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我不能失信》为例
2024-05-01高明波
文| 高明波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识记字词、短语的能力,还应该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融合德育、智育、美育等发展,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且有个性的人。教学应以德育为先,通过不直接传授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符合学生年龄的价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一、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课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在成长的百花园中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好,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优秀品质。其中《我不能失信》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宋庆龄小时候信守承诺却空等一场的矛盾冲突来表现宋庆龄信守诺言的美好品质。课文最后描写小宋庆龄与母亲的对话,是文章的升华和点睛之笔,体现了诚信比玩乐重要这一令人深思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接受能力水平提升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是小学阶段的一次重要分水岭。此时的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同时活泼好动乐于探索,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已经有所了解。《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的情节设置比较简单,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能力阅读这种故事类文章。但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研读和体会重点词句来整体把握课文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弱,所以教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高效完成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耀”“庆”等五个生字并能够熟读课文。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与同伴沟通交流、分配任务和自主阅读的学习、理解能力。
3.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能发现身边人的不同特点,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完善自我。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句子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动作和语言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个性特点。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不被现存的小组模式所禁锢,积极找到自己或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加以描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名人宋庆龄
教师请学生一起大声朗读本课题目《我不能失信》,并将题目板书。
重点讲解“我”是谁?“我”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战士宋庆龄,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引起学生疑问:为什么宋庆龄说自己不能“失信”?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原因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我们要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就要先了解她的生平,从经历的事情入手,得到其中缘由。
教师介绍宋庆龄的生平。同时,她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借此教师一并介绍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鞠躬尽瘁,永远被后世所铭记。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课件让学生加以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2.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题目中出现两个关键词:“我”“失信”。“失信”就是失掉诚信。教师询问:在大家身边发生过哪些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吗?请学生举例:拾金不昧、说到做到等例子。待课堂安静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入名人宋庆龄小时候的世界。
(二)新课讲授
1.初读文章
教师提前将学生按照座位分组,4~6 人一组为宜。教师提出在组内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在组内初读文章,做到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再读文章,整体把握
待小组朗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将文章10个自然段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用文章中的一个字概括,并写在段落边。第1 自然段段意:盼;第2~9 自然段段意:留;最后一个自然段段意:等。
教师请学生在组内讨论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事件。课文讲的是:一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宋庆龄的一个伯伯家去做客,宋庆龄也很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伯伯家玩耍,但是同时宋庆龄想到之前已经和好朋友小珍约定好今天要教小珍学习叠花篮。宋庆龄的爸爸和妈妈都劝说宋庆龄可以改天再教小珍学习叠花篮,这样就可以选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伯伯家了。但宋庆龄为了做人的诚信还是放弃了去那位伯伯家,最终选择了留在家里等小珍的故事。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爸爸(宋耀如)、妈妈、伯伯(朋友)、宋庆龄(二女儿)、小珍,同时可以针对文章中人物的不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3.品读对话,深入探究
积累词语,学习有关诚信的词语。教师请学生在组内进行诚信成语接龙的游戏,比一比哪个小组接龙的词语最多:一诺千金、金口玉言、言而有信、言行一致……
宋庆龄的诚信品质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是语言?动作?还是神态?学生通过先自己默读,后组内交流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a.语言:“不,妈妈。您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见到她时向她道歉是可以的,但我已经想起来了,就不能失信了!”“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b.动作:“‘不行!不行!我走了,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玲边说边把手抽回来。”“抽”这个字表现了宋庆龄想要履行承诺的决心。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扬”这个动作体现了宋庆龄因为自己做到了没有失信,心里感到满足和骄傲。
教师这时可以提示学生积累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好词佳句,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复习和运用,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4.分析矛盾,揣摩人物内心
庆玲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段对话中,有没有相互矛盾的词语呢?“很没劲”和“不后悔”。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庆龄觉得“很没劲”但是又“不后悔”呢?小组合作,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
a.“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从这一句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小庆龄当时一个人在家的确“很没劲”。
b.“庆龄坚定地说”“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从这两处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庆龄一定“不后悔”在家等待小珍一起叠花篮的选择。
(三)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邀请或者学生自荐扮演课文中出现的角色,围绕课文但可以超越课文将文章进行扮演甚至续写,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及自我的开放性发展:假如同学们是小珍,在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会有什么做法和语言呢?假设我是小珍,首先会为没有遵守和庆龄的诺言而道歉,同时诚恳地说明没能前来赴约的原因;其次要再次和庆龄约好时间,表示自己非常希望学习叠花篮的愿望并主动学习庆龄诚信的优秀品质,请求庆龄原谅。
2.教师在课上进行头脑风暴的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和同组成员的特点:小书虫/故事大王、纠音王子、成语大全/智多星、角色扮演爱好者、小问号、热心肠等。
小书虫/故事大王:想一想同组同学谁最喜欢看故事书讲故事。
纠音王子:想一想同组同学谁的词语发音最标准?
成语大全/智多星:想一想同组同学中谁在成语接龙活动中为小组贡献最大。
角色扮演爱好者:想一想同组同学谁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最手舞足蹈,放飞自我,有脑洞大开的想象力,能续写故事。
小问号:想一想同组同学中谁经常会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价值的问题,引导大家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热心肠:想一想同组同学中谁平时乐于助人,能友善待人。
通过头脑风暴的游戏,不仅能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身边同学的优点,还有利于学生在平行的小组集体中向优秀的同学学习。
(四)课后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故事《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是一个成语,反映的是人们的诚信问题。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可以不是特别的聪明,但是一定要诚实,不能欺骗别人;一个人可以没有做成多么大的事情,但却不能有损害个人诚信的行为。《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故事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季布的人,做人非常正直并且乐于助人,尤其非常讲求信用,只要是季布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多么困难,一定会想方设法做到。久而久之,季布讲诚信的名声就得到了远扬,那时候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以此显示季布话语的珍贵。
2.写作训练
课后给出作文题目:猜猜他是谁。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出现,而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或伟大,或平凡,但一定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和前面的头脑风暴游戏,学生也学习到适用于描写人的好词佳句。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所要描写的人物进行把握。
a.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高、矮、胖、瘦等。
b.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
c.列举所要描写人物的具体事例:从离学生最近的小事进行描述即可,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才更有说服力。
范文:
班级里有个同学特别喜欢看书,每次吃完午饭或者课间,他都会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手里拿着心爱的书籍,聚精会神地阅读。有时候,他还会主动和大家分享故事,他声音洪亮,表情丰富,有时候瞪大眼睛,有时候抬高音量,手里做着各种手势把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大家也都听得津津有味。讲完后,班级里总会回荡起热烈的掌声——这就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小书迷。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文章选自三年级语文下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却可以引发教师和学生的思考。首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将文章读顺、读懂,生词读会,同时建构合作意识。其次,通过更为高阶的提问引导学生慢慢深入文章,在学生头脑中搭建文章的脉络结构。再次,进行描写细节的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深入剖析文章。最后,将情感元素融入文章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
(二)不足之处
课堂的掌握权交给三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会比较考验教师的控场能力和学生的自控性。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课堂宝贵时间的荒废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不系统,给今后的学习和教学管理带来不好的影响。
(三)改正方向
教师在自身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张弛有度。在将课堂充分交给学生的同时,也要确定自己的权威和主导地位,做好充分的应急预案,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