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挑挑错
2024-05-04小印
小印
圣旨竟有5 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宫廷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皇绫,宣读圣旨的场景。你可别被电视剧给骗了!圣旨的规格虽没明确规定,在同一朝代也会不一样。长的可达5 米,短的也要2米左右。人的双臂展开约等于身高,按照古装剧里宣旨的架势,每个宣旨人的应聘标准应该都有身高2 米以上。
此外,假传圣旨真的可能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在防伪这方面,古人可谓是煞费苦心。除去普通人难以接触到的皇绫外,圣旨还有特殊防伪“水印”: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所有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也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压根不叫皇阿玛?
让“皇阿玛”这个词家喻户晓,缘于《还珠格格》的热播。可历代清朝的阿哥真的都称自己的父亲为“皇阿玛”吗?其实不是。“阿玛”是清朝独有的对父亲的一种称呼,但在皇太极后到光绪前,皇室内部的某些礼仪称呼还是沿用着关外时期形成的习惯,称呼君主为“汗”。
于是,皇子公主对于自己的父皇的称呼,分别按照满语、汉语的习惯为“汗阿玛”或者“皇父”。“皇阿玛”这种“满汉结合”的叫法出现在清末,也就是光绪和宣统两朝而已。
午时三刻不问斩?
午时三刻看“砍头”可谓是电影电视剧里的常见桥段了。然而“午时三刻”行刑,实际上是错误的。记述唐代法律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唐会要》卷四十一记载:“决囚。准令。以未后者,不得至申时。如州府及诸司,已至未后者。许至来日……从之。”意思是说行刑时间在未时到申时(北京时间13 时~17 时),不可能规定“午时三刻”行刑。直到明朝嘉靖皇帝,处决犯人的时间才被提前至午时左右。此外,按南北朝梁武帝时期的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分八刻:“午初”“午初一刻”“午初二刻”“午初三刻”“午正”“午正一刻”“午正二刻”“午正三刻”。于是,略有文化常识的古人都不会说“午时三刻”,该说法恐怕是当时底层百姓不计较精准时间的讹误。
尚方宝剑没啥用?
尚方宝剑是中国古代人治的产物,它作为专制皇权的象征、皇帝的化身,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朝,但尚方宝剑被赐予“便宜行事”的做法,是在明代萬历皇帝时开始实行的。因此,在唐宋元时代,尚方宝剑几乎不会有“上打昏君,下斩奸臣”的作用。
明代尚方宝剑的使用频率很高,具有先斩后奏、生杀予夺的权力。于是,尚方宝剑成了百姓对正义的寄托。但正如其他赏赐般,尚方宝剑的行使权力也是皇帝赋予的,只能斩奸臣,不能打昏君,且前朝的剑不能斩本朝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