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撬动思辨性思维发展的支点
2024-04-30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李 燕
语文教学由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双基”,逐渐发展到兼顾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而发展到重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新增的一项就是思维能力,并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特意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新课标进一步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容表述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其中,相较于“阅读、推断、质疑、讨论”而言,“比较”更趋向于一种可以教授的方法、可以使用的技巧。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用好“比较”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前后、表里之间的一致性,把内容、形式等相近、相对、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不断地在文本与客观生活之间跳进跳出,反复比对,从而有效达成对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启蒙,为中高年级的学习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一、纵向比较,垂直思考,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纵向比较是同一事物的历时比较,重在发现其变化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或某些段落,前后关联,对比发现,关注并探究事物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为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同学们前后态度的变化,再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课堂就充满了思辨的味道。
师:找一找同学们前后态度的变化,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读文,从语词、标点中感受同学们态度的变化。对比朗读)
师: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哪一句提醒了你?
生:我找到了这句话——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你觉得最关键的是哪个词语?
师:所以,当同学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所以看我画了一个五角星的时候,他们便……谁能用这样的句式接着说说后面的变化?
生:当他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的时候,就跟我一样看到杨桃变成了一颗五角星,他们讲话就变得支支吾吾、结结巴巴了。
师:真好。那你觉得,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生1:他坐在哪张凳子上。
生2:他从哪个角度去观察。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尤其这个词很关键——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面貌就不一样。那我们再来假设一下,如果你知道了这个道理,看到我画了一颗五角星,你会像课文中的同学那样“哈哈大笑起来”吗?
生:不会。我会先坐到他的位置上去看一看,再确认他画的对不对。
师:掌声送给他。他跟课文里的老师一样充满智慧,我们来读读老师的话。
在该教学片段中,从发现变化(找一找同学们前后态度的不同,画出来,朗读),到探究变化(为什么会改变呢?找出关键的句子,讨论),再到情境假设(重新回到第一次看见这颗五角星的现场,你会怎么做),教师紧紧扣住“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发现、探讨……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变化”中往往蕴藏着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低年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纵向比较,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比较前后几次通知的变化;《曹冲称象》一课中,关注曹操听众大臣和曹冲的称象方案后态度的不同;《风娃娃》一课中,思考人们对风娃娃的态度为什么出现了变化……如此,培养学生对于“变化”的敏感性,让学会变得更加善于探究,思维也变得更加缜密。
二、横向比较,开阔视域,拓宽思维的延展度
横向比较是指在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将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拓宽学生视野,以及全面地、具体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一)同一题材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小池》,在二年级下册又编入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二年级学生能很快发现,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的作品,都写了荷花。教师继续引导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的不同:《小池》是初夏的荷花,刚刚开放,才露“尖尖角”;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盛夏的荷花,红得胜过朝阳,绿得融入青天。再比一比,学生又会发现,一个是“小池”,一眼泉水,静静流淌;一个是西湖,接天映日,广阔无边。再往下读,学生又会读出:《小池》里的阳光是“晴柔”的,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阳光非常热烈。在比较中,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入,感受越来越丰富,语言素养、审美素养也不断提升。
教师可以关注教材中这些前后有关联的作品,教学时“瞻前顾后”、相互对照,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企鹅寄冰》《雾在哪里》,都写了水的变化。教学时,教师立足“我是什么”,引导学生给企鹅和狮子打电话、写信,用文字和图示等不同的方法,告知冰与水互相转化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下雾、散雾等现象背后的天气条件;同时立足这三篇科学童话,让学生试着观察身边的事物,编写关于水的三态的童话故事。总之,只有教师先打破教材之间的边界,让学生看到课文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走向开阔。
(二)相近主题的作品可以比较
依然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为例。在学生由换一把椅子总结出“角度”这个词之后,思维的训练仍可以继续。仅在第四、第五单元的课文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多篇主题关联度高的文本。(见表1)
表1 主题关联度高的文本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打通,带着学生去寻找其中的关联。对于这几篇课文,教师都可以借助《画杨桃》一文中的“椅子”这个形象化的媒介,让学生感受“角度”对观念的影响,从而拥有辩证的、理性的思维。
《我是一只小虫子》:当你感到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坐的“椅子”变换一下角度,你会看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画杨桃》:发现观点不同的时候,不要急于反对,试着坐到别人的“椅子”上去看一看。
《小马过河》:对于别人的意见,只是作为参考。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带上自己的“椅子”,自己去观察和实践。
这几个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都在讲看问题的“角度”。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阅读,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加开阔的地方,便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加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而这种比较在低年级时就应该有涉及、有渗透、有启蒙。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以渗出无数的活水。
三、推演比较,关联实际,提升思维的有效度
阅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由己及人。把课文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联,关注故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现实情感的逻辑之间的异同,让阅读对生活产生有效的影响。这样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比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一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动人的故事。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一般而言,孩子走累了,爸爸妈妈都会抱她。故事里的妈妈不肯抱妹妹,是不爱妹妹吗?”学生很快表示,不是不爱妹妹,而是妈妈也很累,抱不动了。教师顺势又提出:“如果妈妈不那么累,她就肯定答应抱妹妹吗?”
这是一个思辨性很强的问题。学生很快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生1:是的,妈妈肯定会抱妹妹,因为我妈妈就会这样。
生2:我觉得不一定。这里的妈妈可能是故意这样说的,她就是想让她自己走。
师:好,这个争论先放一放,的确都有可能。我们再往下读,妹妹转过头求爸爸。如果你是爸爸,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抱妹妹,因为我是男人。男人就应该帮助家人。
生2:我不会抱她,我会鼓励妹妹走回去,锻炼身体和意志。我猜妈妈不抱妹妹,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师:你的意思是这是父母之间的“默契”?所以你的选择是拒绝抱她,让她自己走回去?好,有人选择抱,有人选择拒绝。请你读读课文中的爸爸的做法,他用了一根柳树枝,让妹妹“骑马”回去了。你觉得这个做法怎么样?
生1:我觉得爸爸的做法很巧妙,他既锻炼了妹妹,又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让妹妹很开心。
生2:而且丰富了她的想象力,整个过程就像做游戏,这是小孩子最喜欢的。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啊。即便是辛苦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让它变得有意思,老师希望你们可以学到这样的智慧。
阅读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指导生活。教师要让学生从小习惯于在文本和现实生活之间跳进跳出,将文本中的成功、失败、欢乐、悲伤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去捋清不同的思维惯性、行事方法、表达方式对结果的不同影响,从而让思维更深刻、更敏锐、更能观照现实生活。
总之,“比较”是一种可以教授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可以使用的阅读技巧。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一方法的教授与练习,实现对思辨性阅读的启蒙,为学生进入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