巧妙联结农产品销售和农产品加工,采取多元形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这便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如山东(庆云)鼎力枣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从早期创办就一直沿用“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为主导,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司拥有自己的“十万亩枣园”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了“鼎力枣农合作社”,为枣农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在300多个村成立了合作小组,发展社员8 000多人,超5×104户农户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所加工、销售的枣深加工系列制品畅销全国各地,金丝小枣汁饮料产销量被山东省饮料行业协会审定为山东省同行业中排名第一位。乐陵希森马铃薯集团积极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使企业获利,农民获益。该公司构建了从源头土豆组培车间生产,包括大棚的微型薯生产,大田播种收获,用生产的土豆制作土豆全粉,再用土豆全粉制作成馒头等食品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切实延长了土豆产业链,带动周边百姓年均收入4×104元左右。武城中椒英潮公司有机整合精深加工、服务、育种、物流、销售、研发、仓储和种植等多环节,构建完整产业链,一跃成为中国辣椒全产业链的引路人。该公司实施了2016 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获山东省财政扶持资金300×104元。
1.2 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型
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等元素的交互,能够让农业从原本的销售产品完成升级,上升到卖感受、促参与,卖观赏、风景。德城区芦庄村集体投资兴建的九龙湾低碳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与科研院校相结合,打造种植、养殖、深加工、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规划建设了蔬菜瓜果采摘园、花卉观赏种植园、生态养殖园,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104人左右,业务收入达到300×104元。武城县金水湾生态园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融为一体,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夏津县把握建设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的契机,开辟出一条全新的三产融合路径,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种植结构调整、林果深加工、会议会展、生态观光旅游等。小小的椹果,每年都有百万人前来摘采,而且有多家知名的椹果酒厂家经手加工,其身价暴涨。所以,最近3年夏津椹果种植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100 hm2。
1.3 生产服务引领支撑融合型
依托农技服务、农机服务和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农户尝试农业服务外包,彻底根除如何种地和谁来种地等疑难问题。如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齐河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典型,以统防统治为切入点,购进直升机及配套喷药设施、拖拉机耕种设备等配套动力服务农、林业,进行田间飞防,配合肥料缓释技术一次性完成耕、种、施肥,使农业生产过程简单化,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农业产业增效。近两年来,公司服务齐河县2×104hm2粮食生产,农户农药使用量下降15%,农业生产综合成本降低20%,节本增收200 元/667 m2,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04hm2,农户增加效益6 000×104元以上。
1.4 先进要素技术渗透农业型
以“互联网+”为例,农业向数据化、在线化方向发展,农产品结算预定均在线上完成,线下以销售(O2O)、交易为主,以网上在线监控管理为辅推进落实农业生产经营工作。如夏津瑞丰源生态农业示范园“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成为全市样板。该平台包含“物联网云平台、智能监控系统、远程智能控制系统、溯源系统和园区全景互联网无缝漫游展示系统”等五大部分,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实时监控园区内温度、湿度、光照度、盐分等动态参数,超出正常预设范围后监控系统会自动报警,系统可以请求技术人员远程操作或自动进行对应操作,通过分析中心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为农产品提供最佳生长条件。溯源系统的应用则将园区内农产品的“来龙去脉”详细呈现给消费者,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确保放心消费。
2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产业间链接度不高,融合发展存在“脱节”
2.1.1 一产支撑不足
以德城区黄河涯镇为例,目前该镇可利用农用地共0.73×104hm2,其中耕地0.58×104hm2,年产小麦约5×104t。虽然当地中粮面业、益海嘉里等大型小麦深加工企业小麦需求量较大,每年约130×104t,但品质要求严格,本地产小麦基本难以满足需求,一般以零散收购为主。乐陵市杨安镇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乐陵市是国内调味品加工集散基地,但当地种植农作物品种较为单一,调味品加工所需辣椒、麻椒、白芷等大多数原材料均从国内各省市购入,甚至国外进口,本地调味作物种植基地规模不足0.33×104hm2,一产对二产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1.2 二产带动乏力
2022 年德州市规上食品加工企业利润率仅为3.66%,全市销售收入达到30×108元以上的企业仅有星光糖业、双汇、福洋生物3 家企业,除功能糖外,5 个细分子行业的骨干企业规模均在全省5名以后,带动能力不足。
2.1.3 三产层次较低
禹城市辛店镇的沙河辛西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但发展主要以种植、采摘游为主,大李油葵、陈楼花生等本地优质产品发展则主要以种植、初加工为主,深加工链条较少,还未能完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2 产业要素支撑不足,融合发展遭遇“瓶颈”
2.2.1 金融支持不足
由于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非企业法人,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一般抵押物,且存在信用等级低、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因此贷款难度较大,尤以大额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问题较为突出。以乐陵市西段乡为例,该乡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银行融资满足率多在50%以下。乐陵市金亿奶牛养殖企业投资了4 000×104元建设的标准化牛场,因为没有土地证不能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市场价在3×104元/头的奶牛,金融机构评估价值仅为5 000 元,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额度;综合前期各项投资总额达8 000×104元,但银行贷款不足1 000×104元。金融支持不足,限制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2.2 人才支撑不足
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企业普遍反映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多数农村合作社经营人员多为45 岁以上高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年轻大学生回乡工作的占比不足3%。如德州和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月薪万元以上招聘养殖相关专业大学,目前依然面临岗位无人问津或工作无法超过3个月的窘境。
2.3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融合发展难以“协同”
当前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主要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服务、单向销售的利益联结方式,农民主要是通过单向销售、土地流转来获取收入的,无法获取到产品加工后端和产业链条延伸后的收入,导致双方合作关系脆弱,在面临市场化竞争、灾害风险时,难以协同发展。禹城市大豆分离蛋白产能占全国市场30%,但龙头企业山东禹王集团受限于土壤、人工成本等因素,选择在东北地区建立大豆种植基地;保龄宝生物公司、百龙创园生物公司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多在本地收购玉米,没有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将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大企业集团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带动作用不明显。
2.4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融合发展缺乏“出路”
由于农产品季节性的生长周期,农产品“上行”具有季节性,且农村地区较为广阔,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快递服务点面临投递点多、投递面广、投递线路长、单位运输成本和投递成本较高等问题,很多快递企业进村积极性不高,对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作用有限。以齐河县为例,目前该县有电商类企业约260 家,但规上电商企业有仅有6 家,助推农产品销售、扩大外部市场能力有限,农产品“上行”存在短板。当前村级的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停滞不前,乡镇中尚未设置物流配送代办点,导致农村电商网点布局分配不均衡、物流网络体系不健全。
3 德州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3.1 强化政府引领,形成部门联动
政府需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一是在对二、三产业生产许可证申报时,农业经营者要最大化提供优惠和便利;二是对于科技服务和发展方向,要为其指明正确的方向。另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多个产业,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跟踪监督产业融合发展各项工作进展,指导、协调和检查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工作,形成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2]。
3.2 科学优化资源配置,补齐各类要素短板
一是在农业产业化减免税收、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基于现有金融政策创新补充,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和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譬如,不断拓展农村抵押物范围,发展适用性强的金融创新业务,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经营、农房抵押贷款等等,稳步提高农民土地融资能力;针对重点龙头企业,除了农业政策性贷款以外,政府可出面为其进行贷款担保,为工商资本入驻农业产业化领域免除后顾之忧,用大资金促进三产融合的大发展。二是积极孕育孵化人才。对准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家庭农场主、农村能人、农民企业家等为主体,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孕育孵化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后盾。设置农业创业贴息贷款和农业创业基金,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迈出创业的一大步;邀请农技推广人员、科研人员为龙头企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3.3 创造多元化利益连接方式,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民为受益主体,通过引导分散小农户与大型企业建立利益关系等方式,改善农民参与三产融合的传统低收益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以农产品和生产原料参股,保障农民能直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优先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延长带来的收益,增加农民共享增值收益的机会。提倡农业龙头企业启用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对土地经营权入股、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持续优化,尽可能让农户享受到二三产业的红利,构建长效机制,为农民增收做长远打算。发展多类型的合作社,坚持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为主导,倡议农户和龙头企业设置风险保障金,由龙头企业出面为合作社、农户贷款进行担保。
3.4 加大农业融合主体培育力度,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有主体支撑,可采取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孵化综合能力强的经营主,尽可能做到技术装备水平过关,示范带动面广且市场竞争力强劲。首先,从农村发展现状出发,稳步落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农业龙头企业竭尽所能帮扶农民经营主体。出台相关政策法律,鼓励农民踊跃参与,为产业融合贡献一己之力。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向链条化、一体化方向靠拢,融入电子商务、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其次,全力扶持农村合作社,提高农村合作社的规范程度和专业水平,致力于实现质量效益型,联动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户等多方,实现横向一体化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5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科技支持平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如物流、网络、交流、电力等。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速完成农村道路改建扩建,做好养护工作,确保物流通畅,农产品常态化运行。整合实施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变压器等设施的管理,在防范安全风险的同时,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用电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且做好物流电子平台和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巧借现代化手段,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面向县(市、区)构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并输出多元服务,包括市场需求、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乡村旅游、公共营销等,避免农产品滞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农业产业结构做出优化完善,依旧把科技放在中心位置上。此外,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和智力优势,开发架构产学研互动合作平台,配套实行农业技术开发合作机制,运用多种方式在技术和智力上全力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