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的通学空间研究
2024-04-30朱玲玲吴星成贺婷婷李佳依菲李圆圆ZHULinglingWUXingchengHETingtingLIJiayifeiLIYuanyuan
朱玲玲 吴星成 贺婷婷 李佳依菲 李圆圆 ZHU Lingling WU Xingcheng HE Tingting LI Jiayifei LI Yuanyuan
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分析,对通学路径的特点进行归因,探索以家长与儿童双视角解决校外儿童通学问题,建设儿童友好型通学空间。提出构建安全标准规范,确保通学空间的安全性;鼓励儿童参与城市设计,加强通学空间停留的趣味性;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生活圈,保证通学空间体系的连续性等策略,为儿童构建良好的通学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度。
城市更新;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精细化设计
1 研究背景
在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背景下,儿童安全出行问题与城市通学空间建设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当前,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交通安全问题加剧[1]。城市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停车空间不足、规范路径空间缺失等问题使儿童缺乏友好的通学空间环境,制约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与自主性的培养。创造学龄儿童安全的通学环境,使其能独立、安全地在街道上行走,成为城市与街区建设的重要目标[2]。
2 研究现状
从2007年至2011年底,美国多个州相继签署颁布儿童户外权利法案;荷兰在代尔夫特宣言《对儿童友好街道的探索》中提出“儿童友好型”街区环境的设计理念,希望找到机动车与儿童户外活动之间的平衡点,为步行、骑行和儿童独立出行提供安全保障;英国“步行巴士”项目让儿童参与设计[3]。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如深圳市印发《关于先行示范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意见(2021-2025年)》[4]、长沙市修订编制《长沙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5],针对校区周边公共交通与空间服务提出相关意见。
在实践探索层面,美国、加拿大通过学校周边的交通分流措施,改善儿童的通学环境与安全性;荷兰通过标识与彩色铺装路径,提升儿童通学兴趣。我国深圳市通过儿童友好步道建设,改善了道路交通组织流线;长沙市发布《长沙市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导则》,打造15min就学圈与爱心斑马线[6-7]。
虽然国内外在儿童校外出行安全与通学空间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均面临系统性不足、精细化设计空白等问题。当前,在儿童友好型城市体系建设中,通学空间作为辅助部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缺乏系统指引与详细设计。因此,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研究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安全出行体验,完善儿童出行空间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3 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研究实践
3.1 研究对象
重庆市北碚区老城区学校资源丰富、儿童聚集性强、交通出行方式多样,具有研究代表性。城市区域涵盖老城区的天生街道、朝阳街道、歇马街道,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朝阳小学、书蓓坊幼儿园与天生幼儿园4所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出行特征与通学需求,以3~12岁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北碚区主要的学校组团,以学校建筑群为点,通学路径为线,研究儿童通学空间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方法
本文从儿童行为学角度出发,将城市儿童出行行为与校外通学空间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以问卷调研、校外空间观测、实地走访调查为主,共获得2031份有效问卷,以此分析校外通学空间存在的问题,对儿童通学的安全性、趣味性、连续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3.3 调查分析
3.3.1 通学行为活动特征与空间需求
(4)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对于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也可以分为内外两点。从企业内部来看,大规模重污染企业相较于小规模企业更为注重品牌效应,大规模重污染企业往往期望营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品牌赢得公众消费者的青睐,这也就是大型重污染企业对于良好的环境行为更加重视的原因。
根据问卷调研及实地走访调查,得知大部分儿童居住于学校附近,通学距离短,多由家长接送,占比68.01%;通学方式以步行为主,占比51.87%;通学时间为5~15min,占比57.44%。通学行为活动包括校外空间的停留、交通通行、家长等待接送等,应全面考虑儿童与家长的校外空间活动需求,校门空间、通学路径空间应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完善城市交通道路体系建设。
3.3.2 校外空间现状
如表1所示,重庆市北碚区老城区4所代表学校校外交通状况复杂,商业设施林立,缺乏规划与管理。校门周边空间被占用,等候区位置不足;校外通学活动空间被压缩,场地景观缺失,设施陈旧,缺乏儿童游乐空间;停车区域空间狭小,接送不便,缺乏导视设施。可见,校外空间安全性、趣味性、连续性不足(见图1,2)。
表1 校外空间现状调研
1 学校校外现状空间模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校外通学空间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校外空间交通环境现存问题如下。
1)校外空间规划不合理 校外空间与学校建筑体量需求不匹配,人车混行,交通混乱,停车空间规划不足,临停情况严重,未设置等候区域,空间系统混乱;步行道尺度不足,车道两侧的步行道被大树占据,空间连续性较差。
2)建筑景观美化度不足 路径景观绿化缺失,步行路面凹凸不平,缺乏儿童活动空间,趣味性不足。
3)标识等候系统缺失 除两个限速标识外,缺少人行、步行、斑马线等导视标识,未设置爱心斑马线以引导交通。无法满足家长接送儿童时的等候停车需求。
3.4 校外通学空间现存问题
通过对儿童通学行为对应的校外空间进行调研,得出安全性、趣味性与连续性是重要方面。因此,从儿童与家长视角入手,提升儿童在通学空间的安全性,营造场地的趣味性,加强标识引导系统的连续性,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校外通学空间中实现空间节点“点线面”的结合,为校外通学路径空间、活动空间、停留空间提供更多可能性。
4 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研究成果
4.1 儿童通学空间概念
“通学”一词最早源于日本,其将学童上下学所经过的道路称为“通学路”,指学童上下学时为确保其交通安全,由学校方面指定的通学道路[8]。包括学校出入口与城市之间的交会空间,以及上下学所经过的道路,可分为校门停留空间、交通路径空间、活动休憩空间等。通学空间是城市空间与学校建筑之间的媒介空间,承担儿童上下学期间的信息互换、流量转移、交通汇入等功能,对城市起到缓冲作用[9]。
4.2 儿童通学空间特点
研究分析不同场地类型学校通学空间特点,结合《重庆市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深圳市儿童友好出行系统建设指引》等,提炼出安全性、趣味性、连续性3个儿童通学空间特点。校外通学出行环境的改善既需考虑建成环境,又涉及城市规划、交通管理、联合决策等层面[10]。
4.2.1 建筑外部空间规划安全性
当前,建筑外部空间已成为儿童的重要活动场地,儿童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却又无法准确感知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儿童空间安全规划值得重视。儿童是城市建筑外部空间的主导使用者,空间安全规划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原则的体现,是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11]。
4.2.2 公共空间设计趣味性
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良好的环境氛围给人带来心理满足感,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使儿童在客观环境下产生新的认知,维持身心健康,促进其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12]。因此,儿童通学空间设计需从儿童视角出发,考虑空间趣味性,构建儿童认知体系,使空间趣味性与景观营造相辅相成。
4.2.3 城市空间体验连续性
空间连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城市空间体验连续性是空间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13],对于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而言,其可成为儿童到达不同空间的纽带,进而连接城市各个生活圈,同时也是儿童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被重视的体现。
5 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设计策略
5.1 构建安全标准体系,确保通学空间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设计的首要标准,需建立和完善相关安全标准体系,确保通学空间的安全性。
1)理论政策层面 完善儿童公共设施标准体系及交通安全体系建设,及时进行道路维护修缮。
2)规划建设层面 合理布局停车空间与停留等候空间,避免不同流线交叉干扰,满足家长需求并解决安全问题。
3)空间设计层面 综合考虑通学空间设计细节,如道路线圆滑设计、交叉口安全倒角形式处理、地形高差无障碍设计、爱心斑马线设计等。完善城市照明及监控系统,使用环保材料,考虑色彩的警示作用等,解决儿童视角下的空间体验与安全细节问题(见图3)。
3 通学空间爱心斑马线(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5.2 鼓励儿童参与城市设计,加强通学空间停留的趣味性
儿童发育时期正处于认知发展与构建阶段,外界的趣味性感官刺激有利于构建儿童感知体系,空间趣味性营造可吸引儿童注意力,促进儿童智力开发,使其健康成长[14]。空间趣味性营造可从植物、色彩、材质、设施等方面入手,注重植物景观趣味性设计,营造色彩丰富、四季分明的植物景观体系;注重色彩丰富度与活力度,营造积极的空间氛围;利用自然材料打造游乐空间,符合儿童亲近自然的天性;打造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景观设施,注重造型的趣味性与适配度(见图4)。鼓励儿童参与设计,激发儿童对于城市空间的兴趣,如举办儿童涂鸦比赛、消防栓彩绘、花台改造家评比、小小园艺师评比等活动,使儿童成为城市建设的创造者。
4 通学空间趣味性设施示意(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5.3 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生活圈,保证通学空间体系的连续性
为确保儿童通学空间的连续性,应加强各外部空间的呼应与连接,打造连续的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体系与生活体系。如设置配套的城市路径标识、文明提示卡等,统一生活圈内城市家具,打造完善的智慧城市导视系统,构建儿童的认知心理[15]。在具体认知活动中,以儿童视角绘制儿童空间地图,加强儿童对城市空间生活圈的认知与思考,打造以人为本、学行无忧、连续畅通的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见图5)。
5 通学空间彩虹路径示意(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6 结语
当前,儿童通学空间建设基础仍较薄弱,构建完善的通学空间有利于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问卷样本分析等方法,结合重庆城区地域特点,从家长与儿童双视角出发对通学路径的特点进行归因,得出空间规划建设策略,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通学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支持,打造儿童友好通学道路,助力一路“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