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锂产业链贸易网络结构韧性的演化与评估

2024-05-04左芝鲤成金华郭海湘詹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年2期

左芝鲤 成金华 郭海湘 詹成

关键词:锂产业链;贸易网络结构韧性;层级性;匹配性

随着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叠加的新时期,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锂、钴、镍、稀土、铂族金属等诸多矿产资源新的需求[1]。低碳经济的推动,锂已成为能源革命的驱动力、国际社会共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选择,同时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2]。当前,世界正处于风险突发、易发、频发时期,各类“黑天鹅”事件给国际秩序带来巨大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域冲突、大国博弈、极端天气等对各国的资源供给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国际格局和竞争环境,全球开始关注资源韧性,并将韧性理念纳入风险管理策略之中。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这些复杂的贸易联结形成了网络结构,国际贸易解决了矿产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了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保障了国内经济发展[3]。其中,网络结构是决定复杂网络抑制和消除风险传播的关键。鉴于此,探究全球锂产业链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演化将为优化产业链战略布局、提高产业链安全性提供决策依据。

1文献综述

韧性(Resilience)来自拉丁语“resilio”,其本义为“恢复到原始状态”。韧性的概念最初来自机械学,表示外力作用下材料抗压和恢复的能力。韧性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即“演化韧性”)的转变[4]。随着韧性概念受到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其概念内涵相较于传统的工程韧性得到了深化与外延,所谓的系统只存在一个平衡状态的想法被突破[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韧性的研究继续扩展至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并广泛应用于经济[6]、社会[7]、生态[8]、工程[9]或多系统耦合[10]等领域。韧性的概念界定也逐步外延,从传统的恢复力和持久力转变为强调系统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以适应、调节外部变化的能力。

韧性作为风险管理的新视角之一,近年来开始与城市和区域相结合,学者们从经济、社会、工程和生态等领域对区域韧性展开综合研究。城市韧性的研究聚焦单一灾害或特定行业,例如减灾[11]、生态[12]、交通[13]、基础设施[14]、经济[15]、贫困[16]、疾病[17]、公共治理[18]、农业[19]等。Foster[20]指出区域韧性是区域在面对外部干扰或冲击时所体现出来的参与、准备、应对和修复的能力。其中,网络结构韧性也逐渐成为区域韧性的重要评估手段。网络结构是网络的构成要素(节点、边等)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状态,节点位置、连接状况、路径长度、网络密度、聚集性等结构属性的差异直接影响网络功能和韧性[21]。不良的网络结构在面对扰动和冲击时会快速崩溃,但优良的网络结构能够快速吸收并高效恢复以维持网络的“鲁棒性”[22]。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网络结构韧性评估方法,但学者们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对交通运输网络[23]、企业网络[24]、产业网络[25]、知识创新网络[26]等多种网络结构韧性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如何对间接和离散的多指标分析进行综合、直观地量化,对于厘清其网络结构韧性演化水平,判定其网络的韧性类型变化具有重要作用。Balland等[27]通过创建“普遍性”与“多样性”双变量的二维矩阵,定量测度了美国城市-科技网络。魏石梅等[28]选取层级性、匹配性、传输性和多样性评估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谢永顺等[29]选取层级性和匹配性对哈大城市带网络结构韧性进行了详尽分析;赵渺希等[30]选取自容性、联系强度、对称性、层级性、网络密度和网络发育程度等指标对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进行了研究;彭翀等[31]选取层级性、匹配性、传输性和集聚性评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其中,层级性和匹配性是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结构韧性评价指标。

目前,从系统韧性视角出发对资源安全开展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主要集中于能源系统韧性相关领域。现有文献中,关于能源系统韧性的定义一般都会涉及复杂系统和中断风险等内容。国际能源署给出了最为广泛接受和使用的能源系统韧性的定义:能源系统及其内部组件在维持其基本功能、特性和结构的前提下应对危险事件或趋势的能力,同时包括系统适应、学习和转变的能力[32]。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供应中断可能会造成1%~2%的国家发展潜力的损失,并对经济的有效运作造成嚴重影响[33]。当能源系统受到一个或多个突发事件的威胁时,国家的能源安全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能源与其他系统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能源韧性极具现实价值。同样而言,资源韧性对于国家的资源安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综上,现有的韧性研究领域逐步得到拓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传统的生态学、工程学逐渐外延至经济学等重要领域。韧性的内涵也随着研究领域的特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深化,且逐渐成为符合现实需求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区域网络结构韧性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但贸易网络结构韧性研究还有待深化,现有的资源韧性研究尚未达到与现实需求、资源问题相匹配的程度。因此,本研究以锂产业链为切入点,基于2000—2021年上游、中游和下游九种产品的全球贸易数据,构建“度分布-度关联”双变量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演化评价模型,对比分析2000—2021年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贸易网络结构韧性类型及演化趋势。可能的边际贡献为:第一,拓宽了资源韧性的研究边界,将贸易网络结构韧性引入其中,丰富了现有的研究结论;第二,创新了贸易网络结构韧性评价方法,将层级性和匹配性引入贸易网络结构韧性评估;第三,基于产业链视角进行了详尽对比和分析,为优化产业链布局提供了有益探索。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1数据来源

产业链是某一产业内部围绕产品或服务的形成过程,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产业横纵联系为纽带,以企业为节点的链网状产业组织系统,包括产品链、供应链、价值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五个维度[34]。本研究主要聚焦产业链中的产品链,从产品生产视角出发,研究产业链中从自然资源到中间产品再到消费品的环节。锂产业链是包括锂资源开采、加工、制成产品、消费在内的一条清晰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主要由上游、中游和下游组成(图1)。上游是锂资源开采,包括从矿石或盐湖中提取出的初级锂产品;中游主要是经过加工之后得到的锂制品,主要包括工业级碳酸锂、电池级碳酸锂及碳酸锂深加工产品;下游是锂产品的应用端,包括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储能、玻璃陶瓷及润滑脂等终端消费领域。

目前,锂产业链的产品选择尚未统一,但结合Tian等[35]、Shao等[36]、Chen等[37]、Hu等[38]、Sun等[39]等学者的研究,确定了覆盖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9种相关产品,产品目录见表1。产品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 Database,UN Comtrade),基于python收集了2000—2021年9种产品的全球贸易额数据,并根据产业链分类对相应产品贸易额进行了加总。UN Comtrade以其广泛的覆盖面而广受认可,但是由于收集过程和测量标准的差异化使得数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国家间的贸易额(量)为0;②i 国进(出)口j 国的贸易额(量)与j 国出(进)口i 国的贸易额(量)存在出入[40]。对于第一种问题,本研究将这些没有值的国家间贸易关系进行了剔除;对于第二种问题,可能的原因是各国统计口径的差异,本研究对两者进行了均值处理。

2. 2研究方法

2. 2. 1基于度分布的网络层级性

网络层级性是指贸易网络中所容纳的节点国家(地区)对外关联强度的等级分布,层级越高说明网络中的节点等级从低到高跨度越大,网络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核心节点,这些节点与其他节点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与联系,通常会引导形成中心式网络结构。一方面,中心式网络结构使得网络在抵御外部风险时具有一定的“鲁棒性”,能够引发从众效应从而促使网络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另一方面,中心式网络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核心节点产生路径依赖,一旦核心节点遭受冲击而面临瘫痪,其节点间的联系会大大降低,网络的流动性会降低,网络的“脆弱性”将会加剧。相较而言,在层级性较低的网络中,节点等级差异较小、路径多元、聚集程度均衡、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扁平化等特征使得外部风险通过单个节点影响整个网络的可能性降低,网络对于风险的敏感度较低;与此同时,层级性低的网络全局缺乏凝聚力、组织力和竞争力,不利于网络发展。因此,适度的层级性对于网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在兼顾“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基础上,确保凝聚力、组织力和竞争力,同时适度地引导网络扁平化发展。锂产业链贸易网络层级性可以用节点国家(地区)的度和度分布进行测度。通过借鉴位序-规模法则,基于节点国家(地区)的度值对网络中所有节点按照升序排序并绘制幂律曲线,其度分布公式满足:

2. 2. 2基于度关联的网络匹配性

网络匹配性是指网络中节点国家(地区)度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节点与类似的节点的联系可以分为同配性网络和异配性网络。其中,同配性网络包括核心-核心、边缘-边缘的网络关联结构;反之,则是核心-边缘的网络关联结构。在同配性关联主导的网络中,节点间由于高同质性形成了固化的联系路径,使得網络形成强强联合和弱弱互助的封闭式抱团结构。同配性使得异质交流的可能性降低,一旦外界发生突变或核心节点故障,同配性网络可能会因偏好依附或区域锁定效益降低甚至丧失对系统的自适应能力,提高网络风险。异配性网络则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交流与互补性合作能力,使得节点更容易突破僵化的联系路径而向网络外围传播,促使网络走向异质化和开放化,从而提高网络韧性。锂产业链贸易网络匹配性可以用度关联进行测度。即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有与其相连的相邻节点(Vi),这些相邻节点度的平均值-ki可以表示为:

2. 2. 3网络结构韧性类型判定

参考Crespo等[21]对网络结构韧性的研究,将网络结构韧性细分为三类(表2)。

⑴随机网络。随机网络最大的特征就是结构平坦,无显著核心节点。其随机分布的网络结构导致了网络中任何节点发生故障都不会对整体网络造成影响,对外部风险的抵抗力较高。但是,随机网络中由于各节点间均有多条路径联系,不会形成固化的联系模式,从而也无法形成聚类效应和整合效应,导致网络集体行为的主导性与控制力较差。

⑵同配性网络。该类网络层次结构立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在度分布上呈现出较大的斜率(α > 0)。但由于其外围节点与核心节点的连接较为松散,节点的寡头结构与外围结构之间的桥接能力较弱,易导致同质抱团现象(b > 0),过度的同配性导致网络的流动性较差,核心节点受冲击后对整体网络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区域锁定且影响网络结构韧性。

⑶韧性网络。该类网络在度分布上呈现较高斜率(α > 0),度相关系数为负(b < 0),即呈现出一定的异配性。度相关系数为负表示网络核心与边缘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网络的整体流动性较强,核心成员的随机缺失对网络的冲击性不大,网络具有自适应调整机制,网络结构韧性较大。同时,这类网络中的寡头组织能够在其关系模式的重叠探索和利用中将封闭与桥接模式相结合,使得要素更容易从外向内扩散蔓延。

2. 2. 4网络结构韧性演化水平综合指数

为了量化网络结构韧性演化水平,基于谢永顺等[29]的研究,构建“度分布-度关联”双变量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演化评价模型,价模型,确定了网络结构韧性演化水平综合指数,用于量化网络结构韧性的提升(或下降)水平与发展质量(或衰减情况)。如图2所示,P 为A 点或B 点到直线Δb = Δ| α |的垂直距离,Q 为A 点或B 点到直线Δb =-Δ| α |的垂直距离,L 为A 点或B 点到原点的距离。当点落在蓝色区域,则表示该网络在演化过程中的网络结构韧性受到削弱;反之,当点落在黄色区域,则表示该网络在演化过程中的网络结构韧性得到提升。点与原点的距离越大,表明其韧性演化幅度越大,反之则越小。P/Q 表示网络结构韧性发展的质量,该值越大表明网络结构韧性发展的质量越好,或者衰减得越明显。其中,蓝色区域定义为网络结构韧性衰退区域,用“-”表示,将黄色区域定义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区域,用“+”表示。据此,网络结构韧性演化水平R 表示如下:

3贸易网络节点度分析

节点度是复杂网络分析中的一个基础指标,表示与该节点存在连接的节点数,也就是一个国家(地区)有贸易联系的国家(地区)数量。度值越大反映了国家(地区)间的贸易关系越多,贸易网络越活跃,其贸易覆盖范围也越大。节点度值是点出度和点入度之和,点出度和点入度代表了该节点出口和进口的贸易关系。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中锂产业链相关产品的贸易数据,测度了2000—2021年间每隔2年的度值,列举出点出度和点入度排名前五的国家(地区),以及2000年和2021年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相关产品的点出度和点入度分布(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锂产业链上游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国家(地区)的参与度变化较大:就锂产业链上游产品进口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德国、荷兰等,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就锂产业链上游产品出口而言,主要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亚洲的中国等。可以看出,亚洲是全球锂产业链上游进口相对较多的地区,欧洲和北美洲是全球锂产业链上游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中国自2006年实施开采总量控制政策以来,其锂产业链上游的出口开始逐步收紧。德国于2009年启动一项3. 6亿欧元的“车用锂电池开发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标志德国进入电动汽车时代,因此对锂等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急需资源的需求持续拉紧,锂产业链上游产品的出口和进口逐渐位居世界前列。

在锂产业链中游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亚洲在锂产业链中游的贸易位置较为重要。传统出口国(地区)主要是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传统进口国(地区)主要是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这与亚洲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有关。

在锂产业链下游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主要进口国(地区)是欧洲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瑞士等电动汽车产业后发的欧洲国家,主要出口国(地区)是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可以看出,在锂产业链下游,中美竞争的格局逐步深化,中国在锂产业链下游的发展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锂产业链下游产品出口国。

4貿易网络结构韧性演化评估

4. 1贸易网络层级性

图3所示为锂产业链贸易网络度分布,其中,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度分布拟合曲线斜率差异不大,且在研究期限内其层级性的演化程度较小,这表明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网络结构层级性存在分异,其核心节点国家(地区)集群的地位在网络中较为固定。2000年锂产业链上游贸易网络中存在美国(节点度为58)、德国(53)、英国(23)、比利时(16)、印度(12)等核心节点国家(地区)集群,中游贸易网络存在美国(109)、英国(105)、德国(103)、中国(73)、比利时(73)等核心节点国家(地区)集群,下游贸易网络中存在德国(128)、英国(122)、日本(115)、中国(110)、意大利(106)等核心节点国家(地区)集群;2021年锂产业链上游贸易网络中存在美国(50)、德国(47)、中国(42)、印度(29)、荷兰(22)等核心节点国家(地区)集群,中游贸易网络存在中国(108)、美国(107)、德国(103)、荷兰(87)、印度(86)等核心节点国家(地区)集群,下游存在法国(162)、德国(146)、中国(139)、西班牙(135)、瑞士(134)等核心节点国家(地区)集群。

从图3可以看出,上游和中游的网络曲线的斜率| α |(上游:1. 143→1. 099;中游:1. 263→1. 240),随时间发展逐渐减小,表明其网络内部层次性随着时间逐渐减弱,网络的扁平化特征加剧,边缘节点数呈现相对均质的分散分布,网络连通性增加,网络“脆弱性”特性较弱;下游的网络曲线的斜率| α|(下游:1. 328→1. 433),随时间发展逐渐增加,表明在锂资源下游产业链的全球贸易中,存在十分突出的核心节点国家(地区),其内部形成了以核心节点群体为主的中心式结构。由于锂产业链下游的应用技术集中掌握在少数国家(地区)手中,且国家(地区)间对于锂产业链下游发展的重视度不同,节点间异质性较大,所以导致下游网络立体化特征加剧,同时也加剧了边缘节点对于核心节点的路径依赖。

4. 2贸易网络匹配性

图4所示为锂产业链贸易网络度关联。从锂产业链贸易网络关联系数来看,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存在显著的同配性结构特征。具体而言,其网络关联系数b值均为正值,表明其网络存在度正关联,核心节点的寡头结构与由边缘节点组成的外围结构的桥接能力较弱。同质抱团现象显著,即存在核心-核心、边缘-边缘的贸易联系。同质化的交流易产生强联系纽带,从而使得异质交流降低,贸易网络的联系路径固化,易出现区域锁定效应。此外,研究期限内,锂产业链上游的b值有所增加,表明网络同配性特征增加,网络结构韧性受到冲击。锂产业链上游资源分布固定,其资源依赖较大,因此贸易联系较为固定,各国(地区)更倾向于与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建立贸易联系,导网络同配性增加。锂产业链中游和下游的b 值均有所降低,表明网络的同配性特征减弱,网络路径连接形式更多元,网络结构韧性有所提升。此外,锂产业链下游的b 值降低最为显著,且降低至负值,表明网络结构异配性提升,网络结构韧性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美国、日本、欧洲、中国等国家(地区)把发展重心放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锂产业链下游发展突飞猛进,各国(地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保证产业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扩大对外联系,使得集群网络效率得到提升,各要素的流动更加通畅,突破了僵化的路径,使下游产业链韧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4. 3贸易网络类型判定

根据表4的网络结构韧性判定,对锂产业链上中下游2000—2021年每隔2年的层级性和匹配性进行估计,得到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层级性与匹配性演化趋势图(图5—图7)。研究表明,锂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网络结构类型较为稳定,网络类型未发生改变,一直为同配性网络。但是锂产业链下游的网络结构韧性波动较大,其网络结构类型在2015年和2021年经历了由同配性网络向韧性网络的转变。就层级性演化而言,锂产业链上游层级性波动较小,网络内部的联系路径较为固化,核心集群国家(地区)地位较为稳固;锂产业链中游层级性波动较大,且2009年层级性最大,表明核心节点集群变化较为明显。具体现实反映在,2009年,在全球锂产业链中游贸易网络中,中国一跃而成节点度排名第二的核心节点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国。这可能是因为,2009年中国出台《关于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定》,并开始实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开始瞄准锂电产业进行布局,加之日本的技术创新的边际改善作用减弱,在全球化供应链降低制造成本的背景下,中国的成本优势开始显现,中国锂电产业链逐步完善,为中国巩固其中游核心节点位置,保证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此外,COVID?19的全球性爆发,给锂产业链带来了强烈冲击。具体表现:在上游产业链层级性骤减,下游产业链层级性暴增,且匹配性均大幅度下降,尤其下游的匹配性降至负数。在现实中映射为,上下游对接不畅,导致锂产业链供应链阶段性供需失衡严重,部分中间产品及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超出正常范围。此外,由于突发事件限制出口导致了锂产业链上游网络的层级性大大降低,使得锂产业链下游网络的层级性显著提升。这表明下游网络更存在路径依赖的特征,但网络的高异配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层级性造成的网络不稳定,下游网络逐渐演化成韧性网络,可以自适应冲击带来的系统性变化。

4. 4贸易网络韧性演化水平

根据层级性和匹配性结果,构建了演化坐标系,在坐标系上映射了2000—2021年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演化水平坐标分布,并且将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具体演化过程在坐标系中表现出来(图8)。图8中A点、B点和C点分别为锂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在2000—2021年的网络结构韧性综合演化水平。为了进一步拆解其演化路径,将2000—2021 年拆分为7 个阶段,1—7 分别对应2000—2002 年、2003—2005 年,2006—2008 年,2009—2011 年,2012—2014 年,2015—2017 年、2018—2021 年。其中,A1—A7、B1—B7、C1—C7分别代表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网络结构韧性在这7个阶段中的演化路径。由图8可得,锂产业链上游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有小幅减弱;中游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有小幅提高;下游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有显著的大幅提升。具体而言,锂产业链上游结构韧性经历了“衰减-提升-衰减”的波动过程,锂产业链中游结构韧性经历了韧性衰减到韧性提升的震荡波动的波动过程,锂产业链下游结构韧性经历了由“衰减-提升”的演化过程。总体而言,锂产业链的网络结构韧性一直处于波动变化状态,根据态势对其进行排名,可以得到上游韧性<中游韧性<下游韧性。为进一步量化网络结构韧性的提升(或下降)水平与发展质量(或衰减态势),根据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综合水平二维模型测算了网络结构韧性演化水平综合指数,结果见表5。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网络结构综合韧性演化水平综合指数依次为-0. 095、0. 043 和0. 804。2000—2021 年,锂产业链下游的网络结构韧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下游网络已成为可以抵御风险,自适应外部冲击的韧性网络。

5锂产业链前景展望

伴随着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储能技术的发展,锂资源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全球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新能源金属”之一。锂资源安全对于各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曾表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将面临电池断供的威胁,动力电池最早将在2025年供不应求,“电池荒”将成为各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共同危机。“电池荒”的核心原因是产能不足;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储能电池业务的大幅增长等因素导致了需求的迅速扩大,动力电池的供需缺口也随之扩大。飞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及原材料的头部垄断,使得各国家(地区)纷纷在锂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进行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日本经济产业省对日本企业在锂等重要资源的冶炼和矿山开发项目的一半成本进行补贴,以确保锂和稀土金属等对电动汽车电池和发动机至关重要的原材料供应;智利出台锂矿国有化法案;玻利维亚呼吁共同努力、加速组建锂矿生产国组织“锂佩克”等,各国(地区)政府对锂资源的管制逐渐加强。此外,各国(地区)企业也纷纷布局海外资源渠道以保障生产:韩国LG新能源公司与巴西、澳大利亚锂矿的合作,中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入拉丁美洲锂矿开采热潮,以锁定更多的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供应。未来,各国在锂产业链上游的布局将呈现多元化倾向,上游产业链韧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提升。

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政策,出臺了一系列推动制造业回流的措施:对外高筑关税壁垒、严格限制技术出口;对内增加高新技术投入、实施税收补贴,通过提高高端产业的竞争力以增强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控制力[41]。对全球供给与需求双中心的中国,美国一方面对华实施技术封锁,压缩中国全球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不断向其他国家施压,引发其他国家“去中国化”的寒蝉效应[42]。尽管中国在锂产业链中游占据一定的话语权,但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以及电池的高效循环利用体系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深化,技术层面的“卡脖子”将会成为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毋庸置疑,在资源阵营化、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锂产业链将面临资源需求增加、价格波动和产业竞争加剧的多态叠加局面,未来的锂产业链一定是“资源”“技术”和“市场”的竞争擂台。

6结论与建议

6. 1结论

本研究以锂产业链为切入点,基于“度分布-度关联”双变量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演化评价模型,对比分析2000—2021年全球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贸易网络结构韧性类型及演化趋势,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就节点度而言,中国、美国和欧洲是全球锂产业链贸易网络中最为活跃的国家及地区,在全球锂产业链的贸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中国锂产业链的贸易关系主要发生在上游产品的进口和中下游产品的出口上,美国锂产业链的贸易关系主要集中于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品出口及中游的相关产品进口,欧洲锂产业链的进出口贸易关系覆盖了全产业链。

(2)就网络结构韧性而言,上游和中游网络呈现扁平化趋势,其层级性较低;下游网络立体化特征明显。锂产业链下游的国家节点间异质性较大,导致其下游网络立体化特征加剧,同时也加剧了边缘节点对于核心节点的路径依赖。但是,随着各国(地区)对锂产业链下游布局的深化,下游集群网络效率得到提升,各要素间的流动更加通畅,突破了僵化的路径,使得下游产业链韧性得到一定提升。

(3)就网络类型而言,锂产业链上游和中游仍处于同配性网络,下游网络已演化为韧性网络。锂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节点受冲击后容易造成区域锁定,从而使得网络结构韧性较低,但锂产业链下游网络具有更高的网络结构韧性,可以自适应冲击带来的系统性变化。

(4)就网络结构韧性演化水平而言,锂产业链的网络结构韧性一直处于波动变化状态,综合水平表现为上游韧性<中游韧性<下游韧性。

6. 2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机制建设,打造產业链良好生态。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从资源、市场和风险应对出发,完善相关机制建设。通过完善收储和投放机制建设来稳定市场预期,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实现多元化供应链分散风险,降低对来源国的资源依赖;通过制定合理的补贴和税收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强回收工艺研究,提高资源再生利用率,同时完善回收渠道和溯源体系的建设,帮助行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以缓解资源供需压力;此外,需建立完备的贸易风险应对机制,如构建多情景处置方案以应对贸易摩擦、突发事件、外部冲击、区域断供等不确定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强化预警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未雨绸缪地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2)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强化资源自给重要性。在逆全球化思潮和资源保护主义倾向升温的背景下,提高资源自给率、强化国内资源“压舱石”作用对锂资源保供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需要统筹规划锂矿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做好锂资源战略储备计划,加大中央地勘基金投入,加强对青海、西藏、四川、江西、新疆等省份的盐湖锂和矿石锂资源储量勘查综合评价,寻找新的资源靶区。企业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以提升卤水锂的分离提炼技术,通过产学研协同来联合攻关卤水锂高效分离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在全球重点资源区域建立多元化的资源基地,进一步深化中非矿业合作进程,鼓励国内条件成熟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并通过更多切实可行的方式“引进来”,以保障国内资源供应安全及相关产业发展。

(3)深化锂产业链的整合重构,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其中,“链主”企业是产业建圈强链的主引擎,具有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因此,一方面以培育“链主”企业为核心,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从而加强对产业链的整体把控能力,稳定供应体系并提高企业整体话语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的技术创新优势,加速区域产业链重构。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释放内需潜力,强化区域连接能力,并发挥中国全面开放的动能,通过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加快区域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通过在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从而突破发达国家企图将中国限制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的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端锁定”路径。

(4)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中国拥有相对完整的锂产业链,是世界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之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机遇;中亚、阿拉伯国家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增长,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在美国制造业回流并引发部分国家“去中国化”寒蝉效应的环境下,应以完善的锂产业链配套能力为“回击点”,积极拓展经贸合作伙伴,优化贸易结构,降低对外依赖集中度。同时,加深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降低中国对外依赖的集中程度,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部复杂环境带来的压力,形成具有更高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