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4-04-30张铭
张铭
摘要:小学数学的本质是抽象、推理和建模,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小学生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激活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挖掘积极的探究心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积极的群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坚持积极的评价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1-0076-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作为基础学科,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承数学文化的载体和途径,更承载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任务。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以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为指导,以数学课堂为载体,科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还能优化传统数学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老师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同学们相处,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刻入学生脑中。”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其模仿对象,学生天然的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学习榜样。
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习惯、为人处世、行为品德方面为人师表,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上也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比如,低年级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通过书写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而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工整板书可以为学生做出一个好的示范,让学生在了解并掌握规范书写方法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科学严谨的数学思想。再比如数与代数领域关于数的运算,教师要求学生列竖式笔算时,必须用直尺辅助划线,那么课堂上教师应亲身示范直尺板书,学生如何学习,教师也要如何教,真正实现“教与做”的统一。课堂上的教师示范其实是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无声胜有声”,向学生传递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二、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东西,教师的情绪可以通过言语和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具备积极情感感染力的老师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而且在教育上也容易取得成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的教学心态。
教师的情感调节有别于一般的情感调节,它应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进入教室之前,教师可以运用自我激励法使自己保持积极的情绪,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消极情绪,用轻松、自信的情绪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或不良事件,教师应做到冷静处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偏爱情绪,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如果此时教师不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单纯地发泄情绪并大声呵斥学生,课堂气氛将变得紧张,学生对教师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态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冷静对待每节课的问题和得失,课后从整体考虑,做好分析与总结。教师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纠正自身错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三、激活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数学学习动机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某种需要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是激励学生为达到某种数学学习目的而付出行动的内在动因。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积极性呈正相关,并能有效预测学习效果。数学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认为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或解决数学任务及问题的信心,以及对自己做出的具有情境性、问题特殊性的判定。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励学生为达到预定的数学学习目标而努力,增强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自我效能。
好奇心、興趣和成就感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可以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借助真实情境,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可以根据学校的真实情况,结合学生的真实需求,选择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比如第一学段的“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可以结合班级跳蚤市场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课上组织学生自主交易之前,提出问题“在开展班级跳蚤市场前,我们要做哪些准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在这个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思考“我要卖什么物品?怎样设定价格?怎样收付款?”通过交流梳理,形成大问题下的子问题。结合子问题理清相应的知识技能,再分步骤进入认识人民币、换算、计算等知识技能学习环节,从整体的视角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挖掘积极的探究心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了“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的前沿,要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承”。数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在其背后,更是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调查显示,数学文化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自信心、与人交流数学问题的意愿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对我国数学成就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且对农村学生的影响高于乡镇、城市学生,更有益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因此,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因素。作为融合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数学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切入点,做好充足、扎实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理论知识储备。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数学历史与课程内容相关联,教学设计时,在导入环节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明白古代人是如何利用石块、绳结、手指等来表达自己的计数要求,通过了解计数符号的发明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另外,可以将数学史作为课内与课后的延伸,以“圆的认识”教学为基础,对《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关于祖冲之的数学史进行阐释,还可以延伸讲述其背后的人文故事,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通过对中国数学文明灿烂的历史的体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数学过程中获得理性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培养积极的群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学生、教师、文本等多个层面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科学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对学生多维度的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在学生认知层面和非认知层面都有积极显著影响,可激发学习者更大的成就动机和内在动力。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强调对同伴的尊敬。在交流和协作中,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而且建立了一种很好的伙伴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群体期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同伴、自我约束。
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比如第一学段“我们身体上的尺”综合与实践活动,以“小明在游泳馆怎样测量泳道的长度”作为驱动任务,让学生发现身体上的“长度”,体会身体尺的价值。在接下来的任务推进过程中,通过明目標、明方法、明时长,引导学生组内做到任务分工,做好时间管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有独立的思考时间,还可以将自身的想法与组员一起交流研究,在小组合作实践后取得团队学习成果。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进而培养团队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六、坚持积极的评价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突出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理念。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转化为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评价。仅凭学业成绩不足以反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丰富性,也极易偏离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将评价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对照评价量规及时进行反思改进,正确认识收获、成长和不足,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比如,第三学段“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本课程的评价量规设置了“A”“B”“C”“D”四个评价等级,分别从“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成果展示”三个层面进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南。活动前,学生根据情况对照选择对应任务的目标,规范自己的合作言行,活动后结合自评与他评的得分,参照评价量规反思问题,及时改进,为下次任务做好调整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自我的认知,还能正确面对不良情绪,及时调整并管理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小学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数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可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正面效应,促进数学学科素养落地,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积极心理品质融入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书[M]. 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2]孟万金. 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2-66.
[3]朱秉林,孔凡哲. 数学学习动机[J]. 数学教育学报,1992(1):49-55.
[4]张咏梅. 数学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 数学教育学报,2007,16(5):28-31.
[5]郭莉,康世刚.数学文化对数学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评论,2018(10):126-129.
[6]李宝敏,宫玲玲. 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内外54项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4):39-47.
[7]梁超,常若松.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 教育科学,2020,36(3):46-51.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