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质校园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启真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

2024-05-06撰写操松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育人评价学校

撰写:操松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

周太平|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点评:张建芳|嘉兴教育学院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学校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根本。学校只有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秉承“启真”育人理念,践行“精彩每一天”校训,致力于培育“有孝德之贤、聪慧之心、入世之能、家国情怀”的“启真少年”,以智慧教育赋能高品质课堂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质油中”。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和《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建构“启真课程”体系,让素养立意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真正落地。具体而言,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构建“品质油中”的目标,依循学校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研制了“启真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与育人目标

(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历程

自2014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并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制订、完善课改方案,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学校特色,以推动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2022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校深刻理解课程育人的价值,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坚持素养导向,落实育人为本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科实践,落实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2023年9月,学校结合“双减”工作,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制订了《油车港中学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细则》。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对前期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再优化,充实和健全“启真课程”体系。随着课程规划的进一步升级,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也取得了进展。学校陆续开发了嘉兴市颇具特色的精品课程“薪火陶艺”“快乐学海龟”“自然笔记”和“旋风跆拳”等。

(二)学生课程发展的现状分析

学校课程改革明确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旨在优化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同时采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方面综合分析课程实施现状,以制订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

【优势】(1)办学规范,目标清晰。课程架构能立足学校实际,努力顺应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建设目标清晰。(2)师资良好,管理精细。教师对自身教学业绩有较高期待,教学行为积极且教学反思成为常态。学校巡课小组工作机制完善,动态管理到位,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业批改与订正、单元循环练等过程形成管理闭环。(3)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学校结合农村孩子与泥土更接近、乡情更浓郁、皮实耐吃苦等特点,开发“薪火陶艺”“旋风跆拳”“田园四季”“朽木生花”等校本课程。陶艺烧制窑室,生态农场,跆拳道馆和以乡土文化命名的廊、亭、台、榭等,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特色场所。

【劣势】(1)学校课程整体发展不充分。三类课程质量有待提升,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培育还不够。(2)教师践行新理念的水平不平衡。学校地处乡镇,教师虽具有质朴、勤劳、苦干的职业精神,但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虽接受新理念不慢,但践行新理念的能力却偏弱。(3)学生学习能力不均衡。近七成学生为“新嘉兴人”,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不同,个人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迥异,学习基础差异大,教师难以统一课程内容。

【机遇】(1)课程改革“点上开花”,为全面推进奠定基础。学校探索推进各学科组开展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学习,举办了系列教学活动,点上开花,形成教学改革的良好态势。借此东风,学校继续落实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在课堂内外完成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并进行学情精准分析,利用情景化、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为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奠定坚实基础。(2)新政策掷地有声,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引领方向。学校借力“双减”“五育融合”等新政策,丰富课后托管活动,重新梳理和架构课程,打造学校品牌特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与时俱进,对育人目标进行迭代与升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为课程改革引领方向。(3)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能。学校和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形成独特的合作共建型师资培养模式,全面打造师资队伍,做到“一个人带动一个学科团队,一个团队引领一门课程建设,一门课程打造一个学校特色,一个特色打响一个品牌”,为学校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挑战】(1)在嘉兴买房入户、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等大背景下,自小学开始的插班入学导致学生在学习基础、习惯等方面差异大。教育国际化、学生家庭差异大,导致教育需求多样化,现有的教学体制与班额数量、师资配比、教学资源配置等难以满足实际需求。(2)伴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和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越来越高,学校面临新挑战,需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油车港镇居民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3)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嘉兴市秀洲区教育内涵的提升,在为学校营造更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育人目标

1.学校育人目标

学校坚持以“启真”教育文化为引领,坚持“立体式课程育人”“内涵式课程建设”“生本式课程赋能”基本理念,通过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构建,夯实“启真课程”的特色,围绕“启德修身”“启智润心”“启明跨界”“启行体艺”“启强未来”五方面,培育“真德、真智、真炼、真美、真实”的“启真少年”。学校的“启真少年”育人目标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启真少年”育人目标系统

2.学生发展目标

聚焦五育融合,培养时代少年。学校以“启真课程”体系建构为载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探索优化课程目标、组织形式、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要素,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课程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课程体验,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掘和培养,从而营造优良学风。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

(一)课程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让“启真”教育文化通过学校课程得以充分体现与落实,学校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要求,并在各方专家的精心论证指导下,经学校课程共同体多次协商讨论,进一步明晰学校教育理念,研究当前学生的课程需求,重新梳理“启真课程”结构。

为实现“启真课程”目标,学校打破国家课程学科间的壁垒,尝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使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联建,纵横融通,形成了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符合学校特点的“启真课程”体系。“启真”中的“启”寓意启迪、启发、启动,“真”寓意真实、真诚、真理,指向开启智慧之门,发掘真实内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以校训启德,以理想启智,以强体启力,以沉浸启美,以劳育启勤,使真善美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和核心发展力,进而构建“启真少年”育人目标系统,并搭建全方位的育人平台。

(二)课程结构

“启真课程”的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一系三类五群”(如图2 所示)。“一系”指围绕“启真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三类”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共同实施,相互促进;“五群”是指“菱珑课程群”“菱睿课程群”“菱动课程群”“菱韵课程群”“菱巧课程群”。五大课程群相互融合,对应了五育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图2 “启真课程”的基本结构

1.国家课程

学校开足、开齐、开好每一门国家课程,明确各年级开设的科目及课时,整体规划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教学,不改变教学难度,不随意加快进度,不以整合的名义压缩或取消国家课程各科目的教学时间。国家课程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科技,劳动,综合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方面,注重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整体理解并把握学科的学习目标、基本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各门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原则上不少于10%。学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两种形式推进,一种是以课程的方式,另一种是以课例的方式。其中,前者主要针对部分已经成熟、长期有积累的内容。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设置,省、设区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发,分设通用地方课程、专题地方课程两类,以省情、市情教育为主,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国家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地方课程包括“人·自然·社会”和“可爱的嘉兴”。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设,由教师主导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引入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办法,在原有课程改革成果基础上,优化校本课程选课制度和实施模式,完善评价方案,促进校本课程精品化,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校依托本土菱乡资源,开发了“菱珑”“菱睿”“菱动”“菱韵”“菱巧”五大核心课程群。“菱”象征着纯洁正直、坚韧不拔、团结奋进、适应力强。在此系统下,学校开设了“乡贤之光”“红色印记”“麟溪遗风”“弘信菱乡”,“自然笔记”“创意画板”“‘程’就未来”“麟湖之声”,“旋风跆拳”“‘足’够精彩”“‘棋’乐无穷”“油中‘跤’子”,“栖真问画”“千亩菱歌”“薪火陶艺”“墨香书道”,“田园四季”“玩物励志”“‘绣’外惠中”“朽木生花”等校本课程,分别对应五大课程群。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学校严格遵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贯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分级分类进行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

1.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学校按照课程设置实施教育教学,以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学校立足提升教学常规、努力构建“寻找”课堂、变革学生学业评价以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1)统筹课程实施。学校严格按照规定,开齐开足基础性课程,加强小学、初中课程的相互衔接,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课时安排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平均周课时数。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积极探索作业管理,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和精准性,探索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长程作业和项目式作业。

(2)落实“品质课堂”。学校提炼出的“品质课堂”理论包括学习目标、问题驱动、认知地图、学习整理、反思提炼等五大内容(如图3所示)。“品质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融合性,指向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学生思维力、点燃学生创造力的课堂,强调价值问题、自由表达、实践探索、批判思辨的课堂理念与实践追求。

图3 “品质课堂”理论

(3)完善“主辅备课”。在主辅备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遵循学情有数、教学有法、作业有度、批改有情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了适合、适切的教学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全面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殊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主辅备课”模式的具体实施分“定、研、磨、学、展”五个环节,旨在打造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发展学生“心智”的主辅备课下的实证课堂。

【定】每次备课活动都会提前确定时间、地点、主题、课题、主备人、辅备人,以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学科组会依据课题内容选择具有相应知识背景的教师担任主备人、辅备人。主备人负责优化备课内容、拓展课本内容。其他教师作为辅备人,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补充备课内容。

【研】根据课题,主备人负责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新课或复习课的教学方案,辅备人则可以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主备人整合各方意见后,形成初步的教案、课件版本,即1.0版本。在组内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减轻课后作业负担并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们需从精设、精评、精练、精订和精展五个环节入手,开展“五环”作业协同教学。

【磨】在1.0版本的课件基础上,确定一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其他教师听课,并从学习目标、学习规律、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习题设计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再次深入研讨。

【学】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答疑解惑,以解读新课标核心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组织教师阅读专业书籍,通过主动学习拓宽教学思路和视野。开展沙龙研讨,学科组评估1.0版本的教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主备人根据建议修改教案,形成2.0版本。

【展】在最终的辅助备课过程中,教师利用2.0版本的教案、课件进行授课。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小组对教案和课件进行进一步的细节修正,确定3.0版本,并将其收入学科组资料库。

2.地方课程的规范化实施

学校依据《实施办法》,立足办学理念,规范实施地方课程,措施主要有三。一是统筹三级课程实施规划。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二是构建地方课程资源体系。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三是加强课程实施能力培训。为了确保地方课程实施质量,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教学水平。

3.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实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学校秉承“个性化学习”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自主选课。按照学生的选课情况重组班级,让学生分项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拥有陶艺烧制窑室、生态农场和跆拳道馆三大空间载体,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特色场地,便于开展沉浸式课堂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学校采用“校内定时、校外定节定假”相结合的方式:校内采用在固定时间统一组织走班教学的方式,开展晨读、午阅和暮思活动,同时结合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科节实施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校外结合各种节日、寒暑假、春秋假等实施“走进社会”课程,学生可以合理安排时间,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可采用项目式、研学式、服务性学习式等多种形式。

(二)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帮助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启真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启真少年”评价、教师素质评价、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价。

1.“启真少年”评价

“启真少年”评价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情况如下:

【评价内容】七、八年级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新要求,实施新方案,包括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以及劳动与社会实践。九年级综合素质评价遵循旧方案,包括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

【评价方法】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结果运用】七、八年级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该生各项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计入档案。九年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初中毕业的重要依据。

学业水平评价的相关情况如下:

【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合作能力等;作业评价,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特长技能评价,针对学生的特长技能如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才能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成长记录袋评价,收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品、反思、进步记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轨迹。

【评价方法】校内评价或学情调查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文件为准,严控考试次数,提升考试命题质量,规范校内考试命题、监考、质量分析等环节。每学期只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学情调查,两次学情调查不排名、不公布成绩,仅作为学生学习查漏补缺和教师教学改进的参考。在参考两次学情调查学生学科成绩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观察、交流诊断、学习数据统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研制改进措施,为学生的学习改进提供依据。

【结果运用】打通三年数据链,促进对数据的分析使用以优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管理的平台建设。通过学生学情调查情况、作业质量等诊断学生学业质量,并基于诊断结果深入分析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差异,检测学生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程度,诊断教学问题所在,供教师开展个别化、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以改进教师教学质量和作业设计的质量。

2.教师素质评价

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以及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师德、师生关系的评价。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学处与教研组实施,以听课、查阅资料、调研访问、学情调查等形式进行,并记入业务档案。其主要有“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专家与其他教师听课后的反馈,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评先推优、职称晋升与岗位聘任的参考。

3.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价

学校以课程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效果的评价、课堂教学调整完善的评价为要素,运用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分值认定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学期都会组织多次教学展示和赛课活动,参加对象覆盖全校各层次教师,听课对象包含同校教师、外校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日常还会采用推门听课、定期听课、预约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性地了解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下一阶段重新调整课程计划。

根据40例颈部富血供包块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及其在CT扫描诊断与MRI扫描诊断中的实际表现,对比研究影像学特征。综合性的研究CT扫描诊断与MRI扫描诊断颈部富血供包块的临床效果。

四、制度保障

(一)课程审议制度

学校成立校课程领导小组,下设学术管理委员会、课程建设顾问小组、课程评审小组,形成课程评估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课程评估流程

(二)选课制度

在正式选课之前,学校教学处依托“超星”平台发布选课消息。其中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介绍、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和上课人数,每个学生登录的账号和密码。学生可以登录自己的账号查询课程情况,确定自己心仪的课程。选课当天,教学处发布消息提醒班主任再次通知学生和家长,防止有学生错过自己喜欢的课程。假如有学生没有选到心仪的课程,或者有学生错过选课时间,学校将启动二次选课。学校召集这部分学生开会,以确定他们喜欢的课程。如果可以扩班则保证这部分学生能顺利选课,如果不能扩班则需要学生重新选择。同时统计好这部分学生的信息,在下一学期选课时让他们优先选择。当然,如果学生要放弃二次选课也是可以的。

(三)课程修订制度

1.任课教师课程修订制度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学校每学期都要对校本课程进行修订和完善。一方面是及时总结经验、追踪反馈;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从零散化到精品化、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根据星级评定结果,学校分级分类实施修订。对已认定为三星级及以上的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评审小组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课程方案,争取更高的课程星级。对达不到一星级的课程,学校采用“四上四下”的流程(任课教师重新梳理课程→备课组针对课程提出实施意见和建议→任课教师根据意见修订课程方案→教研组针对课程提出实施意见和建议→任课教师继续修订课程方案→课程领导小组对课程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任课教师明确发展方向→课程建设专家顾问小组优化方案→任课教师总结成稿)进行修订。

2.学校课程方案修订制度

学校课程方案修订放在暑假进行,要求每次修订10%的内容,主要流程为:学校成立课程方案修订专班→讨论确认课程方案修订方向→提交课程建设专家顾问小组进行审议,提出开展与优化意见→课程建设管理委员会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再次提交课程建设专家顾问小组→确定新学年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四)课程保障制度

学校从经费和管理两个方面保证了课程的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相关津贴与奖励优先发放,并根据学校财政情况有计划地提高,同时为教师提供200~500元不等的课程开发研究经费;除了在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为“启真课程”体系的研究提供保障外,学校教学、德育、总务等条线在组织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实施、落实研究场地等方面提供了各种保障。

【专家点评】

课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基本政策的重要载体。教育部于2023年5月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重点任务,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责任,对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督促指导学校规划课程及其实施,对各中小学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的“启真课程”实施方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研制的。这一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学校高质量课程育人的时代新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是国家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行动方案》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转化落地提供了细化的育人“施工图”,而《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则为学校研制高质量育人课程实施方案提供了操作的“线路图”。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以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质校园,设计与实施了“启真课程”体系,并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有助于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高标准建设校本课程,也有助于高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体现学校育人目标与国家培养目标的有机对接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科学规划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高质量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培养目标,并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以“五育融合”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秉承“启真”的育人理念,围绕“真德、真智、真炼、真美、真实”的“启真少年”这一育人目标,积极建构富有学校特色的“启真课程”体系,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与“五育融合”教育方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机对接,较好地体现了学校的教育哲学,以及课程方案的时代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探索“五育融合”的课程实施教学新模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1]。新时代倡导的“五育融合”主要是我国教育政策推动与国家顶层设计的产物。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关注“育什么样的人”深化至关注“如何育人”的问题。“五育融合”也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更成为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的“启真课程”实施方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打破国家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尝试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课程方式和课例方式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依托学校本土菱乡资源,开发“菱珑”“菱睿”“菱动”“菱韵”“菱巧”核心课程群,全方位搭建起“五育融合”的育人平台,实现了以校训启德,以理想启智,以强体启力,以沉浸启美,以劳育启勤,使真善美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和核心发展力,进而构建起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启真”育人新模式。

(四)初步建立起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系统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案,力图破解教育改革的“卡脖子”难题。其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任务”中指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中指出,要改进教育评价:“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2]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的“启真课程”实施方案,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和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维度,科学定制学校七、八年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学校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健全落实立德树人机制,进一步树立起科学成才观念。同时,学校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初步建立起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育人评价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