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前沿探析
2024-05-07于丽萍闫惠惠郭啸霆
于丽萍 颜 璐 杨 柳 闫惠惠 郭啸霆
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0 引言
从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至2023 年11 月文旅部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 年)》,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在近十年不断完善,研学旅行的重要性愈来愈高。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背景下,父母教育理念革新,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旅游消费需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研学旅行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仅搜索知网的相关研究成果可达5 859条。
研学旅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依托社会资源,让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体验和研究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1]。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大潮流中,近5 年政策上对研学旅行加以消费引导,研学旅行市场如火如荼。与此同时,研学旅行中“旅游化”“形式化”“肤浅化”“游而不学”“乱收费”“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未来的研学旅行该如何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综述文献中缺少对关键词为“研学旅游”相关文献的检索,缺少对国家相关政策较全面的梳理,不易从宏观角度开展研究。本文以CNKI(检索日期截至2023年11月16日)高级检索关键词“研学旅行”或“研学旅游”,筛选CSSCI、CSCD、北大核心共436篇高质量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借助知识图谱分析梳理和归纳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从政策梳理、发文量统计、文献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发现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研学旅行与文旅融合为研究前沿,对未来提出展望,为我国未来研学旅行领域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
1 我国研学旅行政策梳理
从2013 年开始,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含有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见表1,综合近10年关于研学旅行的重要政策文件,通过罗列与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与过渡,划分为萌芽期、建构与发展期、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
表1 我国研学旅行相关政策
萌芽期:2013 年之前,像夏令营、实地考察、红色旅游、修学团、首届孔子修学旅行节等,陆陆续续在中国大地上开始播下种子。2013 年2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指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国家教育部也在河北省等10 地进行试点,我国研学旅行开始萌芽。
建构与发展期:2014-2018年,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多次出台重要文件,政策文件的相关内容中包括“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纳入日常教育范畴”“建立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纳入综合素质教育范畴”“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建立安全责任体系”“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等,政策文件一边不断地提升研学旅行的重要程度,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推向至高点,一边完善研学旅行的体系,规范对研学旅行的管理,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这是研学旅行的建构期。与此同时,关于研学旅行的产业联盟相继成立,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相继被公布,进一步促进了研学旅行的发展。
快速增长期:2019-2023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相继印发促进旅游消费的政策文件,提及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内容里包括“丰富节假日旅游产品供给”“注重旅游消费引领”“及时推出新路线新产品”“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围绕消费热点”“推出系列消费活动”“丰富优质旅游供给”“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着力推动研学等旅游新产品”等,可见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我们旅游消费需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21 年7月国务院颁布双减政策文件,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教育理念革新,促使研学旅行的全面大爆发。数据显示,2021 年研学旅行人数达494 万人次,在疫情期间逆势上升,超过疫情前2019 年的480 万人次,2022 年,研学旅行更是突破600 万人次,这种情况在旅游其他门类中是唯一的。可见研学旅行的强劲需求势头。2023 年以来,研学旅行更加火爆,携程发布《2023 年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显示,2023 年暑期研学游报名人次较上年翻2 倍,较疫情前增长近8倍。未来3 年,相关市场规模预测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的采集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关键词“研学旅行”或“研学旅游”,时间跨度为2013-2023 年,共检索出5 859 条内容(检索日期截至2023 年11 月16 日),其中学术期刊有2 199篇、学位论文有612篇、会议论文有122篇再加上其他的成果。接下来在此基础上,只选择学术期刊,高级检索将北大中文核心、CSSCI 和CSCD 设定为文献来源,共有459 篇。将两次检索到的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在EXCEL表格中绘制折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研学旅行相关文献发表情况
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归纳得出:2013-2016年,关于研学旅行的总发文数量增长缓慢,核心文章数量仅2014 年3 篇,2016 年5 篇;2017-2020年,研学旅行的总发文数量快速增长,2017 年发文量已超过前几年发文量之和,核心数量也呈爆发式增长,属于快速发展期。其中,2017年核心数量41篇,较2016年核心发文数量暴增,核心发文量占比高达40.20%;2021-2023年,研学旅行的总发文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核心发文量呈现波动变化,占比略有变动。
2.2 研究工具与方法
CiteSpace 是一种可视化分析工具,用于展示和分析学术文献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原理基于共词网络分析和时序分析,共词网络分析是通过分析文献中的关键词共现关系来构建一个网络图谱。在CiteSpace中,关键词表示节点,共现关系表示边。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衡量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CiteSpace还可以进行时序分析,即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将文献分为不同的时期,分析每个时期中的主题、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主要是借助CiteSpace 6.2.R4,具体操作流程是:在CNKI 数据库高级检索,检索关键词“研学旅行”或“研学旅游”,时间跨度为2014-2023年,设定文献来源为北大中文核心、CSSCI 和CSCD,共检索出459 篇文献(检索截止时间2023年11 月16 日),通过手动筛选,剔除无相关的文献后,以Refworks格式共436篇以便CiteSpace识别分析。
3 文献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论文的主题进行高度凝练,因此对我国研学旅行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探析其研究热点。借助CiteSpace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将Refworks 格式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软件中,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Keyword,Time Slicing 设置为From 2014 年1 月To 2023 年12 月,Years Per Slice(时间切片)选择1,即时间跨度为每一年分析一次,其他为系统默认设置,不作任何更改,得到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共有280 个关键节点(N=280),487 条连线(E=487),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文字的大小可以确定研学旅行的关键词,罗列出现次数大于3 的关键词,主要有“研学旅行(249)”“文旅融合(18)”“研学旅游(17)”“核心素养(15)”“中小学(12)”“课程设计(7)”“实践育人(6)”“研学课程(6)”“影响因素(6)”“中小学生(6)”“图书馆(5)”“地理教学(4)”“校本课程(4)”“课程(4)”“课程化(4)”等。可大致概括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设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研学旅行及研学旅行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的研学旅行的发展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并且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与拓宽。
图2 我国研学旅行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3.2 关键词共现时间序列分析
根据图3 分析可知,2014 年刚刚起步,研究关键词比较单一,只有“教育部”“中小学”,牢牢把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将中小学教育与旅游业相融合;2015-2020 年,研究关键词从“需求动机”“影响因子”“研学旅游”“学校德育”“实践育人”“运行体系”“核心素养”到“地理教学”“研学课程”“研学导师”“课程设计”“文旅融合”“体验化”“大学生”“研学基地”“参与意愿”“实证研究”过渡,可见研学旅行由理论走向实践,由单一步入多元,由中小学教育扩展到大学生,由旅游与教育的融合延伸到文旅融合,由学校德育面向公共服务,研学旅行研究热点呈现多元化与丰富性的特点。2021-2023 年,研究关键词“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学手册”“地质资源”“旅游地质”“时空分布”“生理身体”“环境教育”“优化策略”“旅游情境”“时空特征”等,与之前的重复性概念较少,研学旅行的研究发展越来越聚焦化、落地化和创新性。
图3 我国研学旅行关键词共现分布时间图谱
3.3 突现关键词分析
突现关键词表示待考察的关键词在短时间内出现研究数量显著跃迁,突现率是反映文献被引频次或关键词出现频次变化率的关键指标。基于突现关键词和突变率有利于把握未来研究趋势即前沿动态的情况,借助CiteSpace 软件,列出前12 个突现关键词,如图4所示。2014-2023年突现关键词交替变化。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实践育人在2016 年就展现出突变性,但仅仅是昙花一现,一年后关注度就持续减弱;接着北京中学、中小学、地理教学,持续一两年的时间,在2019年后全都趋于平淡;随后是国际经验和体验,同时在2019 年开始,至2020 年结束。课程设计在2020 年突变开始一直持续到目前,热度持续4 年,这说明课程设计在研学旅行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随着校本课程和公共服务昙花一现后,最后影响因素、文旅融合、学科融合呈现出相对较高的突现率和相对时间上的持久性。由此得出,课程设计、影响因素、文旅融合、学科融合这四个重要突现词对未来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能提供一定的方向和趋势。
图4 我国研学旅行突现关键词分析
4 研究热点与前沿
通过上文对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研学旅行领域的重要突现词:课程设计、影响因素、文旅融合和学科融合。接下来本文对这些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进行二次检索,在此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与学科融合往往密不可分,将其归纳在一起。以下将从课程设计、影响因素、文旅融合等方面探究我国研学旅行。
4.1 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
研学课程设计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在教育传播和知识科普这一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中,许多学者基于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项目式学习理论、学习进阶理论、POGIL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层次分析法、质性研究法、非参与式观察、深度观察与访谈法等,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创新。在公共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园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天象馆、国家地质公园、生态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腾冲北海湿地等现有共同服务场地进行研学课程设计,抑或是合理利用近郊农业、古镇、遗址、沿海地质资源、水文化资源、海洋环境等现有的地域优势与资源,通过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前期准备、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及目标要求、研学旅行的内容构成、研学旅行的行程方案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自然教育、环境教育,提出多学科融合的观点——以地理学科为核心的跨学科融合研学旅行课程,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有效的探索与借鉴价值。
总之,学者们现有研究成果使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多姿多彩,大致分为知识科普类、自然观赏类、体验考察类、励志拓展类等,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运用不同的方法,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或者虚拟现实技术,利用现有的公共服务场馆或者自然山、水、遗址资源,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研究发展提供很多的参考。
4.2 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有关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2019年,黄雅婷、赵媛[2]概括出对研学旅行支持度的影响因素为人身安全、时间规划、个人发展、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2021 年,吴儒练、李洪义等[3]研究中国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度环境、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禀赋及教育发展水平。2022 年,陈恬昊、叶映华[4]研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收获的影响因素为研学教师、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环境,内在动机起部分中介作用。2022年,周彬、陈园园、虞虎等学者[5]认为西递、宏村(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的旅游体验影响因素有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学习认知4 个方面。2022 年,汪小倩、路幸福[6]进一步探究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行为的影响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研学情境,行为意愿起中介作用。2023年,高楠、李锦敬等[7]研究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为研学群体、信息发展水平、研学旅行资源影响力、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
从研学旅行的支持度、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学习收获、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体验、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行为、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等角度作为切入点,通常用问卷调查法、量表法、实地观察法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指数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影响因素作出探究与结论,为研学旅行的发展和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4.3 研学旅行与文旅融合
研学旅行已经成为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探索文旅融合路径上的典型代表之一。2019年,金龙[8]研究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的优势、难点及对策,探索其创新发展路径;同年,李子峰[9]、张巧娜[10]等专门从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的策略上作进一步探索,贡献自己研究成果,为实践提出新模式和方法;2020 年,许迎霞等[11]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及应注意的问题;2021年,刘景会[12]将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模式归纳为两种——研学目的地模式和“阅读+”模式,从几个角度探索发展路径: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服务功能、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拓展营销渠道等。2022年,韦冬[13]等学者提出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的创新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资源选取、课程设计、跨界融合、关注地方文化、人才开发、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
与此同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除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之外,其他路径也纷纷进入大众视野。2020年,严钰帆等[14]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提出文化研学旅行是未来研学旅行的新开发路径。2020年,周林兴、邹莎[15]提出应将档案馆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的文旅融合场域,开展档案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 2023 年,沈和江等学者[16]对张家口冬奥遗产地的研学基地传承要素,从四个方面分析: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资源课程化、教育服务保障及教育质量评估等,最终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还是档案馆抑或是冬奥遗产地建设为研学旅行基地,这些积极的探索都牢牢把握文化和旅行融合发展的战略,助推文旅事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研学旅行开拓了创新性发展道路。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以CNKI 高级检索关键词“研学旅行”或“研学旅游”,筛选CSSCI、CSCD、北大核心共436篇高质量文献进行综述,从有关研学的政策梳理、研学旅行领域的研究现状、研学旅行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出发,以课程设计、影响因素、文旅融合为主要内容,以期探究脉络与方向。探究表明:
1)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含有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综合近10年关于研学旅行的重要政策文件,通过罗列与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与过渡,划分为萌芽期、建构与发展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
2)从发文量来看,2013-2016 年,关于研学旅行的总发文数量增长缓慢;2017-2020 年,研学旅行的总发文数量快速增长,2017年发文量已超过前几年发文量之和,核心数量也呈爆发式增长,属于快速发展期。2017 年核心数量41 篇,核心发文量占比高达40.20%;2021-2023年,研学旅行的总发文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核心发文量呈现波动变化,核心发文占比略有变动。说明研学旅行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完善,取得不错的成就。
3)从关键词分析来看,关键词共现中出现频数较高的有“研学旅行(249)”“文旅融合(18)”“研学旅游(17)”“核心素养(15)”“中小学(12)”“课程设计(7)”“实践育人(6)”“研学课程(6)”“影响因素(6)”“中小学生(6)”等,这是研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时间序列来看,近十年来,研学旅行的发展和关注热点由理论走向实践,由单一步入多元,由中小学教育扩展到大学生,由旅游与教育的融合延伸到文旅融合,研学旅行研究热点呈现多元化与丰富性的特点。
4)从突现关键词分析来看,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的前沿趋势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研学旅行与文旅融合。未来,研学旅行的研究关注点应该更趋向于这三个方向。
5.2 未来展望
本文通过对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探析,发现研学旅行在未来仍旧是研究的热点。尽管十年之中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当今的研学旅行市场也是风风火火,但在翟秀刚看来,研学旅行在我国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研学旅行2023年才开始真正的全面复苏,整体工作尚在初级阶段。根据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研学旅行的研究发展提出以下展望:
1)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数字化应用融合研究。在前文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进行归纳时,有少量学者提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目前一些研学机构及文博馆面向学生群体打造线上课程和线下配套资料包相结合的“云上研学”,2023年暑假期间,国家海洋博物馆和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联合推出主题为“海洋文化·艺术探索双驱之旅”的暑期研学,在可视化互动与沉浸式体验中拓展知识,丰富暑期生活。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数字化应用进行融合,以增强研学旅行的体验质量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2)多主体高度配合以促进我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研学旅行中涉及研学旅行基地、研学课程、旅行社、研学指导师、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支持,政策等协调,深入分析与我国研学旅行紧密相连的各环节,着眼每个主体、各层面和角度,都需有很大的提升和详尽的研究——安全性、支持度、专业化、“研”“学”“旅”三者之间的平衡、效果评价、研学旅行群体的覆盖率等。不断优化我们的服务环节,使研学旅行能够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让参与者不虚此行,让家长们安心,让公众满意,达到研学旅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多主体高度配合下,促进我国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
3)研学旅行扩展新的领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服务图书馆旅行被大众所接受,被学者所关注。研学旅行的发展应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地创新发展,可以在“教育”“旅游”“文化”三方面的发展中紧跟时代背景。研学旅行还应该扩展新的受益群体。研学旅行目前已由中小学生为核心收益人群逐渐面向大学生。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研学旅行并不只是中小学生的专属品。中小学生、大学生、青年、中老年都应该成为研学旅行的受益者。应该针对每个阶段的群体,结合年龄特征和时代的发展需要,开发出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产品,使研学旅行发挥其教育功能。
4)研学旅行结合城市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城市新名片。研学旅行不仅仅是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更是引领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沿阵地,结合现有的城市资源优势进行产品设计,为城市打造名片。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温州市沿海地质资源”“北海市海洋环境”“珠海资源”“宁夏沙坡头大漠风光”等。优势资源是城市的支点,很多产业发展与优势资源息息相关,研学旅行基于城市现有的优势资源,将文化与旅行进行结合,将城市特色深入人心,不仅为研学旅行提供优质现成的研学旅行基地,还为城市名片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值得研学旅行对此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