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语文教师的法律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
2024-05-07蒋桂群林素卉
蒋桂群 林素卉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民办高校就读。民办高校成立时间不长,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特征。由于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有着奠基性,故其在传承文化、培育新时代新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校招聘语文教师时普遍考虑专业知识能力、教学能力,但是对其是否具备法律素养不做考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时,易因法律素养的缺失导致诸多教育问题与矛盾纠纷。通过对民办高校语文教师的法律素养的现状进行反思,进而探索语文教师的法律素养的提升路径,以提升民办高校语文教师的教育与管理的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师;法律素养;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020-04
高校管理者普遍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属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践行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1]
语文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中扮演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如果语文教师本身法律素养不高,在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就会遇到诸多困难、矛盾纠纷。
一、民办高校语文教师在学生教育与管理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民办高校语文教师整体呈现年轻化,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缺少教育学、心理学及法律等相关培训和学习,且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读大学时并不在民办高校就读,因此不能准确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加之其法律意识淡薄,时常会出现仅凭经验而侵犯学生正当权益的情况,在突发事件中不能依法保护学生和自身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人身财物受到侵犯
学生的人身财物受到法律的保护,在高校中学生的财物权受到侵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学生人身财务安全受到威胁,财物被骗被盗问题突出。既有发生在校园内的侵害,也有发生在校园之外的侵害。当前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案日益增多,各种校园贷层出不穷,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轻信他人,往往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重要对象。有学生将父母给的学费在网上做非法集资,平台失联导致资金损失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还有学生没有养成保护自身财产的意识,很多学生将贵重物品随手扔在床上等明显的位置,人离开房间不锁门,导致常有财物被盗的现象,而盗窃者有一部分就是校內的学生。针对此类财物侵犯,作为语文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财物安全意识教育,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严防财物被盗,保障学生的人身财物安全。
其二,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权与学生发生金钱往来,也易与学生发生财物矛盾纠纷。个别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做微商卖商品,强制学生购买商品。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对迟到、旷课学生罚款、对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学生没收并罚款,这都是教师法律素养低下的表现,其行为已经侵犯了学生的财物权。民办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普遍较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白:未得到上级行政机关的授权,学校没有权力对学生进行罚款,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行为会让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大打折扣,以致产生矛盾与纠纷。
(二)学生的隐私权受到侵犯
教师的电脑里一般都存有学生和家长的电话、身份证、住址等重要信息,在评奖助学金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收入、家庭结构、贫困程度等。如果将此类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不仅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还会给学生和其家庭带来诸多烦恼。对学生信息的保护,尤其是对家庭贫困学生、心理障碍学生、身体有缺陷学生的信息保护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个别语文教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求查看学生的手机信息、照片等,有的学校还在固定上课教室安装摄像头,检查学生的迟到情况。如若将学生的这些录像发到班级群,虽然初衷是为了监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实质上已构成对学生隐私的侵犯。
(三)学生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
当前,学生与教师因论文版权问题发生的纠纷屡见不鲜。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让学生在其论文中署自己的名字,如果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固然无可厚非。但有时其研究成果其实是学生一人完成,教师将学生未发表的论文拿作己用,部分或完全照搬已经构成对学生知识产权的侵犯。
(四)处理违纪学生时侵犯学生申诉权
对违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学校的一种管理方式,但有个别教师在处理违纪学生时,并未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处理办法进行处分,对学生的处理有的未经严格的调查取证,只听一面之词,并未实事求是,也未按照相关要求处理学生的申诉,在给予学生处分时没有注意程序上的合法性。
二、教师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容易导致侵权行为的原因
(一)教师专业分布多学科,法律素养有高有低
之前民办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近两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想任职民办高校教师岗位,高校教师的任职学历要求也随之提升,大多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但对教师是否具备道德和法律素养并未有太多的限制。
由于法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更多地想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硕士毕业选择进入民办高校担任教师的人并不多,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中法律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尤其是语文教师,虽然在入职时会对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但法律相关知识和问题主要还是通过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进行学习,这样的自学难免缺乏系统性。
(二)语文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讲求师道尊严
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权不受侵犯。语文教师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影响,在现实教育管理中常常不尊重学生,甚至有些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伤害学生的人格,认为学生就应该服从教师的教导,应该无条件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
(三)相关法律规章没有细化,语文教师无所适从
“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发展,依法治校被越来越多得以贯彻执行,《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继出台和修订,使高等教育法制化不断完善。”[2]但法律规章包括学校的相关规章还不够细化,特别是高校《学生手册》中的相关规定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修订,很多规定已经不适用新时期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对照学生手册无所适从,不能合理利用相关规定或对新出现的现象无法根据学生手册的规定进行处置,有时还会因此侵犯学生的相关权利。
三、民办高校语文教师法律素养提升路径
当前民办高校语文教师法律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靠语文教师本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法律知识,但学习效率并不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法律素养。
(一)以法律素养建立语文教师准入制度
各高校在选聘语文教师岗位时应构建适合岗位特点的职业准入制度,通过设计法律素养测量表或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应聘者的法律素养进行考察,让应聘者在职前就做好功课,而不是等到入职后才开始补足法律知识的短板。
(二)完善语文教师的培养制度,引导语文教师树立现代法律意识
将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环节,通知岗前培训、专业学习、外出考察、课题研究的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地提升语文教师的法律素养。当语文教师有了较高的法律素养时,就能更好地为学生开展各种法律专题课程和专题讲座,比如针对大一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生活,避免发生矛盾冲突,如何自我保护等;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如何在兼职求职过程中避免诈骗等权益保护问题,帮助学生规避就业风险,还有针对当前问题较多的校园贷,语文教师也应开展各种形式的预防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多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语文教师可以开展班会活动与学生互动开展法律情景剧,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加深师生的互尊互信,共同提升法律素养。
(三)健全细化学校学生管理办法,让语文教师有章可循
《高校学生手册》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引导和服务的重要文件汇编,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指南,是学校和语文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依据。在教育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学生手册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因语文教师解读和使用不当导致的师生冲突,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语文教师,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角色,往往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他们对师道尊严的坚守上。这种坚守并非简单的守旧,而是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热爱与尊重。在日常教学中,他们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每一个知识点都力求讲透。他们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因此,他们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在与学生相处时,他们既严厉又慈爱。他们明白,严师出高徒,但更懂得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语文教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们深知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因此,他们经常通过课文讲解、作文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这种对师道尊严的坚守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们墨守成规、拒绝创新。相反,他们非常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也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四)学校加大普法力度,健全普法长效机制
“普法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普法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律修养,增强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为他们明天走入社会做合格公民做好准备。因此,学校必须把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引入课堂教学中,纳入常规教育工作中。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逐步落实开展普法系列活动,针对教师教学方面,学院每年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发挥课程思政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的作用。[4]课程思政说课比赛旨在促使教师挖掘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的作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宪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5]引导广大师生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营造学院“崇尚廉洁”“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和廉洁文化氛围。
(五)注重案例积累,让语文教师有案可循
语文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其中有大部分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属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要面临很多学生问题,学生问题中很多涉及法律法规问题。“但是语文教师不是法律专业毕业,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些,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大量的知识。”[6]这需要语文教师日积月累,积累大量的学生案例,建立学生档案管理机制,成立学生案例分析小组。工作小组定期开会,在会议上教师分享案例,共同探讨案例的解决办法,在案例处理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在遇到无法攻克的难题时,工作小组可以邀请法律相关教师和专家们给予工作指导,邀请专家定期给语文教师做系统知识培训,再将重点案例进行解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多年工作积累和学习,语文教师将会有很大的空间提升法律知识。在之后遇到学生出现类似问题或者身边出现类似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学习的法律知识预防犯罪和维护自身的权益。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融入法律知识的教学,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案例。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律修养,增强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促进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六)建设法治校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有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因为生活在‘象牙塔,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法律的尊敬,这导致大学生被骗人数上升,以及参与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活动的人数只增不减。因此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7]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律相关课程,但是学生不能将知识从书本带到生活实践中,每當遇到法律纠纷时就显得束手无策。学校需要开设校园文化节和趣味活动等实践活动,安排语文教师作为主要负责人,将法律素养融入活动中,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语文教师可以编排法律相关的情景剧,也可以通过宣传条幅、校园广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树立法律意识。
四、结语
在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的当下,高校语文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高素质大学生,可以有效地保障学生和自身的核心利益,促进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语文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的提升需要语文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共同协作。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较强的法律素养外,必须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加强对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学习,这样才能帮助新时期大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求是网. 习近平总书记谈“培养什么人”[EB/OL]. (2021-03-09).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3/09/c_1127189506.htm.
[2] 覃壮才. 高等教育法规实用教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韦东雪.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王越,高翔,付洁.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9):42-43.
[5] 刘旺洪. 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J]. 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226-246.
[6] 杨柳. 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现状调查及其提升路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6(20):172-174.
[7] 郑艳华. 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构成维度与培育路径[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5):43-45.
(荐稿人:马秋凤,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