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物流全链条安全管控措施探讨
2024-05-06邓卫国
邓卫国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上海 200050)
0 前言
危化品物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物流,连接危化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消费两端,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依托[1]。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种类繁多的危化品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社会需求量迅猛增加,危化品物流也处在高速发展阶段[2]。2015—2021年我国危化品运输量由13.55亿吨增长至18.5亿吨,2023年将突破20亿吨。危化品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亦由1.18万亿元增长至2.24万亿元,2023年将达到2.6万亿元。由于产销分离,我国95%以上的危化品运输属于异地运输,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而公路运输又占据了约60%左右的份额。由于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等特性,危化品公路运输对技术、设备、运营管理的专业化要求极高,运输相关资质获取难度较大。加之安全、环保合规要求的日益严格和运输市场的无序竞争,具有相关能力和资质的规范化物流服务商相对稀缺,存在巨大管理隐患。2022年全国共发生危化品运输事故103起,超77%发生在运输环节,大多是由泄漏、磨损、交通事故等操作性问题造成的。如何加强危化品物流安全管控、创新安全管控措施,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3]。
1 危化品物流安全管理现状
1.1 宏观层面
截至2022年,我国危化品行业主要企业共有14 007家,基础危化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危化品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低。2021年,我国危化品物流企业拥有车辆在50辆以下的占比超过60%,在300辆以上的企业仅有35家,且多数企业服务范围有限,55%的企业辐射不到全国或跨国范围,平均装载率约为45%。平均装载率偏低是因服务辐射范围较少,导致往返货运量不平衡造成的,因此导致危化品物流行业“小散乱”的格局。危化品物流安全管理呈现如下特点:
a) 危化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专业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危化品由于其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特性,致使其存储和运输都有特殊的要求。就相关基础设施来看,虽然我国危化品仓库的审批严格且多数是集中在化工园区管理,但危化品车辆停车场地、维修基地、车辆清洗站以及罐车检测基地等配套设备设施建设不完备,未形成综合性的危化品物流服务中心[4]。同时,我国很少有针对危化品运输开通专用线路、专用时间的运输公路,危化品运输环境与社会车辆行驶环境交叉重叠,增加了运输过程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事故的危害性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置难度[5]。
b) 各地政府危化品物流监管理念不一致,物流一体化发展困难。例如,东营市联合交通、公安、应急的3个部门对于危化品车辆进行监管,禁止为信息不匹配及未备案车辆提供装卸服务。淄博市成立综合性的危化品监管部门,与安监、公安、交通、生态环境、消防等多部门信息共享,统一监管。连云港市建立了涉及全市33个部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4]。虽然上述强监管理念促进了当地危化品物流的规范化发展,但适用范围及影响力均有限。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监管还处于标准不一、强弱不一、信息割裂的阶段,导致危化品物流企业在注册、日常监督和评审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物流一体化发展困难。
c) 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慢,管控效率有待提升。目前危化品物流的市场主要参与者主要分为3类:①化工企业下的物流子公司,主要承接母公司危化品运输业务,如浙江巨化物流,新奥能源物流等;②央企型危化品物流企业,隶属于中央物流企业,专门为危化品行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如:中远海运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中外运化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③民营第三方运输公司,市场比较杂乱,不合规现象普遍存在。危化品物流企业尤其是民营第三方运输公司,由于体量及成本限制,在信息化、数字化投入方面不足,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缓慢。危化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现场的各种状态,如温度、压力等参数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到危化品管理监控中心,难以形成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及事后高效处理的闭环管控。
1.2 政策层面
国家对于危化品物流安全监督管理的政策较多,国务院、交通部、应急管理部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危化品运输做了明确要求:如2019年11月交通运输部颁布《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2020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挂靠运营整治工作要点》;2020年8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出台了《全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集中整治方案》,2022年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等10余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虽然发布密集,但存在一些矛盾和漏洞,比如2011年对危化品灌流和管理全流程进行了规定,但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仍处于滞后阶段[6]。同时,对法律法规颁布后的实施应用效果没有进行追溯,企业在降本增效的驱使下会尽量减少因法律规范而增加的管理成本,不注意企业安全管理,使政策落地困难。
此外,由于道路运输是危化品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剧了道路运输总量的需求,易诱发复杂的安全风险。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从政策上推动危化品运输方式的改变,倡导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推动配套管廊、铁路、内河航道等设施的建设,引导适宜的危化品通过铁路、管道、航运等更多方式运输。
1.3 企业层面
危化品供应链的安全既包括前端的生产制造业安全、物流服务商安全,也包括终端的消费企业安全。目前危化品相关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呈现出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信息不通、衔接不畅、只负责局部安全管理未形成全链条协同及缺乏全链条管控等特点。
a)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危化品物流中小企业和民营第三方运输公司尤为突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成本限制,在安全标准、制度规范、管理落实、车辆装备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安全管理培训上,中小企业往往只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其他岗位人员专业训练不足,缺乏对危化品有效处理的知识,导致危化品运输途中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有效处理人员不足,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大打折扣。加之行业低价竞争激烈,企业成本与效益反差大,使得企业缺乏加强安全管理基础建设的动力,安全管理提升乏力。
b) 信息不通、衔接不畅,未形成全链条协同。在危化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中,各环节节点只解决链条中的局部问题,比如生产制造业只关注生产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因素,是否存在火灾、泄漏等生产安全。这使得一些交接界面出现真空,容易产生安全风险。比如在炼厂装卸时,个别司机由于错过电子提货系统的预约时间(车辆回程时间晚、堵路等而过号)导致等待时间过长,在装卸现场不听从现场人员指挥,装卸作业不规范,从而产生发货偏差等风险。
c) 缺乏全链条管控。目前石化产品销售普遍以自提为主的模式,生产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商的安全作业管理无法直接提出要求并进行考核,而事故高发的运输环节往往来自于物流服务商。在危化品供应链中,由于物流服务商规模及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使得重大事故风险沿着供应链而传导至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制造企业作为危化品链上的核心企业,肩负着推动行业安全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在缺乏全链条管控的现状下,核心企业应主动承担起全链条管控的责任,全方位、多视角、可视化地对相关的物流设施、运输过程及现场人员等情况进行综合管理、生产调度、数据分析和应急指挥。并将自身严格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模式输出给物流服务商及终端消费企业,从而提升整个危化品供应链参与企业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2 危化品物流全链条安全管控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以人、车、证3个关键要素作为危化品物流安全管控的抓手,通过接、卸、运过程变量的控制,建立并实施全链条安全管控模式。
2.1 管住人、车、证,把好准入关口
a) 人员方面。对于从事危化品物流的相关人员从信用、岗位、能力等方面审核把关。人员准入环节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等平台,查询承运商及其法人或实控人是否存在相关信贷风险、失信记录等信用情况。要求有专人负责安全行驶和交通事故处理,运力管理及调度人员的相关工作经验年限不少于5年,人员变更需报备,体检合格、完成安全测试后更新人员信息至配送人员库。
b) 车辆方面。从车龄、安全系统配备、车辆属性等方面综合控制。要求承运商的车龄不超过7年,罐体年限不超10年;车辆与承运货物类别匹配;承运车辆必须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具备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能及时跟踪和反馈车辆动态;具有主动防御驾驶系统;车辆变更必须进行变更检查认证、审批。
c) 认证方面。邀请第三方公司对通过初步审查的承运商,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准入认证和运输工具认证“双认证”。准入认证重点要求承运商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持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通过ISO 9000体系认证,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应急预案,注册资本人民币1 000万元以上,连续3年为石油化工行业提供运输服务的经历。运输工具认证则包括对车辆有效行驶证、道路运输证、车辆二级维护证明等证书及资料检查,以及车辆和罐体整体外观、车辆制动、转向、液位计、温度计等硬件状况检查。同时为了杜绝挂靠车辆的现象,还要求承运商需通过统一产权关系、劳动关系、运输生产组织、管理责任、财务管理的“五统一”审核,以确保车辆本质安全。
2.2 抓好接、卸、运,控制过程变量
接、卸、运作为危化品运输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实施全链条管控的关键。危化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扩散、易积聚静电荷性等特征,接卸作为危化品裸露可能性最大的环节,涉及从储罐到车罐等不同容器强度的变换和包装衬垫材料的变换,一旦发生泄漏极易造成爆炸、火灾、环境污染等事件。为此,在装卸过程中应做好相关设备检查、规范装卸作业行为、建立应急预案和防控体系。如对储罐、泵体、金属软管以及运输设备的附件和安全装置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严格按照标准配备相应的应急处理设备。作业中严格按照入场制度,规范操作,控制流量、流速等参数,协调好接卸现场相关问题。建立应急预案,对接卸人员做好应急培训及演练,从标准、流程、操作手册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
由于距离远、时间长,具有不可见性、环境复杂多变等特点,运输阶段成为过程控制的难点,需要从线路、运行动态等方面全过程管控。因此,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过程管控标准,对运输管控从配送路线风险评估开始,将行车路线、总里程、主要风险点、限速要求、村庄学校提示等形成配送路卡随车配备。运输过程中委托具备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营运辆运进行动态检查、车辆运行静态检查、司机驾车时的酒精含量测试、防御性驾驶检查、吸毒食品的现场检测、GPS数据采集与分析、VDR数据采集与分析、车速监控、车载视频数据监控与分析、GPS终端系统分析等,企业驻厂办和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属地和运程抽查,共同形成全过程管控机制。
通过接、卸、运过程变量的控制,将以往割裂、各自解决局部问题的安全管控模式转变为全链条全过程管控,实现全链条安全管控的协同。
2.3 聚焦人的行为,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管控
据统计,80%以上的危化品事故都与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有关。操作人员在危化品的运输中起主导控制作用,对运输物品及运输设备直接负责,对危化品质量及运输安全系数负主要责任。为此,聚焦人的行为,加强对有关人员管控,即抓住了全链条安全管控的主要矛盾。
驾驶人员、司押人员、监控人员、物流业务管理人员作为主要责任人员,结合岗位、人员特征量身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员管控方案。针对驾驶人员的驾驶水平、对路况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否按照工作规章制度运输危化品等影响危化品运输安全的因素,对驾驶人员进行了升级管控,动态监管开车打手机、双手脱离方向盘、故意遮挡摄像头、严重疲劳驾驶、驾车途中捡拾物品、吸烟、弯道车速超过30 km/h、未按要求佩戴安全带、单手驾驶超过20 s等高风险行为,对驾驶人员进行预警并计入考核。针对司押人员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大篇幅的文字标准难以理解的现状,将车辆、设备检查标准专门制作成对应的教学视频、动画和“口袋书”,对司押人员、监控员及管理人员开展安全培训。组织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培训,培养人员处理泄漏、侧翻救援、倒罐处置等事故的能力。对物流业务岗位职责做出明确要求,包括与需方企业(接卸客户)协调做好及时、安全接卸工作。配合所在企业做好配送提货车辆排队安排及发运现场的管理协调工作,根据物流部门下达的物流作业计划,负责与配送企业、物流供应商、供需方企业日常衔接协调,落实配送资源及物流的计划执行,协调解决装、卸作业现场相关物流问题等。
2.4 持续动态改进,推动闭环管理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以及不断的实践积累,需要从管理理念、培训教育、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持续动态改进,从而推动全链条管控的闭环管理。
2.4.1 危化品安全管理理念的持续动态改进
在危化品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措施,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贯彻落实“三个坚持、四个促进、一个落实”的管理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零点起步”的初心和坚持与承运商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全员安全意识的提升,促进安全投入的加大,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实承运商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实现管理理念的持续动态改进。
2.4.2 危化品安全培训教育的持续动态改进
根据国家政策和标准进行培训内容的更新,确保培训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针对知识接受方式和学习习惯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如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需求。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了解受训人员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
2.4.3 危化品应急处理能力的持续动态改进
不断调整和优化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的过程,设立专门的应急处理部门,以提高应对重大安全风险的快速响应和处理能力。通过设立多功能应急指挥中心,全方位、多视角、可视化地对全公司相关的物流设施、运输仓储及现场人员等情况进行综合管理、生产调度、数据分析和应急指挥,并输出至承运商及终端企业,提升了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
2.5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管控效能
危化品需要远距离调运的现状使得供应链层级多,物流环节零散。从供应商到重点企业的供应物流、重点企业内部的物流、再到分销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分销物流,以及这中间所引发的废弃物流、回收物流等纷繁复杂,使得虚假信息、信息孤岛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全链条的管控效率。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强化科技赋能成为提升全链条管控效率的重要手段。
综合应用电子提货系统、仓储管理系统(WMS)、订单管理系统(OMS)、运输管理系统(TMS)等业务作业管理系统,智能化配箱、业务配载系统,订单执行调度、订单执行可视化监控管理系统及智能化供应链业务协同系统,构建数字化的危化品物流监控平台。提供数字运单、数字提单、车辆预约排队、智能装卸停泊等在线物流服务,获得物流环节中实时、完整、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全链路储运闭环数据,核心解决供应链上相关方物流数据在线化和业务逻辑闭环问题,能够有效保证危化品物流各环节的安全控制。同时,平台可监控承运商对安全标准的执行情况,并能实时监控物流服务执行情况,对执行过程进行跟踪追溯。通过数据采集、清洗,去除虚假信息,形成有效的大数据,结合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方法手段,构建智能化的危化品物流安全预警体系及应急响应体系,形成危化品安全风险的有效评估,可实现对危化品物流全链条、全过程安全风险的高效防控。
为此,在把好全链条管控准入关口、控制好过程变量、抓好主要矛盾并持续动态改进的同时,通过强化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及区块链等现代化技术对于危化品物流全链条管控的科技赋能,有效提升了管控效能,促进危化品物流安全管控的高质量发展。
3 结语
危化品物流安全管控不仅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还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相关。面对危化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专业配套设施有待加强,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慢、管控效率有待提升以及信息不通、衔接不畅未形成全链条协同、全链条管控的现状,具备供应链核心优势的危化品生产制造业,应积极创新安全管控模式。通过将人、车、证作为危化品物流准入的关键要素,建立全链条管控的准入门槛;控制接、卸、运过程变量,实现全链条安全管控的协同;抓住全链条安全管控中人的行为这一主要矛盾,从管理理念、培训教育、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持续动态改进,并强化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及区块链等现代化技术对于危化品物流全链条管控的科技赋能,可以实现危化品物流安全管控的模式创新,为危化品物流安全管控的实施提供了借鉴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