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匹配-组态优化的两阶段技术供需匹配方法研究
2024-05-06余辉夏文蕾黄炜吴昀璟张羽帆
余辉,夏文蕾,黄炜,吴昀璟,张羽帆
(1.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68;2.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3.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4.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
0 引 言
科技强国一直是我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2021年,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1]。李国杰院士认为技术转移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2]。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成果转化是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需要持续加强的关键点,科研成果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而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是技术转移[4]。
技术转移是一个涉及多方参与的复杂过程,随着时代变化,其表现形式和相关过程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通过参考多方技术转移平台的技术转移流程可以发现,技术转移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发布、技术审查、技术对接和协商议价四个环节。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章第三十条指出,“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检索、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5]。其中,“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检索、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都属于技术对接环节。为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制定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并且在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技术供需对接,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政策环境,发挥技术转移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6],强调了技术供需对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促进技术转移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技术转移平台来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发布信息平台及交易保障场所,技术供需对接的实质工作内容是提高技术供需匹配的效率。技术转移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以文本形式为主,这决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技术转移平台上发布的技术供需文本信息。现实中,技术供需匹配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技术文本内容匹配的结果数量可能过多,既不利于技术需求方搜寻所需技术,也不便于平台进行技术推荐;另一方面,技术转移的供需匹配还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技术供需匹配并不是只对技术文本内容进行匹配就能完成技术转移。所以,现有技术转移中的供需匹配相关研究和工作仍然面临准确率不高和实施性不强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基于文本匹配-组态优化的两阶段技术供需匹配模型,探寻具有较高准确性且较强实施性的供需匹配方案,以期提高技术转移效率。
1 相关研究
1.1 技术供需匹配研究现状
技术供需匹配作为推动技术转移的重要手段,准确的技术匹配方法不仅能降低技术供需双方的搜寻成本,而且能在提高技术转移效率的同时降低技术供需双方不适配的风险。
1.1.1 技术供需匹配模式
技术供需匹配研究主要包括早期信息展示的被动模式和主动寻找潜在技术转移合作对象的主动模式。
信息展示模式的早期代表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机构和中介为支撑的技术转移宣讲模式[7],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发布和查看渠道。这种方式无法精准识别技术转移推送对象,但为后期技术转移平台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基础,是各大技术转移平台初期提高技术转移效率的一种重要辅助模式。
发现潜在的技术供应主体并且主动寻找潜在的技术需求主体是技术转移发展的重点[8]。通过分析已有技术相关信息并与实际经验进行匹配评估,能够提升技术转移的针对性,从而完成技术转移的潜在主体识别。运用各种方法积极、主动寻找技术转移主体,并推荐技术和交易对象,是提高技术转移效率的重要环节。
当前技术转移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技术供需信息呈现井喷式增长,技术签约率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9]。通过技术中转机构或其他中介组织获取技术供需信息,制定高效的技术供需匹配与推荐方案是技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这种主动性较强的供需匹配模式,是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
1.1.2 技术供需匹配方法
目前,技术供需匹配方法的研究包括基于供需主体的双边匹配和基于供需技术的内容匹配。
基于供需主体的匹配方案研究较早,最典型的方案是双边匹配,自1985年提出以来,其被广泛应用于婚姻[10]、电子交易[11]、二手房交易[12]和IT服务[13]等各领域的匹配问题。双边匹配以双方最大满意度为目标,并考虑供需双方的偏好来取得稳定的匹配结果[14];具体可分为最大基数匹配、最大权值匹配和最大满意度三种目标的稳定匹配。前两种以整体满意度最大为前提。例如,陈希等[15]以最大满意度为目标,构建并优化供需双方的满意度矩阵进行匹配研究;李华等[9]则是通过供需双方最低接受度来构建多指标双边匹配模型。后一种则偏向供需双方个体满意度最大,但最终仍然需要考量整体满意度情况。在现实应用中,技术转移中双边匹配研究所需的数据往往难以获取,通常需要寻找替代指标[16],且双方满意度评价容易受到技术转移过程中双方配合积极性、技术售后等其他因素影响。从总体上看,双边匹配研究较为成熟,但其考虑整体满意度最大的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技术供需匹配场景。
基于供需技术的内容匹配是从技术本身出发,在有明确的技术供需信息基础上,判别技术供给是否能够满足技术需求。在当前技术市场中,技术供需信息通常以文本形式记载,供需技术内容匹配以计算文本相似度为主要途径。文本相似度计算包括基于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语义、基于句法分析和文本结构匹配、基于深度学习的匹配和基于多维度视角的匹配方案[17]。技术供需文本相似度计算先进行文本表示,再进行文本相似度计算,不同的文本表示,语义相似度进行计算与匹配方法也不同。李纲等[18]在对研究技术文本供需匹配时,建立了多层语义匹配模型,采用多种方法对文本不同结构层次分别进行相似度计算,并最终采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融合计算得到最终技术供需文本匹配度。这种对技术文本进行表示和相似度计算的方法能提高供需技术本身的吻合度,是技术供需匹配的研究重点。
1.2 前期研究基础
从技术转移的两大挑战分析可知,在技术供需匹配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内容的匹配,还需要考虑后续转移的可行性。技术文本内容的匹配是技术转移的基础,影响供需双方转移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是供需匹配成功的保障。
1.2.1 技术文本内容匹配方法
在基于多层语义相似的技术供需文本匹配模型研究中,提出的多层语义技术供需文本匹配(multi-layer semantic text matching,MSTM)模型如图1所示[18]。
图1 多层语义技术供需文本匹配模型(MSTM)[18]
MSTM模型由分层模块、相似度计算模块以及融合模块构成。在验证MSTM模型在技术供需文本内容匹配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研究中,采用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www.nttzzc.com)上的公开数据集,共7376对供需匹配信息。每对信息由技术供应和需求的标题、正文简介以及供需匹配度组成。其中,供需匹配度分为不相关、弱相关、较强相关和强相关四个类型。实验模型在提取技术供需文本特征后,通过融合计算得到供需匹配度的预测值,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后,得到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作为模型的评估标准。
在进行模型的准确性评估时,划分出1000条数据作为模型测试集,然后将其余的6376条数据按9∶1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经过训练模型与参数调整后,进行模型准确率评估。MSTM与BERT、DSSM、ESIM三种单一方法的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MSTM模型与基线方法准确率对比
从表1可以发现,MSTM在各个层次信息上的准确性均高于其他单一方法。同时,在单一方法上,无论是标题级、正文级还是标题级+正文级的准确率都非常接近,而在MSTM中,融合标题级+正文级多层次信息后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一层次信息的结果。这表明MSTM比其他方法更加适合通过进行多层次信息融合来提高准确率。因此,本文在进行技术供需文本内容初步匹配时将采用该模型进行文本匹配。
1.2.2 技术转移影响因素
技术转移服务涉及申请、筛选、洽谈等多个复杂步骤,又因“知识过滤器”(knowledge filter)[19]的存在,导致技术从知识层面走向应用层面的过程中受到多方因素影响,深入探究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技术转移效率至关重要。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TOE框架)的组态分析作为一种以技术应用情境为基础的综合性分析框架[20],在分析企业技术采纳领域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21]。这是因为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内生影响[22],而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能很好地揭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解释现有的实证研究发现和相悖的研究结论。在文献技术交易中供需匹配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中,通过QCA得出了两条高成交率技术转移路径(H1:主观型,距离—政策—感知可靠;H2:客观型,距离—政策—组织邻近—技术可靠[23]),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路径的稳健性。因此,本文在进行技术供需文本组态优化阶段时,根据这两条路径和相关数据制定匹配优化机制。
2 供需匹配模型构建
为了让实验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本次实验将直接在真实技术需求的技术推荐中应用本文的技术供需匹配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优化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础架构”中指出,“强化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供给”[6],突出以技术需求为主导的重要性,从而拉近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距离。因此,本次实验从技术需求方发布的需求信息出发,为技术需求寻找相应的技术供给,这样可以使技术推荐结果更快地满足市场技术需求,实现技术产业升级。即对技术转移平台上发布的技术需求信息进行分析,为之搜寻匹配相应技术供应信息,根据研究结论进行重新筛选、排序、推荐,并向技术需求方回访本次技术推荐结果,收集满意程度的评价,在验证实验的同时也为后期方案的改进提供反馈建议。
2.1 模型设计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背景,在一些场景中,无法进行匹配优化环节(如文本内容匹配的结果过少不需要进行筛选优化、文本匹配的结果均不符合筛选条件等),只需要进行文本内容匹配即可以进行技术推荐,并不能直接将文本内容匹配环节和匹配优化环节合并成一个环节。为满足研究的现实需求,实验流程需要按供需匹配环节设计成两个步骤:在实际进行技术供需匹配时,先需要对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上的技术供需信息进行文本内容上的匹配,再根据技术转移中的影响因素对匹配的结果进行优化,得出最终的推荐列表;即供需对接由技术文本初步匹配和匹配优化两个主要过程整合而成,总体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总体实验流程设计
从图2可以看出,本次实验中的输入为技术转移平台上发布的技术供需信息文本集,即实验需要完成所有技术需求文本集与所有技术供应文本集之间的交叉匹配。技术需求文本集中的任一技术需求都要在技术供应文本集中进行“一对多”的逐一匹配,直至完成此技术需求与所有技术供应的匹配。然后,对其他技术需求重复此过程,从而快速为市场技术需求匹配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升级。
2.2 初步匹配
在本文前期基础研究中已经构建并证实了多层语义技术供需文本匹配(MSTM)模型在技术供需文本内容匹配上的准确性[18],因此,本文模型中的初步匹配主要基于MSTM模型。在文本内容初步匹配过程中,一条技术需求文本与技术供应文本集中的每一条供应文本分别经过MSTM模型进行匹配度计算,按匹配度由高到低得到一个基于技术文本内容匹配的推荐排序,取前n条或前n%作为初步匹配的推荐列表,也是进入下一优化环节的输入数据。对于给定的匹配度阈值,若经过MTSM模型的匹配对均低于此阈值,则认为该技术需求文本在技术转移平台上得不到满足,属于技术市场的需求缺口;若只有一条高于阈值,则是属于唯一匹配,可以尝试直接进行技术推荐,因为市场上没有其他选择,如果仍然不能成功完成技术转移,那么需要考虑降低阈值并推荐潜在技术转移方进行深度交流开发以满足技术需求;若多对供需信息都满足匹配要求,而企业不可能和所有满足条件的潜在交易方去沟通和谈判,则平台服务需要通过基于组态分析的供需匹配优化环节进行优化,重新对结果进行筛选和排序,找出具有更高概率完成技术转移的供需匹配对,以节省企业的资源和时间,提高技术推荐的效率。此外,在多对供需信息都满足匹配要求时,若经过匹配筛选与优化后,原文本匹配结果并不满足优化环节的筛选条件,则需要返回上一步取筛选优化环节前n%的结果进行尝试性推荐,以向技术需求主体提供符合文本内容要求的保底选择。从单条需求方发布的需求信息出发,形成1对n匹配的具体实验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单条需求信息处理流程
2.3 匹配优化
2.3.1 优化机制
上文已经对技术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高成交率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组态路径。将此组态路径应用于技术供需匹配结果的二次优化,不但可以减少匹配对象,还能提高匹配准确度。在本次交易方优化机制设计中,关键环节为技术路径到优化流程的转化设计。由技术转移中供需匹配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可知,高成交率的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组态路径有两条,具体如下:
H1:主观型,距离—政策—感知可靠(distance * envi‐ronment * ~intention * reliability * ~background);
H2:客观型,距离—政策—组织邻近—技术可靠(dis‐tance * environment * intention * ~reliability * background)①在组态路径中,~表示逆关系,*表示核心条件。。
当研究面向解决技术需求问题时,应向技术需求方推荐两种排序方式的潜在技术供应方列表。其中,在第一条列表中,挑选出技术供需对双方主体地理邻近性存在、政策环境存在,组织邻近性不存在、感知可靠性存在和技术可靠性不存在的供需匹配对;在第二条列表中,挑选出技术供需对双方主体地理邻近性存在、政策环境存在,组织邻近性存在、感知可靠性不存在和技术可靠性存在的供需匹配对。此外,在这两条高成交率技术转移影响因素路径中,条件变量分为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在排序时,核心条件比边缘条件拥有更多的权重。
本文供需匹配优化过程主要包括筛选和排序两个步骤。其中,筛选可以分为初步筛选和二次筛选,主要依据为是否满足高成交率组态路径分析的条件。排序的主要依据是满足条件的程度。供需匹配优化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供需匹配优化过程
2.3.2 筛 选
(1)共同约束条件筛选
共同约束条件筛选是对供需文本内容匹配的结果进行初步筛选,主要目的是去掉不满足任何高成交率路径的匹配对。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去除不满足两条高成交率路径中的共同约束条件,进行初步筛选,既能减少匹配数据,也能降低后期筛选的复杂度。
具体来说,通过总结两条高成交率的组态路径的相同点,可以发现,两条路径均对地理邻近性和政策环境两个因素做了相同的条件约束,即均需要满足地理邻近性值小于5并且政策环境值大于0.5才有可能达到高成交交率组态路径的要求。因此,可以去除待处理供需对中不能满足这两项要求的供需对,以实现高成交率组态路径的共同条件约束筛选,而在后面进行的具体路径筛选中,可以不用再次对这两个条件进行约束,提高了筛选效率。
(2)高成交率路径筛选
根据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组态研究结论,对两条高成交率技术转移影响因素路径进行筛选。由于需要考虑各个前因组态因素是否为核心条件以及判断存在和不存在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对筛选过程进行约束。本文结合组态分析过程中的变量校准时采用的锚点,对筛选标准进一步细化。高成交率路径筛选匹配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高成交率路径筛选匹配结果
从图5可以看出,第一条路径要选择出“地理邻近性值小于5、政策环境评分大于0.5、组织邻近性等于0、主体可靠性评分大于0.5且技术可靠性得分为0”的技术供需匹配对;第二条路径要选择出“地理邻近性值小于5、政策环境评分大于0.5、组织邻近性等于1、主体可靠性评分小于0.25且技术可靠性得分为1”的技术供需匹配对。其中,地理邻近性的值越小,代表供需主体的地理位置越近;政策环境的值越大,代表供需主体所有地区的政策、行政地域划分越相近;组织邻近性值越大,代表供需主体的组织类型、认知差异越接近;主体可靠性值越大,代表供应方的声誉、关系网络等维持得越好;技术可靠性值越大,代表主体背景、可靠性、可行性越好。两条路径都对地理邻近性和政策环境进行了相同的约束,前一环节已经去除了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供需匹配对,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留下的都是符合这两个条件要求的供需匹配对,只需要依据两条路径中的其他三个条件进行筛选即可。
2.3.3 排 序
排序环节是针对供需匹配筛选后仍有多对符合推荐要求的情况下,反映供需匹配的推荐优先程度的过程。即受限于各种成本,向技术需求方推荐很多技术成果是不合理的,当符合高成交率影响因素路径条件的技术成果很多时,需要判断哪一对供需匹配对应该被优先推荐。由于本文得出的两条组态路径中,一致性分别在0.8和0.9左右,无法通过一致性明显区分两条路径的优劣性[23]。因此,在极端条件下,会保留排序的两个标准。在各自的标准中,首先,需要根据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的满足程度来决定排序,例如,对于核心条件地理邻近性,地理距离更小的供需双方,优先级高于其他供需匹配对;其次,根据条件出现在两条路径中的次数进行排序,即出现在更多的路径中,在排序中具有更大的作用;最后,根据在具体路径中的出现情况来确定排序。依据各条件的重发性制定的具体排序规则如表2所示。
表2 推荐排序规则
从表2可知,地理邻近性无论在哪种排序规则中都是最重要的核心条件。在本次实验中,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出现地理距离相同的应用情境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经过初步文本匹配以及高成交率路径筛选后的匹配对数量不会太多,地理距离已经能够满足实际排序要求。同时,从研究目的出发,本文要给技术需求方推荐一个供应方列表,基于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即使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距离,也可以放在紧邻的前后进行推送,不会影响需求方的选择。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只采用地理邻近性进行排序就能满足实验要求。
3 实验与验证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环境及数据源
本次实验使用的服务器硬件配置为GTX 2080Ti显卡(11 GB显存),128 GB内存,10 TB磁盘存储空间,软件环境为Windows 10专业版64位,Py‐thon 3.7,TensorFlow 2.2。实验选取数据来自湖北技术交易所技术转移平台(http://www.hbjsjys.com/#/)发布的技术供需信息。选取2016—2019年的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去除重要条件缺失的数据,最终保留样本数据25986条,其中技术需求信息1256条(因为需要进行技术需求的成果推荐,技术需求只选取最近一段时间,即2019年1月—2019年12月的数据)、技术成果信息24730条。技术需求信息和技术成果信息数据示例如表3所示。
表3 技术需求信息和技术成果信息数据示例
3.1.2 验证设计
一个完整的技术转移周期通常时间较长,而技术转移后期的价值转化问题与企业自身经营、市场环境等因素相关,即在验证环节中,无法通过技术转移效率相关指标进行衡量,如投入产出比。本文方法的验证是向技术需求主体进行技术推荐后,通过技术需求主体对此次推荐的评价来判定的。本次评价的收集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
本次实验从技术需求信息出发,寻求匹配的技术供应信息,所以,调查对象为技术需求信息发布方的相关负责人。调查目的是验证本次技术推荐是否能引起技术需求方的兴趣、能否满足技术需求方的技术需求、还需要进行什么工作,以及如果不满意,是什么原因导致不满意。可以用于技术推荐方案的改进。在明确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后,还需要考虑问卷和访谈的基本原则,例如,适当性原则要求题项与研究假设相符且数据量要合适,一致性原则要求问卷和访谈用语要符合研究对象的理解等。最终制定的主要访谈内容及回答选项设计如下。
(1)您对本次推荐的技术总体印象评价如何?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2)本次为您提供的技术供应方是否符合贵单位的需求?
A. 非常符合,有强烈的兴趣
B. 比较符合,需要核实细节
C. 基本符合,可以进一步沟通
D. 不太符合
(3)您认为本次技术推荐从技术层面来说能满足贵公司技术需求吗?
A. 非常满足 B. 比较满足 C. 基本满足 D. 不太满足
(4)您认为本次技术推荐的技术供应方符合贵公司的偏好吗?
A. 非常符合 B. 比较符合 C. 基本符合 D. 不太符合
(5)您认为贵公司的技术需求在技术市场中能得到满足的概率如何?
A. 一定能满足 B. 很大 C. 可能 D. 很小
(6)您认为本次技术推荐成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其中,问题(1)~问题(4)是对此次技术推荐模型和方案的准确性与可行性的验证,问题(5)是对技术转移市场满足技术需求情况的调研,问题(6)是分析本次技术推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用于技术推荐方案的调整和完善。通过这些问题进行访谈,并采用问卷文本形式进行记录,用于完成本次实验的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验证本文模型的可行性,确定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技术市场的作用;二是分析技术转移市场的健康程度,便于提出改善技术市场的建议。
3.1.3 流程设计
根据构建的供需两阶段匹配设计和结果验证设计,构建了本文的实验流程。以标题为“喷漆、废气处理设备系统降低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需求信息为例,先与24730条技术供应信息逐一进行文本匹配,筛选出29条匹配度较高的技术成果,形成供需匹配对;然后进行组态优化筛选,得到6条具有较高技术转移成功率的推荐列表,将该列表向技术需求信息发布方“荆门***有限公司”进行推荐,并收集满意度反馈信息。具体的匹配演示流程如图6所示。
图6 需求信息匹配供应信息实验演示流程
3.2 实验过程
3.2.1 文本匹配
依照总体流程设计,先对预处理后的供需信息进行多层语义相似度的匹配,以此得到初步的供需匹配对。本次实验以需求信息为出发点,每个需求信息都需要与每个成果信息进行匹配度计算,然后保留匹配度较高的匹配对,即为文本匹配环节的结果。
以需求为主对这些数据进行多到多的匹配,最终进行了31060880次匹配度的计算,按二分类进行匹配度判断,对数据进行去重和去空等简单筛选后,共有7292对符合文本内容匹配标准,共包括288个需求方得到匹配。在这些匹配对中,单一需求匹配到单一技术供给的有61个,可以直接进行技术推荐;单一需求匹配到多个技术供给的有7231个,需要基于组态分析进行优化。根据技术需求能匹配到的技术供给个数分布图(图7)可知,除了61个单一匹配外,仍有多数需求能匹配到15~42条,通过计算可知,平均每条需求可以匹配到约32条技术成果文本,因此,需要进行再次筛选和排序,以减少对接成本。由图7可知,在本次实验中匹配数量均没有超过80条,在计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本次实验选取全部匹配对进行组态优化,即n=100(取100%作为初步匹配的推荐列表结果)。
图7 需求匹配到的数量分布
3.2.2 组态优化
根据高成交率组态因素路径和供需匹配优化机制可知,在两条高成交率组态路径中都对地理邻近性和政策环境进行了相同的约束,因此,可以先去除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供需匹配对,以降低后期计算复杂度。本次实验中经过相同约束筛选后得到2724对技术供需匹配对,除了单一匹配的供需对以外,每个需求方的平均匹配数量为12对。
在本次实验中,依据组态分析时的评分标准对已经经过文本内容匹配的技术供需对进行各个条件的评分,选出符合组态分析结论中的两条高成交率的组态路径的供需匹配对,作为本次技术供需匹配的重要推荐对象。经过两条路径的筛选后,最终选取1131对技术供需对,除了单一匹配的供需对以外,每个需求方的平均匹配数量为5对。
此外,根据供需匹配优化环节的排序设计,在各自的标准中,首先根据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的满足程度来决定排序,即对于核心条件地理邻近性,地理距离更小的供需双方,其优先级高于其他供需匹配对。本次实验中不存在同时出现在两个路径中的匹配结果,而供需双方的地理距离作为重复率较低的核心条件,能够较好地区分各个技术供应方,因此,直接采用地理距离即可完成对匹配结果的排序。
3.3 结果验证
本次验证环节根据匹配结果,以电话或面谈方式向技术需求方推荐匹配的技术成果,然后咨询他们对本次技术推荐的满意程度。
由于各项成本和时间限制,无法对本次匹配的全部结果进行技术推荐。在匹配成功的288个需求方的匹配对中,随机选取200个技术需求方作为本次技术推荐的对象,向其推荐匹配和筛选后的结果,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包括61个技术需求匹配到唯一技术供给结果,139个技术需求匹配到多个技术供给结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共进行了200次电话联系,去掉了73个无法联系上的对象,其中包括34个空号、39个多次拨打无人接听;在127个能联系上的对象中,5人表示已经离职,20人表示没有时间,13人表示不懂技术;对其余的89个技术需求方负责人进行详细访谈。部分访谈对象基本信息如表4所示。
表4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部分)
根据访谈验证设计的问题。本次验证以电话访谈为主,通过录音、笔记、问卷等形式记录内容,最终都以问卷形式记录数据。在成功接受访谈的89家技术需求企业中,有27家单位表示相关问题已经解决,分析这些样本有利于把握技术市场的技术需求方对的需求及其特性。同时,由于对这些需求方进行技术推荐没有意义,无法用于分析本文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因此,将这些样本判定为无效。部分无效样本的访谈结果具体信息如表5所示。
表5 无效样本访谈结果样例
除了无法用于分析本文方案准确性和可行性的27个无效样本外,在其余的62个有效样本中,23家单位表示对推荐的技术成果方较为满意,其中,5家认为此次推荐的技术成果非常符合需求,并有强烈的兴趣进行深入交流;18家表示此次推荐比较符合其技术需求,可以进一步核实技术细节。25家单位表示技术成果基本符合要求,但需要做进一步沟通。14家表示此次技术推荐不太符合预期,技术的相关程度不够。对于成功的推荐,主要分析本次推荐服务中做得好的地方以及需要完善之处;对于需要进一步沟通的推荐,访谈重点在于对不确定之处的因素分析;对于失败的推荐,访谈分析的重点在于本次推荐失败的原因。三者都可以为技术匹配推荐方案的改进提供建议。部分有效访谈结果的具体信息如表6所示。
表6 有效样本访谈结果样例
总体来看,在对推荐结果非常满意的需求方中,大多数对技术成果本身是认可的,只是需要更多的证明材料,以证明技术成果信息的真实性;对推荐结果比较满意的需求方一般认为,技术是能够满足当前技术需求的,只是技术转移平台上发布的供应信息不够全面、具体,需要与技术供应方进行技术细节的核实;在对推荐结果基本满意的需求方中,大多数反馈推荐的技术比较宽泛,不能确定能否满足当前技术需求,或者在具体问题上需要与技术供应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协商和沟通;在认为本次推荐结果不太符合需求的技术需求方中,主要是认为此次推荐的技术与当前要处理的问题相关性不够,或者达不到先进性的要求。
此外,对于各个案例,本次实验还追问了需求方对于自身需求在技术市场中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大小,用来分析目前技术市场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在推荐失败的技术需求负责人中,基本都表明其需求在技术市场中较难得到满足;在推荐结果基本满足需求并要求进一步沟通的技术需求相关负责人中,10人表示很大概率会得到满足,5人表示很有可能得到满足,10人表示很小可能得到满足;在推荐结果非常符合需求并有强烈兴趣的需求方中,基本都认为其技术需求在技术市场上有很大可能性得到满足。
3.4 结论与分析
从本次技术匹配到推荐结果来看,在对有效的62个需求方进行的电话访谈中,有23家表示对推荐的技术成果较为满意;25家表示技术成果基本符合要求,但需要做进一步沟通;14家表示此次技术推荐不太符合预期,技术的相关程度不够。综合来说,按本文的供需匹配方法进行技术推荐,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从整体推荐方案来看,推荐没有成功的案例中,技术需求相关负责人表示其需求被满足的概率很小;而在推荐较为成功的案例中,技术需求的相关负责人表明其需求被满足的概率较大。技术推荐成功的前提是市场上存在相关的技术成果,而技术推荐失败有部分原因可能是技术要求本身不容易被满足,即技术需求被满足的概率与技术需求本身在技术市场中得到满足的可能性相关。
从本次进行访谈的案例来看,除了技术成果不能满足技术需求这一原因会导致推荐失败以外,技术需求发布的时效性也会使得本次推荐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有些技术需求如果不能及时在技术转移平台上得到满足,那么技术需求方会从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本次实验收录的技术需求发布数据截止时间是2019年12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同时,技术转移平台和技术发布双方都应该本着负责的心态,及时更新状态,把自己不再需要的技术需求删除,以免增加技术供需匹配的难度和工作量。
此外,从较为成功的推荐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认为技术成果非常符合技术需求的需求方会表达了强烈兴趣外,即使技术需求方对技术较为满意,仍需要对供应技术的详细信息进行深入了解,核对技术细节。大多数技术需求方会认为推荐的技术成果较为宽泛,无法预测应用到当前需求中的效果。这表明目前技术转移平台的技术推荐还无法直接让供需双方达成协议,即使供需双方技术是基本匹配的,因为技术需求方无法求证技术供应具体能达到什么程度。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平台发布的技术成果简介信息中无法详细说明,导致技术需求方不确定技术成果能否满足其技术需求;另一方面,平台无法对所有技术进行真实性验证,不能保证技术的真实效果。这是目前以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为基础进行技术供需匹配推荐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有待未来进行深入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技术转移流程和关键环节,指明了在以技术转移平台为服务中心的模式中,技术对接是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基于技术文本内容特征和技术转移真实合同登记数据,本文提出了结合技术文本内容和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的技术供需匹配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文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该供需匹配方案能够将匹配度较高的技术成果推荐给技术需求方,并引导其进行技术转移,进而提高市场技术需求的满足率,实现产业升级。
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调研反馈,整理了技术转移的实施建议。本文分为技术文本内容匹配和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筛选两个阶段,针对这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可以从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转移组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提出实施建议,以提高未来技术转移效率。
在技术发展方向上,综合来说,技术转移的发展模式,应当加强市场供需双方的沟通,并且沟通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技术市场的发展。比如,产学研模式和合作开发模式,能很好地避免技术需求得不到市场的满足和技术成果得不到市场青睐的情况。此外,对于重要的核心技术,我国可以从他国引进,但不能一味地依赖,而是要从中学习,慢慢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防止他国对我国实行技术打压。可以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同时改进。
(1)从技术需求方角度,为了使技术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技术需求在提出时应该基于已有技术成果,并且参考可能出现的技术成果。已有的技术成果能保证技术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可能出现的技术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技术研发团队对该技术的开发。
(2)从技术供给方角度,为了使研究成果不被浪费,在技术开发时应该考虑市场技术需求,在做技术研发时应该留有充分的可扩展性,以便贴合可能出现的相似技术需求,扩大技术成果与技术需求的适用性范围。
根据本组态因素研究结果,为了减小这种非技术本身内容带来的阻碍,企业主体和政策制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主体应当重视核心因素。通过对比两条技术供需高成交率的组态路径可知,无论哪一种路径,距离和政策都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中距离是核心因素。这表明距离上的邻近和政策制度上的偏好,仍是研究结果覆盖该部分技术转移的重要前提。
(2)主体可以发展替代因素。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条高成交率路径的不同表明主观偏好型路径和客观技术型路径可以形成一定替代效果,例如,当技术客观条件一般时,可以通过合作方的感知可靠性进行弥补。
(3)加强政策鼓励,减小非技术本身因素的影响。由高成交率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组态路径分析可知,地理邻近性和政策环境在两条路径中都较为重要,这说明了目前技术市场现状对这两种非技术要求的敏感度较强,其中地理邻近性只能靠科技进步慢慢弥补,但是政策环境却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改变。各个地区在实施鼓励技术转移政策时,是应该统一步伐,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地区水平进行调整,这些需要政策制定部门进一步分析。可以肯定的是,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不应该有地区限制,政策制定应当在整体范围内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发生。政策环境应该减少这种非技术层面的不利因素,制定应对措施,如加强鼓励跨区域合作,降低跨区域政策的不同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