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纬禄的“导弹人生”

2024-05-06大鱼

发明与创新 2024年14期
关键词:研制导弹战略

◎大鱼

图1 黄纬禄(图/李保平 摄)

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权威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一生研制导弹,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第一枚弹道导弹、第一枚搭载核弹头的导弹、第一枚潜地导弹……中国战略导弹事业的每个里程碑都镌刻着他的名字,他以满腔爱国情怀和全部心血,书写了壮美的“导弹人生”。

造出中国的“争气弹”

1943年,黄纬禄远赴英国实习。一天,他得知伦敦博物馆有一枚没有爆炸的德国V2导弹,当即前去观看。这枚导弹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他心想:要是中国也能造出这样的导弹就好了。

坚定了科学报国的志向,黄纬禄完成学业后回到祖国。1957年,他被调入中国刚刚建立的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与导弹结缘。

中国的导弹研制是从仿制外国导弹起步的。后来外国专家不顾约定,全部撤走。黄纬禄和同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造出“争气弹”!

从此,黄纬禄和同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开始了导弹研制的艰辛历程。

黄纬禄负责研发导弹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犹如导弹的神经中枢,决定着导弹能否“飞得稳,打得准”。黄纬禄和研制团队不舍昼夜地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攻克了难以计数的技术难关。

终于,1960年11月,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实现了中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这枚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发射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1966年10月,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世界。

临危受命研制固体导弹

图2 黄纬禄在观看弹上设备(图/新华社发 资料照片)

1970年,黄纬禄提出“一弹两用”的设想。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他临危受命,接手新型运载火箭和导弹研制工作,成为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研究既没有资料,也没有经验,更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学习。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了大江南北,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符合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台、筒、艇”三步发射试验程序,大大简化试验设施,节约大量研制经费和时间。

经过无数次发射实验和不断改进,1975年,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设计工作宣告完成。198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终于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

在固体潜地导弹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创造性地提出“四共同”原则,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一原则在中国航天界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

图3 黄纬禄(中)在试验现场(资料图)

繁重的工作压力令黄纬禄的身体不堪负荷。他因为过度疲劳,在66岁那年,体重轻了11千克。人们说,黄纬禄将自己的血肉补在了导弹上,而他却说:“11千克相对于动辄以吨计算的导弹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将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成就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骄傲!”

年事已高在家养病时,黄纬禄悉心教导慕名来求学的人,讲述导弹研制的历史,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躺在病榻上时,他依然挂念着导弹。他说:“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名师点拨

从大漠荒原到戈壁深处,黄纬禄不舍昼夜,攻坚克难,用一生研制导弹。即便在病床上,他依旧仰望星空,时刻惦记着导弹事业。

在素材运用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以“精神品质+事迹概述”的结构进行叙述。比如:写黄纬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从无经验到无数次实验,即便身体不堪重负,也要“用血肉补导弹”,用生命书写壮美的“导弹人生”。

采用“人物语录+精神传承”的方式,展现人物精神。比如:黄纬禄说:“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他从青丝到白发,一生“为国铸剑”,将青春融入国防,将祖国未来铭记心头,即使病重,也要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将“两弹一星”精神延续下去。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中学 王强

猜你喜欢

研制导弹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导弹燃料知多少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战略
拦截那枚导弹
战略
导弹转运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