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式教育”,是一种心理控制
2024-05-04连阳宇徐似玉宋化雨
连阳宇 徐似玉 宋化雨
什么是内疚式教育?
内疚式教育,指的是家长通过“自我牺牲”式的语言或行为,诱导孩子产生内疚情绪,从而使孩子向自己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的教育方式。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处在内疚情绪中时,会认为是由于自己“做错了”事情,导致他人受到了伤害或过得不如原本好。一旦个体这么认为,内疚便产生了。这时,内疚者更倾向于通过顺从来补偿“受害者”。
这种内疚式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直接告诉孩子“你错了”,例如,“都是你的错!”“要不是因为你……”
展示自己的痛苦并归因于孩子,例如,“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看似为孩子开脱,实则让孩子内疚,例如,“没关系,年轻人就应该多出去走走,不用管我……”
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教育方式,短期内看似会达到一种“成功”的效果,但实则是对孩子的一种高级心理控制,不仅会让孩子深陷内疚的泥沼,更会让他变成一个“赎罪者”。
孩子内疚了,就会更努力吗?
从短期看,内疚的孩子的确更愿意顺从父母;但从长期看,内疚却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程度的痛苦:
内疚式教育,让孩子不敢快乐。心理学研究发现,内疚感会让一个人过分在意他人感受,忽视自我需要,更难享受生活。此外,长期深陷在内疚泥沼中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更容易认为“这是我的错”,从而进行自我谴责和自我惩罚。
内疚式教育,让孩子不敢放松。研究发现,內疚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过高,不敢对自己好。这样一种紧绷的状态,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和更差的心理状态。
内疚式教育,让亲子关系紧张。研究者表示,当一方用内疚感操纵另一方时,对两人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内疚式教育,让孩子付出失衡。总是内疚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么用力过猛,要么不敢付出。同时,父母的这种“示范”也会错误引导孩子,甚至不敢结婚、恐惧生育。
拒绝“自我牺牲”,与孩子共同成长
不要让“付出”变成道德绑架。父母为孩子做了很多,他们也的确是为了孩子能过得更好。但如果将这种“努力”和“付出”变成“牺牲”,不断地告诉孩子“这是为了你”,就会变成道德绑架,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罪感。
做好情绪的“课题分离”。纪实节目《不要小看我》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孩子背课文,有一处重复了很多次都没记下来。妈妈情绪失控,开始抽自己:“她每次到那个地方又说错,我就扇自己一巴掌”。当父母因为一件事情情绪失控时,要明白这是自己需要识别和解决的问题,应该由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一味将错误归到孩子身上并让孩子负责,就会导致内疚式教育的产生,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如何跟“自我牺牲”的父母沟通,这都是因为内疚式教育剥夺了孩子的平等话语权。将孩子看成平等的个体,以平等的身份去沟通、去理解,就能更好地认识孩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