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24-05-07潘杰王莉莉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当代价值劳动教育

潘杰 王莉莉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品格、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方式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也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注入了精神动力。只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挖掘价值,汲取力量,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016-04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蕴含着丰富的劳動教育思想。本研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供参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品格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源自先秦《击壤歌》,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这也是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生动写照。哲学上常说,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品格既是遵守规律的一种表现,也是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精神外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体现的辛勤劳动、踏实肯干、不怕辛苦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是古人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体现。传统文化将勤劳看作立身的根基,认为劳动可以满足自身需要且带来物质财富,将辛勤劳动作为生存之本和获得幸福的基本手段,崇尚劳动、热爱劳动,造就了坚强、勇敢、勤奋的劳动品格。北宋时期邵雍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从一日到一年再到一生,由小见大,提醒人们要把握时机,善于播种,只有付出才会有所收获,体现了辛勤劳动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还强调男耕女织,注重男女之间的社会分工,男性更多地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田地耕作,女性则侧重家庭生产,充分发挥男女双方各自的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男耕女织不仅是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的家庭分工,也是生产社会化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积淀。男耕女织展现的是一种琴瑟和鸣、幸福美满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祥和安逸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这种状态展现的是劳动人民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古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的社会价值观。

(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劳动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传统文化中所保留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拼搏奉献的劳动精神是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源泉,不断地为中华民族注入动力,使民族攻坚克难,发展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常用“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来形容读书人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有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人生价值,流芳百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劳动精神也植根于人们心中。“天道酬勤”出自《论语》,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即道德高尚的人,能够担当大任,反映了对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的传承,将劳动与教育相联系,提倡勤奋、努力,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来强调发扬艰苦奋斗劳动精神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对勤俭节约也有较多的表达,“成由节俭破由奢”“勤能补拙,省能补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都是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运行所必需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勤俭节约不是抠门、小气,是不铺张浪费,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是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拥有一定的财富后仍旧初心不改,理性消费的态度,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只有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才能够做到避免浪费、杜绝奢靡、尊重劳动,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半耕半读,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方式

传统文化中强调劳动与学习相结合的耕读方式,以“耕读传家”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这种劳动方式主要表现为半耕半读,以“耕”满足物质需要,以“读”提高自身修养,与“育人”“劳动”“乡村”紧密联系。古人在劳动过程中学习知识,与生产劳动零距离接触,通过耕读提升学识和实践经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耕与读结合,体现了劳动养体,文化养心,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行合一的价值理念。半耕半读,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方式所形成的耕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耕读文化从最初强调“勤奋耕作、自食其力”的勤耕精神,到“勤耕立家、苦读荣身”,再到倡导“耕读传家、立己达人”,其内涵和精神不断丰富发展。[1]参悟耕读文化,可以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劳动品格、劳动态度以及教育方式。耕读结合展现的生活方式让人体悟耕作的劳苦和不易,促进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方式对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古人在劳动过程中锻造自身的品格与精神,养成了勤劳俭朴、勤奋努力、修身养性等优秀品质,其崇尚农耕,崇尚读书的价值取向让人感受到稻米之乐和书卷之香。在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方式下,劳动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其所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了关于劳动育人的重要讲话,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如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劳动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中蕴含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思想品德为加强劳动教育注入了精神动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坚持立德树人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高校以劳动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主要有:重视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倡耕读结合、追求身体力行的榜样示范等,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劳动教育思想不断被深化,育人功能得到强化。劳动教育所体现的立德树人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始终强调德性的养成、能力的培养、自身价值的奉献等。劳动教育旨在加强知行合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其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能力的提升,只有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子曰:“讷于言而敏于行”,王阳明也提出“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2]对于事物的不同认识都离不开“行”的参与。青年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多来自校园、教师以及同学,传递这些知识的场所多集中于教学楼、文化长廊、图书馆等,展现学识的高低多体现在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如考试、竞赛等,缺乏一定的社会劳动,长期的学习压力也造成一些学生身体超负荷。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3]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增强其与社会的联系,使其在感受生活的点滴和不易中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达到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实现立德树人、以劳育人的目标。

(二)弘扬劳动精神,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

劳动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要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的,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统文化中“日出而入,日落而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所开展的劳动,无不体现着人们对劳动的追求。古人认为辛勤劳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享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心情也会愉悦,通过劳动提升自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劳动”也不仅是指体力劳动,苏联作家马卡连柯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体力劳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中国传统劳动教育形成的勤劳、朴素、奉献等精神能够帮助现代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引领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大批劳动人才在各个行业涌现,如巨晓林、李万君等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用自身力量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三种精神”在凝心聚力中起到重大作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对传统文化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更加明确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不断探索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教育理念的实现形式。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为夯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能够帮助青年深入了解劳动,提高劳动积极性,焕发劳动热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践行初心和使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劳动,是奋斗永远不变的底色。通过劳动,能够让生活更加富裕美满,国家更加繁荣富强。《清明上河图》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经济生活的描绘,歌颂了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类画作还有《戈射收获图》《春景牧牛图》《巴人汲水图》等,这些画作都生动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历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要用辛勤劳动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4]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作为党的价值取向,短短一百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由弱国到大国再到强国的蜕变。民族的繁荣昌盛来之不易,这都是亿万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成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有助于拉近青年与土地、农村的感情,树立爱劳动、爱农村、爱农业的观念,更好地培养青年服务乡村振兴,致力家乡建设,更快地实现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难险阻,要想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必须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带领下实干苦干,创造美好生活。人世间的一切美好 从来都不是英雄创造出来的,而是依靠全体劳动人民坚持不懈地实干创造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乐于劳动,更离不开党的领导。实干的磅礴伟力托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5]

(四)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凝聚而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自强不息、精忠报国、舍生忘死、勇于奉献等观念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行劳动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端正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强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二十四字为基本内容,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都以新的表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各种风险挑战冲击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抵制歪风邪气,砥砺优良道德品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己以安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诚则信矣,信泽诚矣”等能够教育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热爱劳动、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树立文化自信,劳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去了解民族历史,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学者认为,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现代化的社会已经不需要传统的劳动文化,只需要依靠科技去创造美好生活。这完全是对劳动价值和劳动意义的误读。事实上,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对传统文化强调的克勤克俭、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观念造成了冲击,文化凝聚力被大幅消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创新引领等优良品质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劳动精神刻不容缓。劳动文化有助于弄清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弄清“根”与“脉”,中华民族在劳动中锻造的勤劳和坚韧的品格,促进了民族繁荣,国家昌盛。将劳动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国家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大力支持傳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品格、劳动精神、劳动理念、劳动价值等丰富内容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为解决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引。为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提升公民劳动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发扬传统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提升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吕叙杰,刘广乐. 论耕读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43-45.

[2] 王阳明. 传习集[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28.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20/content_5501022.htm?eqid=86605f79000531900000000664677291.

[4]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 工会博览,2020(36):11-13.

[5] 龙华平,凌小萍. 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5):8-15.

[6] 崔延强,陈孝生.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1):67-74.

(荐稿人:陆启义,无锡太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当代价值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