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转化方式创新研究
2024-04-29白金明
[摘要]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并实现话语体系创新是一项重要工作。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维度探讨不足,坚持系统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有机性原则,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三个层面提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转化的路径,以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目的。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课堂话语体系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29
引言
能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好、阐释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因此,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转化方式创新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话语与话语体系的内涵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话语”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和认知。具体来说,狭义的“话语”指的是人们在语言表达时的“用词序列”或“表达内容”,它既包括词、句、段落或段落群等,还包括人们的情感、言语以及思想内容。因此,狭义的“话语”指的是语言分析的对象。广义的“话语”指的是人们说话的内容,即词语系统,它是一种意义的生成,它要表达一定的思想体系。广义的“话语”就是“话语体系”。一般而言,话语是成体系的,包括概念、范畴、命题、语言等,反映了人们的肢体语言和情感,是一定思想体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的表达。党的二十大精神话语体系属于政治话语,实现话语体系转化即是将政治话语转化成大众化话语,以日常、亲民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主体转化能力不强不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但党的二十大报告理论性强,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话语体系转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不能全面准确、重点突出地阐释;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单一说教的方式阐释;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特点、学情、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党的二十大精神课堂话语体系转化效果不佳。
(二)话语内容阐释不全面不突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约有32500多字,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一个主题和十五个部分。如此丰富的内容,要实现话语体系转化就必须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理解其生成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内在逻辑。在实践中,存在着如下问题。比如,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成逻辑把握不足。党的二十大精神话语体系内容正式、庞大、层面高,而当前相关话语主体的理论水平不够高、实践经验不够丰富,难以有效地吃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难以重点突出地实现课堂话语体系的转化。
(三)话语表达大众化程度不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高屋建瓴、体系庞大,属于政治话语,导致教师在表达方式上容易按照官方语言来表述、来讲授。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表达与学生喜欢的话语表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质性。大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点、困惑点、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忽略这些容易造成思政课教师采用的课堂话语体系转化方式不被学生所接受,进而导致话语表达大众化程度不高。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转化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系统性原则
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认识上把握其深层结构和逻辑体系、主要内容、重要论断等的整体性。在教学设计上整体上把握并“将其政治上的高瞻远瞩、理论上的深邃思考、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工作上的战略部署作为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讲授给大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应坚持系统思维,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等维度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坚持协同性原则
思政课教师应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应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应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伟大变革结合起来;应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所授课程结合起来;应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大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应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
(三)坚持有机性原则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转化应坚持有机性原则。一是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方式方法。为了让学生愿意听、能听得进去且产生共鸣,就需要坚持政治性和生动性二者的统一,把官方语言变成学生话语,贴近大学生实际,避免简单枯燥、单纯宣教。综合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真正启智润心。二是精选内容加以深度转化。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课堂话语体系转化过程中,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讲出其中蕴含的学理、哲理和道理,做到“逻辑层面保持一致、知识层面配合补充、理论层次衔接递进、价值引领效力凸显,杜绝流于形式”。
(四)坚持实践性原则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上述论断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又要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一是要了解学生。思政课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利益诉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点、精神焦虑点、文化荒芜点和心理压力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开展思想解惑、精神解忧、文化解渴、心理解压。”二是要注重结合大学生实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对青年寄予厚望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党情教育,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党对他们的高度重视,引导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转化方式创新研究
(一)话语主体:提升转化能力
应想方设法、多措并举提升话语主体即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体系转化能力。一是加强科学研究。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应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展开深入地研究,及时关切热点、前沿问题,梳理学术界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最新阐释,进而全面、准确、科学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二是系统深入学习。可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权威专家讲座、周末理论大讲堂、个人自学等途径深入学习,力求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力求能梳理出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相关内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力求体味其学理、哲理与道理。三是加强集体备课。各高校应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和十五部分的内容,分为十六个专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备课,碰撞出思想火花,凝聚集体的智慧。针对集体备课中的难点内容,邀请专家给予专业指导,进而吃透党的二十大精神。也可以与中小学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了解中小学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课堂话语体系转化的重点,结合大学生实际,采取恰当的方式。
(二)话语内容:整体阐释突出重点
关于整体阐释,上文整体性原则中已论证过,不再赘述。关于突出重点,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重点阐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的丰富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上述内容强调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党长期以来的基因血脉、党应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党开启新征程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二是,重点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应注意区分“十三个方面成就”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十六个方面伟大变革”的不同,讲清楚二者的逻辑关系。三是,侧重透彻分析党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透彻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三)话语表达:多措并举促进转化
党的二十大精神课堂话语体系转化的根本就是话语表达的变化,要实现话语表达大众化,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大学生话语特点的研究。教师应处理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话语体系与大学生话语特点之间的关系,研究大学生话语的特点,既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话语体系的权威性、理论性、严谨性,又立足大学生话语的特点,体现话语表达的活泼化、时代化与互动性,运用鲜活性、新颖性、生活化的话语以便让学生欣然接受、自然接受、容易接受。二是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的研究。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对接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根据“0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特征、思维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精准把握他们的兴趣点、困惑点、误解点,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课堂话语体系以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讲深讲透讲活,引导他们养成关注时事、重视理论,运用理论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对转化方式方法创新的研究。探索互动式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采用双向互动方式打造“智慧课堂”“调研课堂”“沉浸式课堂”等课堂形式,使课堂“新”起来、“活”起来、“趣”起来;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思政课教师设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廓清思想迷雾;采用案例式教学法,用典型人物、最新案例等诠释理论,用生动的故事诠释理论。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今后将会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以促进学生的“入脑入心”来建构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淑军,许晓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基本遵循与实践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72-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3]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68-7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
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党的二十大精神课堂话语体系转化和呈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ZSZ111)
白金明(1971.1-),男,汉族,河南泌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创新创业教育。