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
2024-05-07李玉英张君马霄航彭建彪
李玉英 张君 马霄航 彭建彪
摘 要:新时代,高校环境类专业面临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在高校环境类专业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课程脱节、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实践机会以及教育资源短缺等。为了适应产科教融合的趋势,高校迫切需要在环境类专业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文章将从产科教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關实践策略,旨在为高校环境类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科教融合;高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147-04
产科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强调产业、科技与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过程中,产科教融合为环境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实际应用价值的学习体验。将产业和科技的前沿知识融入课程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更全面、更具竞争力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与专业课程脱节
高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逐渐显现。首先,环境类专业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然而,目前许多专业课程仍然偏重于传统的理论体系,而对实际应用的培养关注不够。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难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速度。环境类专业作为一个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法规、标准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迭代。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跟上这一变化,以致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首先,学生对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的认识不足。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而学生对这些变革的认知相对滞后。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对行业动态的介绍和分析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有限,这导致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时往往盲目跟风,缺乏对市场的敏感性,创业过程中不得不面临更多的风险。其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和积极性。部分学生更倾向安于现状,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动力,这一现象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缺乏实践机会密切相关。在传统的环境类专业教育中,学生普遍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在面对创新创业机会时往往感到手足无措,缺乏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三)缺乏实践机会
在高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实践机会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创新创业意识的深化。首先,实践机会不足使得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受限。环境类专业强调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操作机会较为匮乏。加之实验室的设备过时,实践教学平台有限,导致学生无法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活动。其次,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缺乏自信心。创新创业需要学生具备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但由于实践机会不足,难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自信心。
(四)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资源的短缺影响着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师资力量不足。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学科底蕴的师资队伍。目前环境类专业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部分学校由于预算有限,难以聘请到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专业人士担任教职,导致师资队伍的水平和数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其次,实践教学平台和实验设备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这离不开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设备的支持。然而由于经费有限,许多学校无法及时更新和购置实验设备,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深度发展。
二、产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
产科教融合可以将专业知识与产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学科基础上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环境类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的培养。而产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在参与创业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激发创新潜能,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促进科技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方式。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产科教融合的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锻炼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的科技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教育连接学校和产业界,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环境类专业学生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学校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促使科技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助于科技成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提高教育质量
在产科教融合的时代潮流下,高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关键在于其对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在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拓宽了学科边界,提升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专业教育往往局限于学科专业教学,产科教融合带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恰好打破了这一限制。在环境类专业中,学生既可以深入专业领域,又能涉足相关学科,如管理、市场营销等,这样的学科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延伸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教育质量。[2]
(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视域下,产科教融合已成为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环境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培养了一批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學生通常只能在课堂上接触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在产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环境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能够亲身体验实际问题和挑战,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更具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其次,高校环境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在产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环境类专业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以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促进了创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的升级,这种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产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产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需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可以通过增加实验课程、实地考察、模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类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其次,专业课程的更新迭代需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环境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知识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学校应建立灵活的课程更新机制,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3]可以通过设立产业顾问团、参与行业研究等方式,获取行业最新信息,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中,这不仅能够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更能够培养学生对行业动态的敏感性,使其具备在创新创业中洞察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师资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高校环境类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可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参与产业项目、参与企业实践、赴企业实习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产业现状和需求,提升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通过建立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促使教师将产业动态融入课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实用。此外,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环境类专业的知识更新较为迅速,为了保持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时俱进,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业内专家、企业领军人物等开设讲座,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国际合作,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促使其在教学中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
(三)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在产科教融合的大环境下,高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亟须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具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需充分考虑环境类专业的实际应用特点。在产科教融合理念下,需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因此,可引入更多的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实地考察、模拟项目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类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其创新创业的实际能力。其次,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产科教融合理念下,可以尝试引入案例教学、团队合作、项目驱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际项目运作,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四)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与资源
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与资源是高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举措。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产学合作、引入外部资源等途径,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开展产学合作项目,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引入行业领先的实验设备和技术,通过设立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筹集经费用于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工具。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在线实践教学。通过建设虚拟实验室、在线模拟项目平台等,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参与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弥补实际场地有限的不足,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实践范围,使其在更广泛的领域积累经验。
(五)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
首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可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战略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设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等方式,促进学术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此外,强化双方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建立起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产业的发展动态,也使企业了解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最新成果。[4]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座谈会、举办产业沙龙、建立校企互访制度等方式,促进师生与企业专业人才的深度交流,搭建双向的合作平台。其次,鼓励学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项目可以涵盖环境监测、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不仅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刻的实践经验,促使其更好地融入产业实践。
(六)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而言,评价体系应包括科研水平、产业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等多个方面,更全面地反映其教学和科研贡献。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实践项目资助等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奖学金可以分为学科竞赛奖励、创业计划竞赛奖励等多个层次,以根据实际表现进行差异化奖励。针对教师,则可以通过设立教学成果奖、创新创业导师奖等,激发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投入与热情。[5]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呈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通过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改革实践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为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改强,霍丽娟,郭少青. “双碳”目标下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 环境教育,2023(09):58-60.
[2] 于翔,刘永杰. “双碳”时代高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探析——以Z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3):43-48.
[3] 李平,李素矿,柴波. 高校环境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式培育机制探索[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1):20-27.
[4] 王学刚,郭亚丹,陈井影,等. 地方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97):33-35+44.
[5] 张振,史学辉,吉海瑞. 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22,9(04):92-95.
(责任编辑: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