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价值导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4-05-02唐文丽
唐文丽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推进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更深刻的要求,人力资源对乡村发展的重要程度愈加明显,将人才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前置要求。有必要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困境与路径进行探究。首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功能优化转型、价值实现、人才振兴等方面的价值导向分析,强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农村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回流困难和知识文化冲突等困境,最后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特征、开发模式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依据乡村发展战略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的分析、调整与优化,旨在提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能,为实现更大的乡村发展价值提供人才支撑[1]。在此过程中,农民的素质素养得到加强,能够运用政策、市场、科学技术等因素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是促进城乡协调稳定的重要途径[2]。乡村振兴的根本内核是要求生产力的振兴,而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开发乡村人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对于乡村发展来说至关重要[3]。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4],都需要人才来实现。
一、价值导向
(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需要
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生产、农民生活、自然生态都有了新的变化,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途径,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在“十四五”时期,面对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工作开展难等问题,数量足、质量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发展的必要前提。通过对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等方面的完善与进步,解决乡村人才振兴的“瓶颈”问题,为乡村提供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人才动能。
(二)乡村功能优化转型需要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乡村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破坏与重构中向多元化发展。要构建优化乡村转型模式,解决乡村病症,让乡村成为美好生活的场域,为乡村居民提供美好的生活空间与发展空间。乡村人才是乡村功能转型的推动者、实践者与享受者,贯穿于全过程,人才作为最能动和最活跃的因素,充分活跃了乡村其他发展要素,促进乡村功能的优化转型。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功能优化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保障、教育帮扶、健康帮扶、乡村治理、社会保障等乡村发展内容,实现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优化,为人才的引进提供基础,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
(三)乡村价值实现需要
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一系列功能的实践与实现共同组成乡村的发展价值,使乡村在各个方面发挥着有利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将乡村价值提高到指导思想层面,以便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推进思考新的工作方法,多个维度审视乡村价值,以便衡量乡村建设的成效和重要指标的实现程度,构建乡村经济、文化、人才、组织、生态协同发展的完整体系,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新发展阶段的乡村价值内化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包括:以乡村生产为依托的乡村经济价值、以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结合为底色的生态价值、以民族文化与乡村特色结合为奠基的文化价值、以社会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价值。要实现这一系列的乡村价值,人力资源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来发展乡村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优秀文化建设和美乡村。
(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要求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者,乡村人才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人才的缺乏,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人才“瓶颈”制约的严峻挑战,缺乏管理型、技术型、创新型等多类人才,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动能不足。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完备人才的引进、培育、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程序,挖掘乡村潜在人才,实现内生人才的优势[5],同时引进外来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的技能与活力,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以满足不断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农业发展。解决长期以来的高素质劳动力不足,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促进三产融合,为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五)乡村人才振兴需要
乡村人才振兴是一种社会性变革,通过改造传统的农民阶层,培育新型农民来实现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的改善,达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推动乡村社会进步的目标[6]。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社会主体用系统性的思维推进乡村人才工作。乡村人才的基础较弱,面临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政策支持,统筹人才的引进和产业发展、实现人才要素的多元供给,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合理聚集,将更多类别的人才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在政策支持、发展空间、资源供给等方面给予乡村人才发展“红利”,提高人才供给效能。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建立更具时代性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开发建设的新举措,围绕经济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提供应对性的策略,推动农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符合农村发展需求。
二、现实困境
(一)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乡村人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优、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城乡人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递增趋势,加之农村的发展环境不利于人们的发展需求,在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因此,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谋求发展机遇,大批人员进城务工或升学就业,导致农村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发展所需。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合理,数量不够,缺乏管理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影响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
(二)人力资源“回流难”和“留不住”
乡村缺乏发展机遇、资源和平台,人力资源会更倾向于留在发展机遇、经济收入和生活空间都更好的城市。加上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自我判断的人力资本能力与乡村发展所需之间存在的差距,他们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促使他们对投身于乡村发展、反哺家乡、落叶归根的意愿产生影响。农村地区的资源要素不尽相同,发展空间存在差异,影响制度体系和配套设施的落实程度,不利于返乡人员的生活便利,对于已经引进人才的后续创业保障不足,阻碍人力资本增值目标的实现。
(三)人力资源存在知识文化冲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演变成了集约型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显著。但是一些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工作阅历不足,不具备掌握复杂劳动的能力,在就业上有局限性,从事行业的门槛较低,存在较强的可替代性。在农民工这一群体表现的比较明显,在回流乡村之后,存在如何融入和立足的困难。另外,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分界,由于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以及城乡之间在教育上的差距,导致城市与农村在文化上会存在碰撞与矛盾,人力资本返回乡村会遇到村规民约、传统习俗等难题,可能在产业发展、治理方式、思想价值上会进一步凸显,表现为返乡人员参与乡村发展中的不适应和产生摩擦。
三、路径选择
(一)人力资源开发现实特征
1.具有时代性。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不是固定模式与方式,而是需要顺应时代进步思想,具有时代性的开发模式,根据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和乡村建设的现实需求来进行开发。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来统筹资源要素和加强制度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进而破除人力资本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尤其重要,要求政策制定者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综合运用先进知识和科学思想为乡村人才建设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政策指导与建议,促进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具有动能性。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动能,用科技进步和高水平人才替代一些资源投入、环境成本和经济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吸引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向乡村,以保障人力资本的供给。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乡村振兴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针对乡村人才振兴如何实现的问题,进行农村人力资源最大限度、最深层次地开发,通过人才输出、引进、培育、保障等方面的模式改进,促进农村地区的人才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的效率,给予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人才的积极性。
3.具有综合性。在思维观念上,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考虑人力资本成本投入的基础上,要关注其溢出效应,避免资源浪费。既要关注高精尖人才,也要重视本土农业人才的挖掘,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人力资本的开发效益。要优化基层政府和乡村组织的干部队伍,加强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7],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
人才输出模式是指在乡村振兴的初级阶段,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大批人员进城务工或在城市升学就业,人才回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人才引进是指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具有比较优越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作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基础,能够为人才提供较高的薪资水平、配套的产业建设和教育医疗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手段配置,实现人才的就地培养和转化,解决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政策的城乡之间不平等问题,完善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转变观念、提升技术,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人才的真正获得必须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各种人才开发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8]。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综合运用各种模式,多渠道开发人才,运用人才循环开发模式,实现人才的引进、输出与培养之间的结合与转化,最终实现高效的人才开发模式,多方聚才,引进各界精英人才投身农村发展事业;就地取材,培养造就农村本土精英人才;任用贤才,提高农村现代化治理效果。
(三)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首先,制定长远的、系统的战略谋划和阶段性、任务型的指标规划。中央制定宏观政策,地方制定支持政策,加之立法手段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其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人返回乡村。加大对青年人就业创业支持力度,给予相关奖励与激励,吸引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学生到农村创业,并且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为返乡青年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平台。最后,要加强吸引人力资本回流的政策宣传,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支援中心,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一站式服务平台。
2.营造发展环境,扩大发展空间。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要素,打造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环境,塑造新产业和新业态,拓展就业空间的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流入农村。促进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开发、专业人才引进之间的联系,对接具有人才聚集优势的特色项目。在融资、财税、法治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自主空间,提高信息共享、资源配置、政策咨询、产业指导等方面的效率。
3.保证基本收入,增加发展报酬。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回报效益和报酬水平,对优秀人才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以体现知识技能价值和社会示范效应。除保障基本的生存性报酬外,可以发放适当的生活补贴、安家费用、住房补贴、随迁子女的入学优惠等。发放人力资本的发展性报酬,为他们在自主创业、教育培训上给予政策优待和经费支持,以增加人力资本留在农村的意愿。建立干事平台,在人力资源回到乡村以后,需要干事创业的平台,方能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和功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动态作用。
4.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技能。素质技能的培训要紧扣知识短板与现实需求,着重乡村建设所需的农业知识、产业管理、就业创业等内容教学,致力于提高实践水平。加强与涉农院校之间的合作,开展长期的人才、产业互动合作,培养爱农村、爱农业的专业型人才。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强化知识技能培训,以校企办学、村企对接、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为本地各类企业提供服务。扎实推进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深化乡村信息惠农服务,实现我国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9]。
5.强化住房保障,美化人居环境。建设乡村人才住房,创办乡村人才社区,以此聚智引才,缓解回流人才住房难题,构建回流定居家庭住房保障体系,盘活闲置房产和空闲土地,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提供生产和办公场地。给予住房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根据乡村自然特色和传统民俗,美化乡村环境和设施,解决“脏、乱、差”问题,为人才提供自然和谐美丽的生活与生产环境,打造乡村人才振兴与公共服务之间的联动平台与空间,优化人才的管理办法,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质量[10],提高人才的稳定性与内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