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唯一“刘伯承工厂”的前世今生

2024-05-07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二厂兵工立功

刘伯承工厂是解放战争中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军工厂之一,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共和国元帅名字命名的兵工厂,是人民兵工的优秀典范和杰出代表。“一切为了前线”的刘伯承工厂精神,是人民兵工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人民兵工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人有功立,人人要立功”

的竞赛氛围

1945年11月,已经更名为兵工二厂的黄崖洞兵工厂(中国兵器淮海集团前身)从山西平顺西安村搬迁到长治市区的南石槽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任命赖荣光担任该厂厂长。当时全厂共有87台专用设备,工人1700多人,占军区所属兵工厂工人总数的17%,是华北最大的兵工厂,主要产品是82迫击弹。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为满足部队对弹药日益增长的需求,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决定紧紧围绕毛主席提出的工业生产要“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原料足、销路广”的生产方针,以“增加弹药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技术改造、降低材料消耗”为目标,在华北兵工系统(太行兵工系统19个兵工厂)中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活动。

随即,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功竞赛运动迅速在兵工二厂兴起。工厂提出“人人要立功,立功最光荣”的口号,并规定了28个方面的立功标准。

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在兵工二厂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14个月时间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及大批生产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生产尾翅片的板材,是由铁路钢轨敲锻而成的。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尾翅片,工人们4人一组,抡着8公斤的大锤像流星赶月似的从早敲到晚,硬是把烧红的钢轨敲打成3毫米厚的片材。

兵工二厂副厂长韩忠武每天都要转遍工房、看遍工序,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当时,由他革新的套扣专用设备,将工效提高了40倍。有一次,一辆装满炮弹的导轨车因刹片失灵滑坡冲向火炉,韩忠武奋不顾身,于电光石火间拦下导轨车,并带领工人们抢运出压在火炉上的100箱炮弹,避免了一场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当时,兵工厂机械化程度虽有提高,但生产效率仍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正在军工部实验所学习的甄荣典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后,主动要求到兵工二厂的生产一线去。甄荣典来到兵工二厂后,第二天就造了45发炮弹。为加快生产效率,甄荣典曾经一个多星期每天工作14到19个小时。在甄荣典的带动下,全厂生产效率突飞猛进,产量节节上升,有力地支援了前方。

据统计,在创建“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运动中,兵工二厂90%的工人立功受奖。

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战役规模越打越大,战斗空前激烈,消耗很大。这一年,兵工二厂实现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共117项,82迫击炮弹月产量由1947年2月的13000發提高到1948年4月的34000发。在设备不变、原材料供应困难的条件下,产量增长2.6倍,平均降低成本35%。

1948年4月,兵工二厂以“产量成倍增长、质量信得过、成本大幅度下降、管理企业化、技术改造成绩显著、政治工作有力”等特点,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并形成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刘伯承工厂精神。刘伯承司令员亲笔题写了“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锦旗授予兵工二厂。

1948年5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来厂视察时,亲笔题写了“刘伯承工厂”厂名。

(摘自《企业文明》)

猜你喜欢

二厂兵工立功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二厂汽水
新形势下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思考
儿在部队又立功
兵团的明天更辉煌
打造气田高质量发展样板
从“二厂”的全世界路过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狱中“立功指南”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