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
2024-05-04谭本平
谭本平
道德与法治课程遵从生活逻辑而非纯粹的学科逻辑,因此,教师需要精确地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品德教育
联系现实生活可以摒弃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糟粕,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塑造主要依赖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建构。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部分父母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仅仅看重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个性的培养。部分家长认为只有高分才是判断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过分专注于学习,忽略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缺少应对日常事务和生活技能的能力。现今社会强调自主、平等、个性化和多元化,大家更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教师在教学中,需引导、帮助学生个性养成,而不能把固定的思想品德观念灌输给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益良多,不仅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将知识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利用生动故事,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少,影响了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就要积极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故事情节来启迪、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孝敬父母》一课,授课时教师在讲述故事后,让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体会出陈毅对母亲的拳拳孝敬之心,以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回家对父母献一片孝心,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和汇报,加深对陈毅孝敬父母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自己的道德情感上与陈毅的道德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有了对道德模范高尚情感的认知,进而产生孝敬父母的强烈愿望。这样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才会对学生今后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树立榜样作用,感染教育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能力,他们的思考方式偏向于实际且具象化,情绪表达直接而明显。基于这些特性,老师可以通过展示清晰明确、富有活力并能被学习者模拟的行为典范来引导他们无意识地提升认知,同时激发出内心的进步动力,这有助于培养其积极的价值观。由于孩子们在校时间较长,因此教师的言论举止、思想风格、与人交往的方式、知识储备等方面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记得上学期,笔者担任值周教师,期间带领值周生檢查卫生,恰巧操场上起风刮过来一些纸片,笔者直接捡了起来,值周生看到笔者在捡,都加入了捡纸队伍中。这就是行为的引导,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运用换位思考,提升教育实效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意愿和情绪,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向上的特质。笔者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上课时总是多话,而且屡教不改,所有任课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为了改变他,笔者决定让他当一次“老师”。一次课上,当笔者让他来上课时,他死活不肯。笔者便让他当了一节课的纪律委员,他接受了。而且表现得很积极,话不说了,坐姿也很端正。一开始,课堂秩序还算不错,然而过了几分钟后,课堂上开始有些小动作,说话的声音也开始传出来。他感到非常焦虑,笔者抓住这个机会,下课后和他在办公室讨论了管理课堂纪律时的体验。他亲身经历后,理解了上课不说话是一种尊重,从此他改掉了自己爱多话的毛病。他的变化也带动了其他同学,课堂上安静了。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换位思考,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收获成功。
总之,现阶段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新的教育标准提高、理念持续深化,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方式以增强小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