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重视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及启示
——基于《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篇》
2024-05-07陈思宇
陈思宇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立足新的实际,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到谋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有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思考后得到的重大理论结果。这些科学论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来深入基层一线的亲身调查研究实践所得出的。本文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的调查研究实践活动中,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归纳,并从中获得四点启发。
一、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产生的基础
1.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思想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的社会实践与深刻哲学理论的中间环节。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就十分关注贫困群众的生活。“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2〕自此,马克思将关注的群体转移到无产阶级身上。恩格斯也同样重视调查研究,曾花一年时间,详细地研究了英国工人阶级的情况及劳工运动。他深入曼彻斯特的工厂、贫民区,实地考察工人阶级的状况后,写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对于科学工作,如果只说空话是根本不行的,要通过大量批判掌握的历史资料与亲身的调查研究实践,才能形成对各种经济社会形态的全面细致的考察,并对活动规律进行总结。
(2)列宁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
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理论运用于西欧以外国家的社会状况研究的第一人。列宁认为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抓手,因此,他向俄共全党提出,“首要任务之一是组织一系列的调查。”〔3〕列宁经过长期考察俄国社会形势以及政治、经济体制,认清了俄国特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现象,指出了俄国革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客观发展的可能。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就是列宁在进行长期调查研究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历史思维进程:在历史进程中汲取力量
(1)汲取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孕育的调查研究思想,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以丰富的营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尽管没有对调查研究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和使用,但已经理解其内涵并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来了解民情,进而巩固自己的政权。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所谓“精察”,就是“调查”,强调“精察”,就是要注重“调查”,把“精察”运用到君权的实践中去。尽管它是为了维持封建君主制,但在客观上使古代的调查研究思想在内容上和深度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就是在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上的思考,他曾在多次讲话中引用过《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强调了学习和思考实践关系的经典话语,强调在学习中要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寄语广大青年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理解所学。
(2)贯通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逻辑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就曾发表《可怜之人力车夫》,指出人力车夫问题是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先进思想和先进政党解决。调查研究作为科学方法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如何找到一条能够带领我们取得胜利的道路这一重大问题。毛泽东主张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他认为调查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面对党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根本问题,毛泽东在深入调研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经典的调查报告,使农民运动得以迅速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寻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4〕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身体力行地开展调查研究,在全党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撰写了一系列反映的党调查研究思想的著作,把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工作作风的基础性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将调查研究运用到土地改革、军事作战、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有效地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对调查研究的新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一个相对落后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棘手问题,毛泽东把这一问题的解决诉诸调查研究。在1955 年至1956 年间,毛泽东乘坐专列前往杭州、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在回京后听取了三十四个部委的调查报告,形成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1961 年,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出搞“一个实事求是年”的倡议。〔5〕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形成了调查研究的壮丽景象。刘少奇、朱德、陈云等纷纷到各县区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此外,中央还派出专门的调查组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比如由杨尚昆领导的徐水调查组、习仲勋领导的河南长葛调查组、胡耀邦领导的辽宁海城调查组等,通过对各地区的实际调查,摸清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案。
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调查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常常亲自动手进行调查研究。他提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6〕针对党组织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出现的各种官僚主义的倾向,他告诫大家:“四个现代化靠空谈是化不出来的,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己知彼,力戒空谈,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7〕要想克服官僚作风,就必须整顿领导机构。1992 年,邓小平在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后,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也为改革开放确立了明确的方向。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期间,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要求各县级以上的领导同志要带头进行调查研究,要对所管辖区的情况有基本全面的认识,对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通过系统调查,形成有力的调查报告,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胡锦涛同志在担任总书记期间,人们经常能够在基层一线看到他的身影,在革命老区、田间地头、工厂矿区也都有他进行调查研究的足迹。胡锦涛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努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实好。”〔8〕胡锦涛同志从调查研究的角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调查研究工作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3.现实基础:突出矛盾的解决急需调查研究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深刻复杂,国家间竞争加剧,关系微妙,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相互交织,国际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科学研判,及时作出积极的反应,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战略。在国内,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攻坚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在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许多突出矛盾相互交织。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习近平指出“希望大家围绕当前党和国家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9〕
二、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中央和国务院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量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1.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任职时的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1)在河北任职期间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骑着老式的凤凰牌“二八”自行车跑遍了25 个乡镇、221个乡村,搞问卷调查研究,在街边摆桌子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当场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回去开会尽快为群众解决。在正定创新的问卷调查和现场接待的方式既真正了解了群众的诉求和实际情况,又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对正定商品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的调研以及对先进地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推动了正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正定人才短缺的困境,又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制定出“人才九条”政策,为正定发展招揽了大批人才。“半城郊型经济政策”和“人才九条政策”都是习近平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调研成果转化成具体举措的重要体现。
(2)在福建任职期间
在福建宁德,习近平同志到任三个月内便走遍了九个县区,常常一连数日坐吉普车在崎岖山路上颠簸,在不通公路的地方也常常踩着泥泞湿滑的山路徒步进山,只为获取全面、真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曾翻山越岭几个小时去到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之称的下党乡,成为第一个到达那里的地委书记。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为了深入了解当时被称为“最犄角旮旯”的宁德,他一有时间就到乡村做调查,常常深入群众,经常到边远地区,与当地群众见见面,聊聊天。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10〕在厦门报到的第三天,他就带队下乡调研。到达同安时,同安的干部群众都十分惊讶,因为当时的同安是个很落后的农业县,每年都只能靠市里发放的补贴才能维持。后来,习近平还曾多次到这里调研,与当地群众同坐小板凳,一起用“黑茶杯”喝茶,做到“心到”“人到”“措施到”,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并监督执行,推动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展开。在福建工作期间,既注重调查研究,又注重对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工作。他牵头编制的《1985—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编撰的最早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福州市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也对福州未来发展制定了目标。
(3)在浙江任职期间
刚到浙江上任的那段时间里,习近平为自己制定了要“到十一个市都跑一趟”的任务,以此来了解全省的状况。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走了全省十一个市,六十九个县市区和大部分的省直部门和单位。在习近平的指示下,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通过了《关于推进调查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意见》,对调查研究做了制度上的规定。这一规定对我党调查研究工作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步完善起来的制度是搞好调查研究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党对调查研究工作重视程度的加深,该制度进一步推广到全党全国贯彻执行。习近平在2003 年2 月发表了《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一文,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强调在开展研究工作时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这“五字诀”反映了习近平唯实、唯深的调研作风和品格,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对浙江省发展战略的调研中,习近平看到了浙江块状特色产业的优势,提出要抓住产业发展演进规律和信息化带来的机遇,推动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浙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形成了对浙江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关键作用的“八八战略”。
(4)在上海任职期间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走遍了全市的十九个区县和主要部门、各类组织机构,涉及党政军群团、教科文卫体各个领域,对上海发展的基本定位都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素材资料中提取的。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上海发展的“四个放在”,是在对上海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规律性认识,为上海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习近平在中央履职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调研足迹遍布中亚欧非等地区。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生态污染防治的调研活动,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供了实践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部署,这些部署都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为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所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政策的制定要坚持调研开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稳扎稳打,出台的政策要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要把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鼓励群众大胆参与,基层职能部门敢于大胆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2)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2 年,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前往河北省阜平县进行扶贫工作的调研;2013 年,习近平赶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调研并提出国家扶贫战略的“十六字”方针;2019 年,习近平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有关突出问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直在以调研开路,先后七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在最后一次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回忆道:“年年去,常常去,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直接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和举措,不断推进工作,带着感情去抓,带着践行宗旨的承诺去抓,最终在全党全国的共同努力下打赢脱贫攻坚战。”〔11〕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习近平在考察全国贫困地区后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在部分省区市脱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施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原因、不同类型产生的贫困采取不同的政策。在这一指示下,当时的国务院扶贫办汇总全国的情况,提出分类施策的具体办法,全国各级机关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对于国际减贫事业也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3)生态污染防治
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习近平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做了许多调研。在浙江湖州安吉村,通过实地调研,习近平就生态保护的问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在《之江新语》发表同名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体现出习近平对可持续发展道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能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组织开展有关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在浙江湖州推动了有关太湖的治理,在福建平潭考察了沿海防护林的情况,在湖北宜昌长江沿岸考察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等等。各地区依据地区实际状况,发展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产业,实现科学、有序的高质量发展。在多次亲身组织调研的实践经验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三、启示
调查研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1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认知、内容、方法要求上都有鲜明的指引,对于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具有启示作用。
第一,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人民至上,走群众路线。
人民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明确调研是为了人民,调研要依靠人民,调研的成果由人民检验这一核心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工作中要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呼声,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基层参与调研,从湖南十八洞村、陕西梁家河村、河北德胜村、四川三河村、云南司莫拉佤族村、贵州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西冯南垣村等乡村调研中提出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为民惠民的政策,同时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调查研究,虚心向人民请教。“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3〕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需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以调查研究为依据作出的决策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论证。
第二,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调查研究都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只有明确问题,才能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找准问题,也要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鲜明的方法论。他指出在调查研究的工作中,要聚焦真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扎实解决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党员干部要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科学研判,最终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是否科学的检验标准和评判标准,在今天,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仍然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有发现问题的勇气,真正扑下身子、沉到基层,不断发现新问题,为科学谋划工作找到坚实的基点;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领,针对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新思路新办法。
第三,关键要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
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调查研究的能力高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能力是在这种长期深入基层的要求和锻炼中得到提升的。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要做到“高、深、活、辩”四个字。一是站位要“高”,把调查研究落实到践行“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具体行动上。二是层次要“深”,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开展调查研究要带有问题意识,围绕要解决的问题重点调研,深入挖掘。三是形式要“活”,调查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研究的形式。四是思维要“辩”,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善于用好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问题。既要吃透政策,也要“摸清下情”,既要把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也要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辩证分析调研中的问题、案例、数据并进行系统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四,以科学调研来增强调查研究的实效性
调查研究是一项讲求方法效用的艺术,也是领导干部作决策的常态化手段,调查研究必须讲求科学。首先,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决策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确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调查研究工作来检验政策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真实地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调整和纠正。其次,要依托丰富的调查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的方法要与时俱进,他指出:“在运用我们党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14〕运用现代化手段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能够直观高效便捷地获取调查研究的资料,提高调查研究的实效性。最后,科学的调查研究还需依托制度的完善。完善制度才能有效避免调研工作中出现漏洞和短板,发挥制度优势。调查研究工作的常态化也要依托完善的调查研究论证制度、工作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