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创想动能与价值引领

2024-05-08朱光良

辽宁丝绸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科艺术设计美育

朱光良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00)

1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致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演出学科交叉与学科新兴的现状,表现出文科不断向“新”的发展态势。文科之“新”逐渐演化成系统性的新文科理念,强调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表现出“立体多元”的学科跨界形象。因此,新文科建设中具有全面育人的价值取向,为“思政”元素融入创设了有效的衔接背景,也为课程思政的发酵提供了变革的温床。课程思政从本质上而言指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过程地贯彻“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念。[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高校课程思政与其共舞,呈现“伴随式成长”的特征。一方面,新文科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发散的动机,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也为新文科的建设铸魂,展现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这一现状构成了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传播路径、育人方式以及知识传授体系的多元流变,为学科建设、知识创造以及课程创新供应了新的思绪与方法,使得高校文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迎来了新的生长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文科背景下思政元素的快速渗入为学科建设与课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萌生出一系列教学挑战,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教学特征。其一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供应断层。其二是课程思政内容与学情现状发生分离倾向。其三是课程思政建设趋于大众化,特色不鲜明。

2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创想动能

2.1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这也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应当关注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动能,努力探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在理论知识讲授中,应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归纳整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分析与讲解。同时,还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与民族情怀、家国情怀、理想道德、职业素养之间相互缠绕的共性因子,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共舞的协同育人模式,并在课程教学中以“节点化”的方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混合,从而借题发挥,降低学生对思政内容生搬硬套的抵触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效能。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道德风尚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相互交融。要引导学生了解具有正向价值观念的设计作品,将作品解读与人格解读相统一,将审美感知与德育教育相统一,将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相统一,让学生在领悟设计精髓的同时传承优秀的文化品质与精神内涵,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品位,丰富作品呈现的内涵与价值。

2.2 学科交叉的创设与导引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不断交叉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并表现出跨内容、跨纬度、跨平台的内在关联效应。在此境遇下,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各学科相互纠缠的话语体系以及“文科之新”这一整体性思维模式下演化出具有交互性、协同性、生态重构的范式回应效能。面对创新语境,课程思政的融入本身就带有异于艺术设计课程内容的思政教育话语,它既是学科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又是学科话语创新的来源。因此,在新文科重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以知识融合作为思政内容插入与编排的实现路径是艺术设计课程重塑价值貌相与情感图式的良好契机。这也就要求教师需要在课程效果与理论输送方面进行育人导引,其显著方式则是在课程内容的传授上引入信息互动的交流意识。面对新知识,学生群体往往表现出“路径依赖”的被动学习方式,专业课教师应打破单向输出的尴尬局面,使互动教学成为情感与知识时空联结的必要环节。同时,专业课教师应该考虑将思政元素作为艺术设计课程理论创新的立脚点,在兼顾艺术性、科学性的同时注入价值属性,在课堂互动与实践活动的多重牵引下使其成为影响课程新样貌的变革因子。

2.3 媒介变革的介入与贴合

艺术设计专业显著的特性使其与互联网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动态广告设计、微视频设计、交互设计等课程更是以互联网及其相关载体为设计对象,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在新文科提倡创新发展的概念之下,大数据、数字化媒介的引入更是加速了这一混合式教学的变革,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赋予了新的动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首先应该站在受众视角,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较为独特的思想动态与精神面貌,深刻感受知识接收群体对外部数字技术的反馈力度,了解学生群体在线下课堂与线上学习之间相互迂回的状态以及呈现出的不同表现特征,进而深谙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其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更应密切跟踪数字媒介的生长态势,了解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技术,体验数字赋能下教与学、学与思的多元场域特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特点并思考课程思政元素在新媒介下的沿袭途径与传播效力,健全艺术设计专业与课程思政内容多机制、个性化的糅合表达路径。如在线下课程中,专业课教师可运用学习通等互动教学软件提前设置具有专业价值与思政导向的问题场景,与学生进行课堂联动。同时运用MOOC、SPOC 等线上平台完成教学案例与课程内容的线上搭建,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与线下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渗透,增强课程体验的舒适度与趣味性,提升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传授之间的契合度,进而回应网络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协同育人要求。

3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3.1 美育与德育的多元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施美育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文科背景之下,其美育效能更加多元,在教学动机、授课手段、课程内容、课堂表现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切入口,同时也丰富了从美育走向德育的思想政治价值动能。面对这一创新语境,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也面临着从拆解走向重建的新态势。一方面,迎面扑来的新技术、交叉知识为设计意图打开了前所未有的物化基础,促使模块化的知识内容相互渗变,创建出新的审美秩序。另一方面,美育与德育的相互转化机能更加复杂,美与善的融合生发出更多干扰点,对协同育人的建设模式提出更多的新的挑战。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交叉融合下异类学科之间产生的冲撞风险,还要从其中找寻能够激发美育内容的创新元素,以新的视角审视“以美化人”的契机,从而化解矛盾,激发美育潜力。除此之外,美育与德育的相互转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牵引。就设计者而言,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能够直接体现并转化到设计过程和物化结果之中。这就意味着多元学科冲击以及多媒介干扰的艺术设计专业表现出了更加开放、自由的意识表达形态,而对其进行精神引导和建设,避免陷入利益化、商业化的陷阱则显得尤为重要。

3.2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再现

工匠精神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新文科交叉视野的渲染下以及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冲击下,势必会对传统设计的匠人精神的凝练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甚至过度依赖的智能化工具已经成为反噬艺术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巨大障碍。为化解这一现实困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重新审视新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变革情况,根据现实境遇在课程设计中科学制定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将工匠意识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接收知识的各个环节,创建链条式、互督型、全局渗透的工匠育人模式。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更应关注艺术设计课程重要的实践特性,将理论建设与项目内容相结合,实现穿插式教学模式。采用“1+1”或“1+2”的模式展开教学,即以一节理论课程搭配一节实践课程或调研课程的形式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依存关系。在实践中感知“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再反馈于理论学习之中,使其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

4 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将“新文科”的创新思维与“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进行有机结合,探究新环境下学科育人过程中萌生的创造性条件与导引动能,并对艺术设计课程中美育走向德育的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能够为复杂科学视野下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提供更多协同视角。

猜你喜欢

文科艺术设计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星.云.海》
《花月夜》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孙文科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