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4-05-06熊丝
熊丝
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心理课、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等。在心理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暖身破冰—意象创作—分享反馈—总结提升”四个步骤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辅导中,表达性艺术治疗既可作为测试工具,通过作品及学生本身对作品的解读,了解其心理状况,又可作为辅导工具,利用创作的过程,帮助学生宣泄情绪、舒缓压力。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投射;表达创造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3-0065-04
一、引言
表达性艺术治疗指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中借助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书写、戏剧、摄影等艺术媒介,帮助当事人抒发压抑的情绪、开发未知的心理潜能,最终疗愈身心、促进成长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1]。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发现:艺术创作会激活大脑的多个功能区,包括掌管情绪调控、记忆和视觉空间感知的区域,增强大脑感觉皮层对注意力的调控,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等。
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体验各种好玩、有趣的事物,而表达性艺术治疗各种新奇有趣的媒介刚好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非言语、投射性、内隐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少指导、重体验的特点,能有效降低学生心理防御,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我表露、自我觉察、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表达性艺术疗法中的某种单一疗法在心理课堂或者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极少研究者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本文拟结合前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从整合的角度探索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主要形式
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多模式疗法,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单模式方法融合在一起,较为常见的有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心理剧治疗、沙盘疗法、舞动治疗等,下面将就这些治疗方式的媒介、定义、常用技术、實施步骤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见表1)。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应用实践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心理课、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等。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1.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步骤
(1)暖身破冰:打破心理防御,导入课程主题;
(2)体验创作:体验并创作表达性艺术作品;
(3)分享反馈:轮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及作品意义;
(4)总结提升:对作品进行再修改,或师生进行总结。
以“情绪魔方变变变”一课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感受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设计课程时,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情绪,并将自己最近的情绪制作成情绪彩虹瓶,帮助学生将看不见的内心感受的变化转变为视觉上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情绪的变化,意识到每个人的情绪都会发生变化,图1是用思维导图所做的梳理。
2.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于心理课堂的优势
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创造和成长。学生欣赏一幅画和创作一幅画带来的心灵成长有很大区别:前者调动的仅仅是视觉感官和大脑,而后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感官参与,要用脑去设计,用眼去观察,用笔描绘,整个人都完全沉浸在画画中,这样的体验会让个体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多样性。表达性艺术治疗包含多种技术,给参与者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激发出来的东西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感官联系着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对听觉敏感,更喜欢音乐疗法;有的人对动觉敏感,更喜欢身体舞动;有的人对图画敏感,更喜欢绘画疗法;还有些人对触觉敏感,更喜欢沙盘疗法。多样化的技术可以激发个体不同感觉的灵敏度,满足不同感官的需要;可以变换出更多的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满足心理课的需要。
创造性。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心理课堂,学生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表达,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作品。同样的引导,不同的学生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同一个学生不同时期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学生身上的创作潜能由此被激发出来。同时,这份“艺术呈现”被看见、被欣赏后,学生身上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生命状态从此改变。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个体辅导中的应用
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核心是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与言语表达不同的是,艺术所具有的特质使这种表达变得容易,也更具有真实感。这种特性决定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用于个体辅导中,可以帮助来访者澄清内心感受,协助当事人抒发压抑的情绪,并对以往的经验进行重现与重塑。
表达性艺术治疗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应用到个体辅导中:(1)作为测试工具,通过作品及学生本身对作品的解读,了解其心理状况。(2)作为辅导工具,可以用于创作的过程,帮助学生宣泄情绪、舒缓压力。
1.澄清想法,表达感受
精神分析取向的艺术治疗,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符号性的语言,表达的过程更为隐蔽,无意识的内容可以绕过心理抑制力量进入意识,通过“自发”的艺术创作能表达潜意识的意象,表达被压抑的冲动。
以爱打人的小凯(化名)为例:
小凯是二年级学生,入学以来,多次与同学发生冲突,被同学投诉打人,班主任多次教育,效果甚微。家长在学校附近开设小卖部,因占道经营与城管发生冲突,家长威胁对方要自杀,并拍了视频传播到网上,小凯当时也在现场。班主任因担心对小凯产生不好的影响,推荐小凯来心理辅导室。小凯因为这件事情受到很多议论,在聊天的过程中,小凯对心理教师非常防备,不愿意说话,沉默了许久,老师递给小凯一张纸,问小凯要不要画画。
小凯也不吭声,我把纸放在他面前,便开始做其他事情。小凯无聊,在纸上开始画画。
一段时间后老师和小凯聊起图画。
心理教师:哇!你的画画得这么棒啊!(又看了看他写的名字)名字也写得这么好看。能跟老师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吗?
小凯:(想了一会)坦克,还有枪。
心理教师:好酷哦!你也太会画了吧!(小凯害羞地笑了,我又指了指坐在坦克里的小人)咦,这里有个小人,是谁呀?
小凯:(皱起了眉头,等了一会)是我……
心理教师:你坐在坦克里干吗呢?
小凯:(沉默了很久)我开着坦克,发射炮弹,把所有人都杀光了。
心理教师:(平静地)哦!能跟老师说说为什么把他们都杀光吗?
小凯:这样就只剩我一个人。同学们总是去投诉我,老师也经常批评我,还有人来抢我家东西,我想把他们都杀光。(越说越愤怒)
通过绘画,小凯将原本不愿意表达的感受描述了出来,宣泄了自身的情绪,为下一步咨询奠定了基础。
2.宣泄情绪,舒缓压力
人本主义取向的表达性艺术疗法提出创作过程本身便是一种疗愈,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可以通过艺术来释放和转换[4]。引导者的作用不是根据作者的创作结果进行评估和诊断,而是为创作过程提供一种安全、支持性的环境,同时引导者本身具备真诚、温暖、共情、开放等特质。
以自闭症儿童小东(化名)为例:
小东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时因表现特别被建议去医院诊断,确诊为孤独症。他行为刻板,情绪易激动,无法与老师、同学沟通。
一次全班同学在班级里看活动直播,小东突然从教室冲出来,幸好有两位老师在班,其中一位马上冲出来拉住了他。小东情绪非常激动,拼命想挣脱老师的束缚往校门口冲。天气很热,老师把小东带到办公室,想让他吹吹空调,冷静一下,但是没有效果,只能给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能过来安抚孩子。但家长过来需要时间,这段时间怎么才能安抚好他呢?
老师不断安抚他,告诉他办公室有空调,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奶奶马上来了,但是小东不肯,总想往外跑,还一直念叨:“好恐,好恐。”这时,我突然间记起来,他平时很喜欢画画,经常会坐到我旁边的空位画画,遂走过去牵起他的手,告诉他:“老师带你去画画好不好?”他犹豫了一下,不再像之前那么抗拒,我顺势把他带到座位旁,给他拿了画笔和纸,陪伴在他身边,他慢慢安静下来,拿起纸笔开始了他的创作,情绪也逐渐平复。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团体辅导中的应用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引入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通过表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表达与潜意识对话,为内向的、不能自由真实表达自己的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容纳他们真实情感和感受的表达空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开启其自我探索与疗愈的大门。
例如,在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团辅课“盐说情绪”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辅导目标:
1.通过一段舒缓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冥想,回忆自己最近的情绪感受。
2.通过研磨彩色粉笔,赋予盐不同的颜色,并用这些不同颜色的盐进行创作,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作品完成后,填写作业单。
3.分享自己的作品及意义,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4.再次观察自己的作品,认真倾听自己情绪的声音,现在有机会再次创作,请学生选择再次创作或者保留。
在创作的过程中,安静、安全的环境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的氛围,学生将学业上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融入盐画中表达出来,不断研磨的过程也是释放压力的过程,第一次研磨结束后,进行再创作时,会发现孩子们的盐画变得积极了,他们开始关注生活的积极面,这便是艺术的疗愈作用。
四、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应用反思
(一)鼓励表达和创造
表达性艺术治疗并非艺术课,不需要呈现出精美的艺术作品。它的重点在于表达与感受。任何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意义,都是个体潜意识的表达。很多学生在创作的初期会出现困难,担心自己做不好,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个简单的示范,并且告诉学生心理课并非艺术课程,不需要多精美,只要能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即可。
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评价学生艺术水平的高低,但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后续的干预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依据。
(二)认真倾听不强加
在学生创作完作品后,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创作想法和感受,认真倾听学生本身的解读,不要将自身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的工作更多是向创作中的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探索自身动机和意志,辅助他们在创作中象征性表达。
艺术即表达,创作即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他们自由地表达,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有创意地解决问题,在成就中唤醒自驱力和满足感,解放了内在生命力。表达是创造力、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泉,是我们每个人都与之连接在一起的生命韵律。
参考文献
[1]孙小然.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5):9-13.
[2]严虎,陈晋东.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手册[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
[3]迈克尔·萨缪尔斯,玛丽·洛克伍德·兰恩. 艺术心理疗法[M]. 傅婧瑛,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4]沈佩琦,段玲玲,朱丹.表达性艺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J].心理月刊,2021(6):222-223.
編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