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市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

2024-05-07罗顺元罗慧莲梁健杰张旭阳严思疑

生态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耦合广西

罗顺元,罗慧莲,梁健杰,张旭阳,严思疑

(1.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3.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6)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战略的提出与贯彻,在促进区域内、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总体上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后者以前者为载体和背景,而前者又是后者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2]。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局发展中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3],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强调了人民在党和国家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作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内含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群众安全感、提升获得感、促进幸福感的必须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发展的新方向与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内含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当前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厘清区域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对于综合评价与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发现突出问题并攻坚克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生态上,秀丽山水是广西的金字招牌[4];在文化上,广西蕴含丰富且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文化价值[5];在区域上,广西联结着东部、中部与西部省份,是西南沿海的出口大通道。广西是我国与东盟各国联络的重要地段,在有效促进贸易往来、经济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在地貌上,广西境内典型喀斯特地貌演化历史长,有美丽的山水景观,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是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7]。总体上看,广西生态文明条件良好,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区域与战略位置重要。进行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本地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厘清其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还有利于保护和发挥生态与民族文化优势,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需要融合协调进行。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8-10]、质量提升机制与策略[10]、评价指标构建[11-12]、时空格局演变及优化[1,13-14]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线性关系和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其中,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主要聚焦三方面:一是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宁等[15]运用熵值赋权法,深入剖析了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时空演变过程,并对障碍因素做出诊断,结果发现,两系统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协调度在几年间已从轻度协调发展到优质协调。二是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李世冉等[16]、邓宗兵等[17]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9 个城市、长江经济带等地深入剖析,研究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耦合耦合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协调发展受内源动力、外向动力、政府动力等因素影响。三是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路径。杨仪青等[18]建议,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促进生态产业体系全面协调发展,深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毕国华等[19]提出,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建设呈现出波动性,未来应着重关注两系统发展质量,促进稳定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研究广西市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 个市为基本评价单元,借鉴相关已有结论[1,15-17,19],以广西2010—2020 年为发展期限,全面评价广西各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评价模型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等。在广西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测中,算出模型结果,直观展示十年间的变化。此外,本文还运用ArcGIS 10.8 软件可视化处理数据,直观、深入分析和展示广西各城市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的空间特征,以期为促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南部,地理位置为104°28′ ~112°04′E、20°54′ ~26°23′N 之 间。东 接 广东,西临云南,南部紧邻北部湾,北面与湖南、贵州相接,西南部接壤越南。整体地形呈盆地状,山地、高原环绕在四周,丘陵盆地位于中部与南部。行政区域面积23.76×104km2,海域面积约4×104km2,大陆海岸线全长1 628.6 km。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5 ~23.5 ℃,年降水量841.2 ~3 387.5 mm,年日照时数1 213.0 ~2 135.2 h。截至2021 年年底,广西森林覆盖率为62.55%。常住人口5 037 万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 个民族,其中壮族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1.4%。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4 740.86 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5.08%。

2 数据与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更好地对广西各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这两个动态过程进行描述,本文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参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2021 年)》修订,并借鉴相关已有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衡量体系(S1)选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维度作为二级指标,城镇化(S2)的发展程度选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四个维度作为二级指标,两系统的三级指标如表1 所示。为了消除以上选取的各项指标数据之间的差异对综合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首先要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各项三级指标在两系统间分别所占权重。权重指标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取自2010 和2020 年的《广西水土保持公报》《广西统计年鉴》《广西水资源公报》、广西14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各市政府工作报告等。

2.3 研究方法

2.3.1 综合评价模型

式中:S表示广西地区某城市生态文明指标(S1)或经济发展程度指标(S2);Wj表示表1 中对应指标权重;Yj表示平移过后的归一化值。权重的计算采用熵值法,从而消除标准化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2.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为全面评价广西14 市2010—2020 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本研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便展示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动态联系。两系统间耦合度与计算结果的耦合度指数(C)呈正相关,耦合度指数越高,广西各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耦合度模型如下:

式中:C为广西某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与对应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度,且在耦合关系中呈正相关。故两系统间的协调度的好坏,可以由耦合度模型计算结果反映。而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则需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反映:

式中:R表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两系统间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一般情况下α+β=1,在本系统中由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占有比重同等,故取α=β=0.5。

2.3.3 相对发展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各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相对发展度,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如下:

本文参照已有研究成果[1,15-17,19],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结合上述计算结果中的耦合协调数值、相对发展数值,对广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阶段及类型进行判断(表2)。

表2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阶段与类型划分标准

3 结果分析

3.1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分析

2010 年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数最高的是防城港市0.511,数值最低的是北海市的0.256,14 市之间总体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数值差异不大。广西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指数(S1)2010 年均值为0.405,2020 年均值为0.524,10 年间总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峰值在河池市,达到0.704,而最低值依然为北海市的0.382,尽管北海市较2010 年而言上升了0.127。10年来广西14 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空间差异分布来看(图1),2010 年广西各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数位于中间值的主要分布在广西东部,当年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较好的分别为桂林市、贺州市和梧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极好的分别是河池市和防城港市。2020 年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提升(图2),达到平均水平及以上(S1>0.461)的城市占比高达64.29%,2020 年广西各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呈现 “北高南低” 的特点。10 年来,广西的总体生态文明建设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山清水秀的绿色生态的维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相较以往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 “清洁乡村” 入手,将建设 “美丽广西” 战略任务目标具体化。2012 年起,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分层落实,先后从市区到县域递进着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2020 年取得较大进展。

图1 2010年广西生态文明指数

图2 2020年广西生态文明指数

从城镇化指数来看,广西总体呈现较低水平。2010年广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有南宁、柳州、北海三个城市,其中南宁市城镇化指数达到0.491,河池市为当年最低值0.11,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0.38,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20 年城镇化指数最高的为南宁市0.954,柳州、钦州、桂林、百色和崇左等市较十年前均有较大进步,其中柳州市增加了0.509。2010 年城镇化发展指数均值为0.234,2020 年均值为0.67,上升了0.436。从空间格局上看,2010 年广西地区城镇化指数水平较高的有省会城市广西南宁,第二产业较为发达的柳州和沿海的北海市。2020 年呈现 “两头高,中间低” 的特点,各城市间的发展定位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西南北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地区较低。

3.2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

3.2.1 耦合协调阶段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表3、图3、图4)可知,2010 年广西14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协调状态都处于拮抗阶段,R介于0.209 ~0.383 之间。数据表明,2010年广西14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发展过程中两大系统的各因素互相抑制。2020 年,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有明显提升,但城市间水平差异较大,14 个城市中,大部分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有9 个城市耦合协调状态处于协调阶段,5 个城市处于磨合阶段。其中,南宁、柳州、桂林、防城港、钦州、百色、贺州、河池、崇左9 个城市,耦合度R介于0.561 ~0.701 之间,处于协调阶段;梧州、北海、贵港、玉林、来宾5 个城市耦合度R介于0.507 ~0.546,处于磨合阶段。表明2010—2020 年,广西14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显著提升,尽管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但两大系统各因子间抑制作用相对减小,促进作用有所增加。

图3 2010年广西城镇化指数

图4 2020年广西城镇化指数

表3 2010和2020年广西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测算结果

3.2.2 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析

前面已经对生态与城镇化两系统的耦合协调阶段进行分析阐述,得出结果为2010 年广西14 市生态与城镇化协调阶段均为拮抗,2020 年既有磨合又有拮抗。为进一步分析两系统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需要构建相对发展度模型。广西地区两系统间耦合协调阶段与类型划分标准如表2 所示,将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分别分为4 个阶段9 种类型(表2),同时运用ArcGIS 10.8 对表3的耦合阶段和相对发展度类型进行可视化呈现(图5)。

图5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空间分布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的相对发展整体状态上(图5),2010 年广西有12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镇化,2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到了2020 年,广西有8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镇化,5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于城镇化,仍有1 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镇化。地理环境对广西市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广西地处中国云贵高原南麓,众多山岭连绵,岭谷交错相间分布,四周被山地、高原环绕。北部多山地与喀斯特地貌,中南部多盆地。广西整体属于我国华南地区西部,相对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西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滞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位于广西中部与南部的城市如崇左、钦州、贵港、玉林、来宾、梧州等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到2020 年,地处广西中部盆地且沿河沿江的城市南宁、崇左、玉林、来宾、钦州、贵港,南部临海城市北海,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建设。原因是近十年来,在持续推进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和强首府战略的背景下,广西展现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态势,人口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而且广西中南部以及沿海城市地势较为平坦、运输方便或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产业的区位优势,便于人口集聚和对外开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城镇化扩张迅速。但由于这些地区缺少自然本底的生态优势,且城镇化建设速度超过生态文明建设速度,所以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建设。随着近年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广西在经济建设中更加注重对独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山水美景的保护与保护性开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旅游业与乡村产业,在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数值。北部拥有良好自然底色优势的城市如百色、桂林、贺州等城市在2020 年的耦合分析中呈现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于城镇化的状态。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北部城市河池,是广西地区尤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其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超前于城镇化。

如图5 所示,广西各个城市的发展类型在2010 年整体属于两种类型(Ⅰ、Ⅲ),且以Ⅲ型为主。从整体来看,广西地区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R≤0.45),Ⅰ型为广西省会城市南宁和沿海城市北海,其余均为Ⅲ型城市。2020 年广西地区两系统间地区差异较为明显,但整体耦合协调度10 年间有较显著提升。2020 年广西地区两系统间相对发展类型分布为:Ⅳ型城市有4 个;Ⅴ型城市有1 个;Ⅶ型城市有4 个;Ⅷ型城市有4 个;Ⅸ型城市有1 个。2010 年和2020 年广西地区两系统间整体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城市个数如表4、表5 所示。

表4 2010年广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布城市数

表5 2010年广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布城市数

4 总结与讨论

综上可知,2010—2020 年,广西域内14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如下。

(1)从综合水平方面来看,广西域内城市2010—2020 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均十分显著,但其协调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10 年广西14 个城市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数值差异不大;但2020 年各城市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逐渐拉大,空间分布上呈现 “北高南低” 的特点。而从城镇化指数来看,广西总体呈现较低水平。2020 年城镇化指数最高的为南宁市,柳州、钦州、桂林、百色和崇左等市较十年前均有较大进步,整体特征表现为 “两头高,中间低” 。

(2)从耦合协调阶段来看,2010 年广西14 市都处于拮抗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2020 年广西域内城市小部分处于磨合阶段,大部分处于协调阶段。其中梧州、北海、贵港、玉林、来宾5 个城市由拮抗阶段进入了磨合阶段,其余9 个城市即南宁、柳州、桂林、防城港、钦州、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由拮抗阶段进入了协调阶段。2010—2020 年,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整体来看,耦合协调状态从拮抗阶段向磨合、协调阶段发展。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有提高,且两大系统间各因子间关联性有较大提高,交互性有较大增强。

(3)从相对发展整体状态来看,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2010 年广西14 市有12 市即百色、河池、柳州、桂林、贺州、梧州、贵港、来宾、崇左、防城港、钦州、玉林的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市化,只有南宁、北海2 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到了2020年,广西有8 个城市即柳州、梧州、贵港、玉林、南宁、钦州、北海、崇左的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有5个城市即百色、防城港、来宾、桂林、贺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于城市化,只有河池这1 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值得肯定的是,广西地区10 年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建设的较大发展。主要办法是聚焦产业升级,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升级。总体来看,广西生态文明指数有较大提升,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这是10年来广西注重生态和经济同时 “两手抓” 的成果。

(4)从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来看,2010 年广西域内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Ⅰ型,另一种是Ⅲ型,其中大部分城市属于Ⅲ型。至2020 年,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10 年的2 种发展到2020 年的5 种,即由Ⅲ型、Ⅰ型2 种类型发展成Ⅳ、Ⅴ、Ⅶ、Ⅷ、Ⅸ5 种类型。

本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与城镇化建设体系两系统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通过三个评价模型,全面评估广西域内城市2010 至2020 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及其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单独发展生态而忽略城镇化建设,则会使经济发展瘫痪,社会发展停滞。反之,若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文明建设,就算经济指标有提升,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也会让我们得不偿失。总体而言,2010—2020 年的10 年间广西域内城市不论是生态文明水平还是城镇化水平都有较大提升,且两系统间的协调关系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本次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模型评价仅从整体层面进行,而没有从更为细致的子层面进行计算、分析和阐述,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耦合是重要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城镇化耦合广西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城镇化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