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法根管治疗在牙体牙髓病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2024-04-30卢健王亚军宋杰
卢健 王亚军 宋杰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聊城 252000
牙体牙髓病包括牙体硬组织疾病和牙髓组织疾病,是口腔健康领域常见问题,严重者可导致牙齿功能丧失[1]。根管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移除病变牙髓、清除感染组织,恢复牙齿形态及功能[2]。治疗方法的选择对疗效、疼痛管理及炎症控制至关重要。尽管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法根管治疗的疗效比较,但对疼痛和炎症因子的综合评估并不充分[3-4]。疼痛作为患者就诊的主要诉求,其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4]。同时,白细胞介素和C-反应蛋白是评估根管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直接反映患者炎症状态。基于此,本研究评价一次性与多次法根管治疗在牙体牙髓病患者中的疼痛感受和炎症水平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5~55(40.22±8.45)岁;病程(8.55±3.20)个月;疾病类型:牙髓炎18例,牙隐裂11例,根尖周病11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4~56(40.37±8.30)岁;病程(8.60±3.15)个月;疾病类型:牙髓炎17例,牙隐裂12例,根尖周病11例。纳入标准:⑴依据《牙体牙髓病诊疗中口腔放射学的应用指南》[5],患者诊断为牙髓炎,符合根管治疗标准;⑵患牙根管通畅;⑶患者自愿加入研究并签字同意。排除标准:⑴患牙急性根尖周炎,有明显分泌物;⑵患牙根尖孔未封闭;⑶患牙慢性根尖炎,根尖阴影大,无瘘管;⑷合并病原菌感染。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MXY378256-2)。
2.方法
对照组接受多次法根管治疗。⑴术前准备。进行牙齿X线片检查,评估牙齿和根管状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麻醉,应用橡皮障进行隔离,保持操作区域干燥与无菌。⑵根管预备。利用牙科钻头在牙冠部开口,暴露根管入口,使用根管锉手工或机械方式移除病变牙髓和感染物质,电子根尖定位器或X线片测量准确的工作长度。采用根管锉进行根管形态预备,以适应后续填充。⑶根管消毒。使用消毒溶液(如次氯酸钠)进行根管冲洗,经过初步消毒后,干燥根管放置药物(如氢氧化钙)进行暂时性的根管封药,以利于炎症消退和进一步消毒。⑷第1次封闭与暂封。使用临时填充材料封闭开髓口,保护根管,根据炎症消退情况和患者疼痛情况,定期复查。⑸复诊与根管再处理。复诊时,去除临时封闭材料,重新评估根管情况。若炎症未完全消退,可能需要重复清理、消毒和暂封过程。⑹根管最终填充。确认根管内炎症已控制,进行最后一次冲洗和干燥。选用合适填充材料(如古特塔橡胶),采用侧压或冷压技术完成根管充填。⑺牙体结构恢复。根管治疗结束后,立即使用永久性填充材料封闭,进行牙体结构修复,如嵌体或牙冠。⑻提供术后护理知识,安排定期随访检查,包括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确保根管治疗成功和牙齿功能恢复。
观察组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疗。⑴术前准备。①对牙齿进行X线片检查,以准确判断根管形态、长度和周围硬组织情况。②根据患者疼痛阈值和治疗需求,进行局部麻醉,如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③使用橡皮障或相似隔离设备对口腔进行隔离,依据牙齿形态和位置进行修剪以确保贴合。使用夹子将橡皮障固定在牙齿上,确保操作期间水分和细菌控制,以及治疗区域的无菌环境,减少感染风险。⑵根管预备。①开髓:确定开髓位置,通常在临近根管口的牙齿咬合面或牙尖位置,采用高速牙科手术钻头在牙冠部开设进入口,去除牙冠硬组织,直至显露根管口。在去除牙齿组织过程中,应定期冲洗以避免过热造成牙髓损伤。②去除坏死牙髓组织:使用根管锉手工或机械去除坏死牙髓和感染牙质,次氯酸钠溶液冲洗根管,消毒并软化残余组织。③根管测量:利用电子根尖定位器或透视技术测量根管工作长度,通过牙科X线片辅助确定根管长度。④根管形态预备:利用逐渐增大的机械旋转根管锉,从根管口到根尖逐步扩大根管。在每次使用根管锉后,用冲洗液清洗根管以去除磨削产生的碎片。随着根管形态逐步建立,评估根管的通畅性和清洁度。⑶根管消毒。①化学消毒:使用2.5%高锰酸钠,能有效杀灭根管内细菌及分解残留的有机组织。②干燥根管:使用纸锥或吸湿系统彻底干燥根管。⑷根管填充。根据根管形态和大小,选择根管填充材料(如古特塔橡胶),采用热压、冷压或侧压充填技术,确保根管充填密实,堵塞所有根管系统。⑸牙体结构恢复。根管治疗完成后,立即使用临时填充材料封闭治疗口,保护牙齿,并评估牙体损失情况并进行必要结构重建,如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或铸造修复体。⑹术后指导与评估。术后给予患者相关术后护理指导,避免咀嚼硬物,保持口腔卫生,并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和X线复查,评估根管填充效果及周围组织反应。
3.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治疗后2周,根据临床疗效分为4个等级。痊愈:患者牙龈肿胀、牙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咀嚼功能恢复正常,X线检查显示牙体牙髓病变消失,牙齿间隙正常;显效:患者牙龈肿胀、牙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咀嚼功能基本恢复正常,X线检查显示牙体牙髓病变基本消失,牙齿间隙基本正常;有效:患者自觉牙痛、牙龈肿胀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口腔咀嚼功能有所加强,X线检查显示牙体牙髓病变明显改善,牙齿间隙明显缩小;无效:患者自觉牙痛、牙龈肿胀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无法正常进行咀嚼,X线检查显示牙体牙髓病变未发生改变。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疼痛程度:于治疗后2周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6]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量表由长10 cm的线组成,刻度越大,患者疼痛感受越强,并记录患者使用镇痛药情况。⑶炎症因子:于治疗前后使用血液分析仪对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骨保护素、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进行测定。⑷牙齿咀嚼功能: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使用咬合力分析仪对牙齿咬合力进行测定。同时,进行牙周检查,包括出血指数(BI)[7]和牙龈指数(GI)[8],每项评分0~3分,总分为3分,评分越高,表明牙周状况恶化。⑸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治疗后对患者牙龈肿胀、剧烈疼痛、咬合不适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痊愈21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11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9)。
2.两组患者VAS评分及使用镇痛药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VAS评分及使用镇痛药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使用镇痛药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表2)
表2 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s)
表2 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s)
注:对照组接受多次法根管治疗,观察组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疗;IL-6为白细胞介素-6,IL-2为白细胞介素-2,hs-CRP为高敏C-反应蛋白,RANKL为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 IL-6(ng/L)治疗前1.49±0.36 1.51±0.38 0.242 0.810治疗后2周1.16±0.34a 1.34±0.35a 2.233 0.022 IL-2(ng/L)治疗前0.39±0.04 0.40±0.08 0.707 0.482治疗后2周0.29±0.04a 0.33±0.06a 3.508<0.001 hs-CRP(mg/L)治疗前2.29±0.44 2.33±0.45 0.402 0.689治疗后2周1.14±0.11a 1.65±0.22a 13.114<0.001血清骨保护素(µg/L)治疗前0.31±0.03 0.31±0.04 0.000 1.000治疗后2周0.43±0.08a 0.36±0.07a 4.165<0.001 RANKL(ng/L)治疗前0.47±0.11 0.48±0.08 0.465 0.643治疗后2周0.35±0.06a 0.39±0.08a 2.530 0.013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2、hs-CRP、血清骨保护素、RANK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IL-6、IL-2、hs-CRP、RANKL均低于治疗前,血清骨保护素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6、IL-2、hs-CRP、RANKL均低于对照组,血清骨保护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两组患者咀嚼功能比较(表3)
表3 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s)
注:对照组接受多次法根管治疗,观察组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牙齿咬合力(lbs)治疗前95.20±11.02 95.94±11.06 0.300 0.765治疗后2周140.18±11.85a 116.75±9.97a 9.569<0.001出血指数(分)治疗前2.59±0.60 2.61±0.61 0.108 0.914治疗后2周0.48±0.10a 0.90±0.19a 12.372<0.001牙龈指数(分)治疗前2.72±0.38 2.74±0.40 0.229 0.819治疗后2周0.47±0.09a 0.76±0.15a 10.485<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牙齿咬合力、出血指数、牙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出血指数、牙龈指数均低于治疗前,牙齿咬合力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出血指数、牙龈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牙齿咬合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4)
表4 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
讨论
根管治疗是用来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方法,主要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减少细菌和代谢物,消除炎症反应,减轻痛感并恢复牙齿功能[9-13]。有研究显示,一次性治疗更节省时间和成本,但对炎症因子控制的效果与多次治疗相比存在一定差异[14-16]。IL-6、IL-2和hs-CRP是判断治疗后炎症程度的重要标志物[17-21]。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比较研究较少,且因为样本量小、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不统一,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争议,难以为临床提供明确指导[22]。因此,通过研究分析一次性和多次法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向。
本研究显示,一次性根管治疗的VAS评分低于多次法根管治疗,且镇痛药使用率为0,表明治疗措施通过局部或系统性途径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一次性根管治疗采用严格控制的根管工作长度,确保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冲洗剂和组织切削操作均局限于根尖构造的狭窄部分,从而有效减少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抑制痛觉神经递质释放,增强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作用,从而降低对外源性镇痛药物的需求,与薛建峰[23]研究结果一致。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2、hs-CRP、RANK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清骨保护素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6、IL-2、hs-CRP、RANKL均低于对照组,血清骨保护素高于对照组(均P<0.05)。IL-6和IL-2是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的关键细胞因子,hs-CRP是炎症的敏感生物标志物,RANKL则与骨重塑过程中的破骨细胞活化有关,血清骨保护素上升则反映骨组织代谢正面改变[24-27]。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表明,通过调节细胞因子产生,影响炎症途径及骨代谢过程,进而减轻组织炎症,促进组织修复,降低骨质疏松风险。吴萍等[28]研究指出,骨保护素及RANKL在多种口腔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牙体牙髓疾病的治疗效果之间密切关联。一次性根管治疗患者的牙齿咬合力高于治疗前,出血指数和牙龈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表示牙周组织炎症减退及咀嚼效能提升。治疗措施通过促进牙周血流的增加,进而改善牙周组织营养状况,并促进炎症因子减少,促进牙龈组织愈合和牙齿稳定性增强[29]。仇文栋[30]研究也支持一次性根管治疗对于恢复患者咀嚼功能的有效性。朱莹等[31]研究显示,一次性根管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多次法根管治疗。本研究中炎症控制、骨代谢平衡恢复以及咀嚼功能提升共同促进牙周环境的稳定,从而降低牙龈肿胀和牙槽骨退化风险,进而减少牙齿脱落和咀嚼困难的可能性[32]。
综上所述,一次性根管治疗相较于多次法根管治疗在疼痛和炎症控制方面具一定优势,但研究存在样本量有限等局限性。后续研究应扩大样本量,优化治疗方案,以获得更确凿的临床数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卢健: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起草文章;王亚军:采集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宋杰:分析/解释数据,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