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论析

2024-05-08吴家华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王 倩,吴家华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智慧所作的新总结、新概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一个复合概念,具有多重规定性,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从其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条件、理论样态、时代意义三个维度来诠释理论意涵,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理论体系、坚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寻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条件

深刻的理论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必备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深厚土壤,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追求为其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根基。

(一)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方向引领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决定了根本政治立场和基本价值导向。首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引下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民造福的价值立场,践行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价值创造的行为准则。其次,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为更好地利用资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在创造生产力、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劳动者、生产资料、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以及精神文化等要素都只是用来生产剩余价值而被最大限度利用的工具和条件,不发达的东方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来源地和资本输入地,进而成为依附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矛盾冲突和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的激化。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资本提供了价值指引。要合理、规范地利用资本,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防范其牟利本性造成的负面影响,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引领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最后,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为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拜物教”是物化意识的集中表现,其价值取向是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物质消费代替了人的全面发展,“物质的人”和“精神的人”相分裂。《资本论》及其手稿深刻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实质和产生条件,破除了对商品、货币、资本等迷信。马克思指出,“拜物教”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消灭拜物教,不能仅仅依靠意识形态批判,必须从根本上改造社会的生产方式。只有当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的神秘纱幕才会被揭掉[3]97。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只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二)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丰厚涵养

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文化底色,为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基因和深厚的道德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扎根中国大地,吸吮优秀传统价值观积累的营养成分,符合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认同,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发展前景。“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4]164,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5]18,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深深扎根于群众的潜意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精神的延续,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必须同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相融合,才能凝聚最广泛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认同,从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深入发掘、整理、凝练、阐发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精华,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推动其实现现代化转化、融入现代文化发展,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文化底蕴、民族特色,更好地发展了具有强大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

(三)思想凝聚: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凝聚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思想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价值追求,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梦想,中华民族的“站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价值追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制度前提、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追求,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价值理论体系,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维护、发展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二、理论样态: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现实呈现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就其现实体现和具体样态而言,包括以“人民至上”为执政理念的政治价值观、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的经济价值观、以“守正创新”为基本范式的文化价值观、以“和谐共生”为基本内核的生态价值观、以“命运与共”为核心理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秉持的具有指向性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主要意涵。

(一)以“人民至上”为执政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6]59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核心,从本质上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根本问题,像一根红线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政治价值追求,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至上始终如一。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7]483,其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奠定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并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8],强调尊重人民主体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有了新的拓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各项工作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功把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推向21世纪;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立自强、守正创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424,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坚持人民至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践行利民之事,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参与,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深层原因。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人民民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国家、社会、命运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民主理念,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5]37;有序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护,人民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推动中国政治文明不断发展。

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至上政治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关键所在。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价值观的核心和中坚,是执政为民、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政治前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是广大人民所认可、所选择、所拥护的,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三大规律”,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努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价值观,积极回应人民对政治生活的新要求新期盼,不断优化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文明道路。

(二)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价值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9]142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共同富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作为“共同富裕”的最早倡导者和积极探索者,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他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0]495这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毫无疑问,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就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铺平了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加以强调。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655。邓小平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在他看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收入分配差距的客观性,同时提倡和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即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民帮助没有富起来的地区和人民,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1]635。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共同富裕的目标落实到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之中。针对日益显现的“贫富差距”问题,江泽民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12]1356。他深知没有西部地区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共同富裕,明确提出并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至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多层次、全方位加快中西部地区协调步伐,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快了迈进共同富裕的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目标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有机结合,以人为本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理念。胡锦涛指出,要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3]712。为此,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竭力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不断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共同富裕置于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个千年梦想,为切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5]24,将共同富裕的思想全面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共同富裕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三)以“守正创新”为基本范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文化使命。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科学方法,也是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观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上的内在要求。

以守正为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的灵魂,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方向保证。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已经根植于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情感认同根基,于无形之中影响着其思想方式和行为选择,成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遵循。习近平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164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守正”,离开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难以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发展的征程中,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内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结合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培育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借助优秀传统价值观来塑造民众的思想观念、规范民众的行为选择,提升其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和涵养功能。

以创新为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具有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光明前景。“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14]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不是因循守旧的僵化体系,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发展根基,以激发核心价值观的育人魅力为目标,借助创新发展的活力,积极汲取国内外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现代化核心价值观。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抢占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在变革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不断增强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话语风格和信息接受方式的转换,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和语言风格,不断更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的话语形式和表达方式,增强其在受众群体中的说服力、感召力,使之更能为群众所接受,并在实践中大力培养、践行和弘扬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使其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更好地助力民族复兴。

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的基本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思想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践路径,既“固根基、扬优势”以保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增强其创新性和生命力,在“变”与“不变”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文化价值观的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思想和方法,以辩证的科学态度对待“立”与“破”的复杂关系,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点,对仍有借鉴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落后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发展,赋予其新的表达方式和时代内容,增强其在新时代的适应力和生命力,促使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观在守正中发展、在创新中坚守根基,妥善处理了守正传承与融合创新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不忘根本、辩证取舍、守正开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当代价值,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四)以“和谐共生”为基本内核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23。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的根本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以中华传统生态观中蕴含的天人协调理念和哲学智慧为思想根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代思想家经常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其称为“天人关系”,即观察、思考自然变化规律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其生态观富有朴素的万物一体的整体论自然观,如儒家所奉行的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佛教所信仰的众生平等、善待万物等宇宙之理、宇宙之道都透露着朴素的生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天合天”“天人合一”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根基和道德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优势和朴素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赖以生成的民族土壤,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情感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观为发展根基,但又不局限于此,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观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不仅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还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既对史前文明、农业文明进行反思、总结,又对工业生态文明模式进行全面剖析、思索,以实现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过渡,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文明,满足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观的超越。

“和谐共生”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最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起点和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56,强调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中生存,二者存在天然的和谐关系,要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和谐共生”思想指导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格局,引领人民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热爱自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5]24-25,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生态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生态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

(五)以“命运与共”为核心理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是美美与共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为人类谋进步的价值理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共同追求,也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其重要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中国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富有天下情怀、国际视野及时代担当的价值观。面对多重危机背景下全球发展的未来走向问题,中国共产党站在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上,看到了世界人民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价值及共同利益,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进步的热切期望,创造性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助力建设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网络,为推进全球和平发展确立了价值目标、指明了行动方向。世界各国都是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发展利益的价值理念,归根到底是由世界各国在发展领域日益增多的广泛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核心就是要形成共同利益最大化和价值共识,通过对话协商和共同行动的方式寻找利益交汇点,携手共进、谋求共识,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行动和最大合力。只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才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人类整体的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向世界人民表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立场、展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图景,为命运与共的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主张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重要来源和有益补充。习近平强调:“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16]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是其历史文化和人民实践发展的产物,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各民族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向世界各国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肯定不同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及其民族特色,强调尊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主张各民族文化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相互欣赏、互学互鉴。“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倡导各民族文明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号召各国扩大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视域和互动空间,为人类文明发展画出了“价值同心圆”,凸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为多元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现实指向: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5]22这一本质规定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深层逻辑和重大时代价值。

(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价值认知。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1]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输出直接干扰着其他国家现代化实现路径的选择。近代以来,西方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这常常被看作是其现代化模式正确性、先进性的现实注释。西方国家借助其话语优势向外输出其现代化模式、鼓吹其现代化的“普世性”;一些西方“理论家”极力鼓吹“现代化=西方化”,宣扬其发展模式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独一无二性,无形之中增大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诱惑力。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盲目效仿西方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而忽视了本国国情、民族传统等,最终沦为“西方价值链”的低端。百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扎根中国大地、不断探索与实践,创造性地建构了以人民本位、共建共享、和平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各国证明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是多种的,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一家独大”的局面,超越了以丛林法则、全面扩张、唯我独霸为价值取向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价值选择。实现现代化,道路选择是关键。各国、各民族应在遵循现代化共同规律的前提下,以科学的现代化价值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本质、历史逻辑和发展趋势,根据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探索、选择最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视域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人类发展所秉持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基于国情所作出的重要判断,内在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14多亿人一同迈入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这既是一种机遇与挑战,更是一种价值选择和历史地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意在使全民全面、全方位地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这既是价值目标,也是其本质特征;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为避免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单向度发展的弊端,必须坚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辩证、全面、系统、协调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向世界展现一种崭新的文明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协调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金钥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平发展”既是时代主题,又是实践要求,是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既为民族谋复兴,又为世界谋大同,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路径。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体系的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价值体系,其理论意涵和实践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个体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转换和实践发展新要求,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新形态。从20世纪迈向21世纪之际,江泽民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标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进入21世纪,胡锦涛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基本价值观,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发展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融合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时代化,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六观”,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及价值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精神富有、和谐共生及命运与共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囊括了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的基本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承载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思考,既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同时彰显了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推动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以共同理想为政治信念,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力量,以“六个必须坚持”为立场观点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走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和平发展、协调发展、合作发展、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三)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情感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革故鼎新、厚德载物、美美与共等价值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追求,塑造了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资源和精神滋养,增强了其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成为涵养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因。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立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顺应现代化的时代潮流,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将中华优秀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注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精髓同中华优秀价值观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结合上,发掘契合点,探索结合点,找准着力点,瞄准创新点,让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成为现代的,使“结合”中生成的新价值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支撑,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不仅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还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价值目标,其价值追求超越了国家、民族、文明差异,为世界人民谋求最大发展利益。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坚持“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的同时,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的世界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谋划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习近平先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世界现代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展现了多样化的世界文明图景,回答了世界未来文明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高尚的人类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价值引领,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全新概括,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怎样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纪之问,从价值理论和价值创造的结合上深刻阐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文明不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形态,更不是代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理想形态;相反,它包含着种种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和冲突,越来越不符合时代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明,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超越,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共同富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