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 在高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2024-05-06白薇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白薇

时下火爆的“短视频”“5G”“融合媒体”等一个又一个改变时代的热点词语走进人们视野。与此同时,社会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网络已经通过各类媒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行各业,更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通常被比喻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1]能否顺应互联网发展特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2]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因素,对培育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有重要作用。融媒时代的思想文化建设要了解学生接收信息的新变化,以新应新、以变应变,让高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回归到群众工作这个本源上来,这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针对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根本准则。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4]面对“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5]的“00后”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高校必须结合融媒体的特点以弘扬承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责任为传播内容,用正确的意识形态占据大学生思想文化传播阵地,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堡垒和内容输出中心。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立德树人”得以全面落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传播特点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宣传的方式在不断更新转换,数字化的信息精准“肖像”传播能够迅速引导大众行为,这也被认为是传播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受众群体被动接受社会性宣传的过程则转化为“多渠道、多终端、多符号”[6]的数字化融媒体新传播路径。融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互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多方位、丰富化、个性化的传播模式。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媒体平台上得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地呈现,从而增强了受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它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多元化平台构建新的传播体系

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还能够全面体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媒体充分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点,实现了多元化传播,凸显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网络平台化参与建设,全面提升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发挥传播、引导、调动等多重作用。这种传播方式能够更好地削弱学生对于主流媒体“单一”宣传方式的疲惫感,丰富了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平台多样性,并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及影响力。同时,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对比单纯主流媒体宣传模式,丰富了学生思想政治资料的学习内容,包括在线课程、学习软件、电子图书、影视作品等等。这些资源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使得思政教育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互动性增强扩大舆论宣传阵地

融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模式,由受众接受逐渐变为用户参与,实现了双向互动传播方式。网络社交平台构建了新的公共空间,传统单向“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说教性强,脱离实际和远离现实,无法回应学生多元需求。融媒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留言、评论、云参与等方式与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互动性的增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扩大高校思政舆论宣传阵地。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还可以增强信息的交互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媒体+思政”可以用较为温和的互动方式,从贴近学生关注角度出发,契合学生发展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契合、感情共鸣、价值认同,真懂真信,内化于心。

(三)个性化情感共鸣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

认同感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价值的重要基石。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采用自上而下、单一通道的方式。如今网络世界受众离开了固有传播模式的限制,传统通道,传播结构被解构成多维度、碎片化、个人情感强烈的多元化媒体引流平台,致使高校学生思想动态难以把控,单一官方媒体遭受质疑,而学生政治素养不高、意识形态不坚定,易受到负面影响。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创新融媒体发展,助力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萌起来”“潮起来”,更能贴近学生,真正让思政内容走进学生的心里,而不是流于表面。“融媒体+思政”可以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定制思政课程、信息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思政学习内容和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这种个性化定制思政传播有助于精准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显著地提高其思政教育成效。

三、“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可行性策略

在推进“三全育人”和建构“大思政格局”的视域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依托校融媒体中心借助融媒体传播平台如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易班工作站等,打造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团队及个人的层级递进式融媒体矩阵平台。通过图文、视频、H5、直播、慕课等融媒体形式,统筹构建“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以提升育人质量和成效为重要指标,构建思政教育最大的共识圈,打造强大的网络思想文化品牌资源矩阵,做活做实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现育人合力,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吸引力。

(一)同向同行:健全教师协同育人素质提升机制,充分发挥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作用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制定明确的教师培训目标和内容,开展系列线上线下讲座、慕课,强化新入职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政治理论宣讲教育,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着力提升高校教师政治素养、师德修养,引导教师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对优秀教师事迹进行系列宣传,强化典型感召,讲好师德故事、塑造榜样力量,激发广大教师的热情与奉献精神。

(二)同频共振:课堂主线——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

1.思政教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的特殊要求融入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利用网络平台延展课堂教学形成教学微专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微专题为内容,以微课、慕课为载体,形成思政线上教学资源库,学生可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观看。

2.专业教师:发挥专业教师的知识涵养,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的作用。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深入贯彻,在授课中积极融入“四史”教育,将先进经验、理论智慧和最新的时事政治有机融入课程。打造校领导讲党史系列慕课《苏国安讲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慕课》《苏国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慕课》《高俊虎:塞罕坝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堂》,打造“课前五分钟”系列师生微课作品集等,探索了一条适合高等院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

(三)同心同力:融合“三个课堂”,实现从育人理念到育人实效的有机对接

1.延伸第二课堂——校内活动。延伸第二课堂,形成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参与广泛、实效显著的校内思政实践活动。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思想导向,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激活大学生把握形势、关注时政的热情。针对建党百年、疫情防控、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塞罕坝精神宣讲等方面形成系列融媒体产品,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如,推出喜迎百年华诞系列宣传报道作品,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学生作品《学史力行,向英雄致敬》《志气 底气 骨气》《赴疆心语》等。

2.拓展第三课堂——校外实践。加强院校服务地方能力,充分挖掘“第三课堂”的育人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计划、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党建宣讲、实地调研、文艺展演等活动助力地方发展。针对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地方发展、文化旅游相关社会实践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形成系列报道,树立院校思政育人品牌。

3.融入第四课堂——网络阵地。面对当今舆情事件突发频发的状况,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敢于在应对不适当的舆论和舆情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同时,利用重要的节假日和民生关注的时机,在融媒体平台上发布具有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追求真善美的时文。激发学生的讨论意愿,鼓励他们发表评论,分享各自的见解,以促进思想交流和心得分享。通过自主讨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明确立场,并培养他们成为正确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四、“融媒体+思政”创新发展,实现高校育人模式的新路径

融媒体的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通过结合融媒体和思政教育,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新路径,以实现更高效、更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模式。

(一)理念创新:唱响时代主旋律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青年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价值,以融媒体为纽带和桥梁,把握思政内涵建设的思想政治性,掌握主导话语权,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为生动活泼、润物无声的网络引导,唱响主旋律。

(二)模式创新: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融媒时代,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并充分发挥着思政育人功能的积极作用。紧跟时代热点,构建“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在平台、内容、载体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全面统筹规划并做好顶层设计,以实现“三全育人”格局下大思政的全面发展,形成多平台互通、多媒介共享、多方位推进的育人体系。

(三)路径创新:抢占思政教育主阵地

密切关注党的意识形态动态研究,关注教育部重要工作安排部署和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联动网站、微博、快手、抖音等融媒体矩阵平台,做强传播链,同步推出相关活动专题、专栏,全程参与、全线发力、全方位报道,提高宣传效应。紧扣国家时政热点,对“四史”学习教育、先进典型等热点开展宣传,强化主体性、原创性和可持续性,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充分体现思想引领性和对青年成长的引导力。

(四)形式创新:树立特色思政品牌

搭建融媒体传播矩阵,结合微课、微视频、红色教育、专业实践、校园文化等形成品牌微课群,同步国家时政热点和主题教育,打造思政精品项目。线上线下结合,形成若干优质微主题和融媒体思政产品,打造思政特色品牌。

五、“融媒体+思政”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的思考与启迪

经过长期实践,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利用“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形成了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合力。在为期5年的实践中,校内形成合力,在“大思政”格局下打造了“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育人体系。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在承德市内各院校中产生了积极反响,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承德电视台、承德日报等媒体都相继报道过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相关作品。

同时育人效果成效显著,在服务社会、创业就业表现中涌现出大量优秀事迹。毕业学生无论是考取研究生还是创业就业,都普遍受到录取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认同,得到了“综合素质好,责任意识高,政治觉悟高,实干精神强”的称赞,为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对于在改进中不断加强的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模式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主流媒体报道不仅扩大了学校在本省本地区的社会影响力,更为学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奠定了基础,提振了本校师生参与“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的信心。

“融媒体+思政”是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更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责和文化传承使命,为推动高校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