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用药规律分析

2024-04-30姜娜茹清静

新中医 2024年8期
关键词:芦根浙贝母桔梗

姜娜,茹清静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研究显示,中医辨证论治COVID-19临床疗效确切,能够阻断普通型向重型及危重型转化,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快速促进肺部炎症吸收[1]。COVID-19 属中医疫病范畴,《温病条辨》曰:“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阐明了疫病的特点,提出了以银翘散为首的治疗温疫的方剂[2]。中医药预防对于抵抗新冠病毒损害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2 年12 月1 日—2023 年1 月31 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用药,分析其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以期为COVID-19患者的中医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收集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31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确诊的COVID-19感染病例的中医首次处方,共168首。已通过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批件号:2023-LW-010-01。

1.2 诊断标准 COVID-19 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分型均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十版)。

1.3 纳入标准 符合COVID-19的诊断标准,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病例;入院后与COVID-19相关的首次中药处方。

1.4 排除标准 未使用中药的患者;使用中药与COVID-19治疗无关的患者。

2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药物规范化命名后录入Excel 表中,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等统计使用Excel 表进行。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Apriori 建模对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进行复杂网络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信息 其中男96 例,女72 例;重症79 例,非重症89 例。最小年龄27 岁,最大年龄98 岁,中位年龄80岁,中位住院时间13天。

3.2 处方用药分析 共收集中药处方168 首,药物使用频次共2 332 次。药物规范名称后,删除重复药物,共有药物159 味。药物名称规范、四气、五味、归经均通过查询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确定。

3.3 药物使用频数分析 药物使用频次≥30 次的药物,共23 味,将这23 味药物记为高频药物,其使用频次占总使用频次的50.6%,使用频数排前10 位的药物依次为桔梗(100 次)、苦杏仁(97 次)、半夏(81 次)、芦根(72 次)、生甘草(71 次)、薏苡仁(70 次)、黄芩(63 次)、浙贝母(57 次)、炙甘草(52 次)、麦冬(50 次),见表1。

表1 药物使用频数分析(≥30次)

处方中前10 味药物分别为清热化痰药、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清热药、补气药、补阴药、利水消肿药7大类。

3.4 药物四气 对159 味药物药性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寒性药物最多,其次为温性和平性药物,热性、凉性药物使用最少,见表2、图1。

图1 药物药性分布

表2 药物药性频数分析

3.5 药物五味 对159 味药物的药性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甘味使用最多,其次为苦、辛味,咸、酸、淡、涩味最少,见表3、图2。

图2 药物药味分布

表3 药味频数分析

3.6 药物归经 对159 味药物归经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药物归经占比最高的为肺经,共有95 味药物,占使用药物60%;其次为胃经、脾经、肝经,最少的是心包经和三焦经,见图3、表4。

图3 药物归经分布

表4 药物归经频数分析

3.7 关联规则分析

3.7.1 常用药物组合 将168 首COVID-19 初诊患者入院后首次处方的159 味药物进行组方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0.2,同时置信度>80%,前项数最大为2,其中支持度是指两个药物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处方中的概率,置信度是指前项药物出现时,后项药物出现的概率,得到相应药对组合规则表。结果表明,168 首COVID-19 初诊患者处方中常用药物组合有桔梗-薏苡仁-苦杏仁、桔梗-芦根-苦杏仁、桔梗-薏苡仁-半夏、桔梗-炙甘草-苦杏仁、生甘草-浙贝母-芦根等,见表5。

表5 常用药物组合

3.7.2 复杂网络分析 将168 首COVID-19 初诊患者入院后首次处方的159味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所得核心组合与组方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相一致,均以桔梗、苦杏仁、薏苡仁、生甘草、芦根、浙贝母为核心组合,见图4。复杂网络分析结果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及高频药物高度一致,桔梗、苦杏仁、半夏、薏苡仁、芦根、生甘草、浙贝母、炙甘草为COVID-19初诊患者的核心用药。

图4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图

3 讨论

通过对168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COVID-19 的住院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相当,年龄为27~98 岁,重症和非重症患者各占一半。符合中医对瘟疫的认识,“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4]。但住院患者大多年龄偏大,年龄分布中位数为80岁,这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差、基础疾病多有关。

本研究通过对168例住院患者初诊中药处方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共使用药物159 味,使用频次排前10 位的中药为桔梗、苦杏仁、半夏、芦根、甘草、薏苡仁、黄芩、浙贝母、麦冬、白术,药物功效为清热、化痰、止咳、补气、补阴类,其中,薏苡仁虽为利水消肿药,但用在COVID-19患者的治疗中取其清热排脓的作用,可归为清热类。这些高频药物的应用与住院患者临床症状相关,住院患者大多数以发热、咳嗽、咳痰、纳差、乏力、口干为主要临床症状。COVID-19 属中医疫病范畴,疫戾之气侵袭人体,人体免疫系统奋起抵抗,故会出现发热,且大多数患者出现高热;外邪侵袭,邪束卫表,肺失宣降,故见咳嗽。本研究中患者年龄大多为80 岁左右的老年人,素体脾肾亏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不能运行水液,再加上高热,易蒸化成痰,出现咳痰;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兼加疫疠之气毒性强,损伤人体正气,故出现纳差、乏力;热为阳邪易耗伤气阴,故可见乏力、口干等症状,辨证为气阴两虚。总体来讲,以气阴不足、痰热壅盛为基本病机。在药物四气方面,药物药性以寒凉为主,寒能清热,此与痰热壅盛之基本病机一致。在五味方面,药物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行,苦能燥湿,此与全国范围内COVID-19 用药的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7]。在药物归经方面,大多数中药归肺经、脾经、胃经。新冠病毒感染病本在肺,故肺经药物运用最多;脾土为肺金之母,本次疫情中肺气亏虚者居多,虚则补其母,再则痰为COVID-19 感染后的病理产物,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要想消除痰之来源,需从补脾治疗,脾胃互为表里,故所用药物归脾、胃经也较多。处方药物经关联规则分析获得,以桔梗与甘草、苦杏仁、薏苡仁、芦根、半夏;半夏与浙贝母、苦杏仁组合的药物之间的链接较强。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的功效,甘草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作用,桔梗与甘草配伍,为桔梗汤,是治疗咳嗽的经典方。现代研究表明,其对肺脏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8]。苦杏仁止咳平喘,半夏燥湿化痰,配伍芦根清热生津,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此亦符合痰热及气阴两虚的辨证。

综上,本研究中,COVID-19 的主要证型为痰热壅盛,兼气阴两虚;用药以清热化痰、益气生津为主。病位在肺、脾、胃,药物多归肺、脾、胃经,药味以甘、辛、苦为多。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对COVID-19 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以期为COVID-19 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芦根浙贝母桔梗
药食两用话芦根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
浙贝母花总生物碱微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浙贝母花与宁海白枇杷花配伍的抗炎及抗菌作用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浙贝母花配伍宁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